-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視障兒童戲劇教育理論與實務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498579
- 條形碼:9787544498579 ; 978-7-5444-985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視障兒童戲劇教育理論與實務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戲劇、視障教育教師《視障兒童戲劇教育理論與實務》一書,從戲劇教育理論出發,詳細闡述了戲劇教育的優勢與在視障兒童中開展的可行性,以及對視障兒童成長起的促進作用。作者結合在盲校中開展戲劇教育的內容與經驗,總結出針對視障兒童特點的有效戲劇訓練方法,并且突出了訓練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本書填補了視障兒童教育在戲劇方面的空白,為視障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途徑。
視障兒童戲劇教育理論與實務 內容簡介
本書搶先發售將戲劇教育引入視障學生教育領域,意在為視障學生戲劇表演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用的方法指導。本書從戲劇教育的價值出發,結合視障學生的身心特點,提出了視障學生開展戲劇表演活動的依據,明確了指導性原則,并提供了多種具有可操作性的練習方法。本書的出版,將會對視障教育的深入開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視障兒童戲劇教育理論與實務 目錄
目 錄
序/1
**章 戲劇教育概述/1
**節 戲劇與戲劇教育的發展/1
第二節 戲劇教育開展現狀/8
第二章 視障兒童身心特點及戲劇教育原則/13
**節 視障兒童身心特點/13
第二節 視障兒童戲劇教育的可行性及其原則/22
第三章 戲劇教育的價值/31
**節 多元智能及其他教育理論下的戲劇教育/31
第二節 戲劇教育對于視障兒童的康復價值探尋/43
第四章 視障兒童戲劇教育的開展/49
**節 視障兒童戲劇教育的主要樣式及途徑/50
第二節 視障兒童戲劇演出實務/56
第五章 戲劇教育中的語言練習/65
**節 呼吸與發聲練習/66
第二節 語音練習/75
第三節 表達與溝通練習/91
第六章 戲劇教育中的基本素質練習/107
**節 自我控制練習/107
第二節 注意力練習/114
第三節 想象力與信念練習/120
第四節 協作能力練習/125
第七章 戲劇教育中的空間感知及行動練習/131
**節 空間感知練習/131
第二節 形體練習/143
第三節 形動練習/152
第八章 戲劇教育案例/165
**節 戲劇教育案例及分析/165
第二節 戲劇教育個案185
第九章 校園戲劇作品選/193
劇本一 生命之光/193
劇本二 在路上/200
劇本三 這些人,那些事/212
劇本四 揮舞青春/222
劇本五 祝福/228
劇本六 生活進行曲/237
短劇三篇/244
參考書目/261
后記/263
視障兒童戲劇教育理論與實務 節選
**章 戲劇教育概述 **節 戲劇與戲劇教育的發展 戲劇是世界上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藝術樣式之一。英語中的戲劇Drama一詞,即源于希臘語的"動作"(opqua),體現出了古希臘戲劇的動作性特點——亞里士多德說過,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 古希臘戲劇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完善于公元前5世紀,而且很快就達到了高度的繁榮階段。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死账埂W里庇得斯都活躍于這個時期,他們的代表作品《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俄瑞斯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美狄亞》等都創作于這個時期,并成為戲劇史上不朽的名作。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完成了《詩學》的寫作,開始從理論上對戲劇藝術,特別是悲劇藝術進行詳細闡述。這是*早的系統性戲劇理論著作,也是西方戲劇理論的奠基之作。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和喜劇都是從即興創作發展而來。前者起源于酒神頌,后者起源于對生殖器崇拜的頌詩。" 從戲劇的源頭看,中國戲劇也是源遠而流長的,但它的誕生與形成卻晚至12 世紀左右,并且直到13世紀才達到成熟和繁榮。 中國傳統的戲劇藝術主要是指戲曲,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原始時代的歌舞,《尚書》中即有記載夔與舜的對話,"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描述的可能就是先民們的某種宗教或者慶祝儀式,帶有祈禱和感謝神祇的性質。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指出,中國戲曲*早溯源于巫,戰國時和俳優合流,到漢朝的角抵戲(《東海黃公》)又增加了故事情節,至南北朝時,出現《代面》《踏搖娘》,才合歌舞以演一事,成為后世戲曲之起源。 一般認為中國戲曲發展成完整、獨立的藝術樣式,是在12世紀的南宋時期——民間已經有了專業的戲班,有了完備的戲劇文本創作,南宋溫州雜劇的興起,《趙貞女蔡二郎》《王魁》等底本的出現,是中國戲曲形成的標志。 到了元代,北雜劇充分發展,戲曲藝術完全成熟,出現繁盛局面。此時我國產生了專門從事劇本創作的作家,元雜劇的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以及王實甫,在中國戲劇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西方戲劇教育發展 應該說,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臘戲劇著作和戲劇理論中,已經蘊含了豐富的戲劇教育思想。古希臘時期,戲劇屬于語言藝術,作為教學內容,多分布在語法、修辭等學科里。戲劇本身包含著扮演、模仿、想象、游戲和節慶活動等功能,具有表達、傳遞的意義和教化的作用,在被納入教育領域之前,主要運用于語言學習等方面。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中有許多例證取自于戲劇作品,他明確地肯定了文藝的社會功能,提出模仿必須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強調有機整體的概念,指出文藝創作的心理根據和理智過程。同時,他還認為,"也不要讓他們(兒童)看到不好的圖畫或戲劇。凡能引致邪念和惡毒性情的各種表演都應加以慎防,勿令耳滿目染……" 不過,戲劇教育真正有意識的開展則要晚到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法國思想家盧梭首先提倡"在戲劇實踐中學習"的觀念,將戲劇融入教學。這種理念影響很大,在西方國家廣為流布。 20世紀迎來了戲劇教育的大發展時期,據記載,*早將戲劇方法系統地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是英國女教師哈麗特·芬蕾·瓊森(Harriet Finlay Johnson)。這位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根據主題設定不同的場景,嘗試將不同的教學主題戲劇化,以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并借助各類戲劇性的活動讓學生對教學主題獲得更深入的理解,很受學生歡迎。在1911年,哈麗特寫成《教學中的戲劇方法》一書,這本書被認為是介紹在學校教學中應用戲劇方法的**本著作。 英國教育家亨利·卡德維爾·庫克(Henry Caldwell Cook)進一步推動了戲劇教育的發展。他的理念更為細致化,將戲劇教學發展成了具有更強可操作性的教育運動,庫克繼承并發展古希臘對戲劇的教育定位,強調表演和游戲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1917年,他完成了《游戲方法》一書,提倡戲劇教學法。從更多方面闡述了戲劇教育的意義以及方式。書中所提倡和強調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得到了外界關注,對英國的小學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哈麗特和庫克的推動及影響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英國的戲劇教育逐漸受到重視,其范圍從小學拓展到中高年級,*后覆蓋了包括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內的整個教育領域。 "二戰"之后,兒童戲剛教育在英國趨近成熟。 1954年,英國著名戲劇教育家彼德·史萊德(Peter Slade)出版了《兒童戲劇》一書,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在書中,史萊德表明∶"兒童戲劇是一種屬于兒童獨有的特殊的劇場與表演藝術形式,教師的工作就是鼓勵促進其自然逐步地展開。"到20 世紀60年代,由史萊德等戲劇界和教育界的專家共同擬定了"特別教學法案",提出"各年齡層的兒童都必須經歷戲劇的活動,以'假如我是(as if)'來實現,認為除了以戲劇教文學、演講及身體動作等科目外,還可以與學校演出及劇場進行合作,"由此,戲劇教育在英國得到了迅速發展,大多數學校都實施戲劇教學活動,并使之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教學活動,(在我國,這類戲劇教育形式被譯為"教育戲劇",以區別于培養專業戲劇人才的傳統"戲劇教育"。)與此同時,大量受過專業訓練的戲劇教師充實進各中小學的教師隊伍中。教育部門主動與學術界合作,對教育戲劇的原理、方法和施行方式等進行研究,并以此為切入點來提高教育的內涵。 20世紀70年代,英國戲劇教學法的領軍人物,被譽為"當今*偉大的教育工作者之一"的多樂茜·希思考特(Dorothy Heathcote)正式提出 "戲劇教學法"的概念。其戲劇教學模式包含了濃厚的人文教育、跨學科學習和藝術教育等層次的教育目標。她大力提倡將戲劇作為教學媒介,并明確了戲劇教學的目標,即為兒童提供反思和分析生活經驗的舞臺,讓兒童通過角色扮演來驗證這些經驗,*終幫助兒童在戲劇活動中認識自己、認識社會。 多樂茜·希思考特與凱文·波頓以及喬納森·尼蘭茲等人將英國的教育戲發展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以即興創作和角色扮演為中心的教學技術。 戲劇教學法在英國的教育實踐與理論中的發展使英國的戲劇教育形成了與學科教學尤其是英語教學緊密結合的特色,我國臺灣張曉華稱之為"復科統整的戲剛教學"。這種英語教學中的戲劇方法得到了英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教學模式。到1968年,英國三分之一的師范生將教育戲劇列為其主修科目,絕大多數的英國中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都經歷過戲劇教學法。 蘇聯也是世界上較早意識到兒童戲劇價值的國家。當時的領導人列寧指出,要培養兒童的氣質、內涵,不是學校獨力可以完成的;他認為,在正規教育之外,還需要其他的活動來輔助兒童,以便更好地提升他們的氣質和內涵,而這活動就包括戲劇。蘇聯把兒童戲劇作為基礎教育的工具,他們通過戲劇表演的方式讓兒童接觸各類世界名著,幫助兒童完成閱讀和理解,這種教育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在1918年,蘇聯還成立了國家層面的兒童劇團。 美國的教育戲劇主要受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杜威在自己所任教的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學校中,通過各種活動課程改造兒童的學習。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提出學生在真實或虛擬的情境中"從做中學"的教學論思想,"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它使得學校里的知識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起來。杜威認為兒童有四種本能∶社交的本能、制造的本能、藝術的本能和探索的本能。這四種本能產生四種相應的興趣,即語言與社交的興趣、制造或建造的興趣、藝術表現的興趣、探索或發現的興趣。這四方面的興趣是天賦的資源和未經開采的資本,兒童生動活潑的生長就是不斷實踐這四種興趣的過程。而教育的過程是一個能夠使兒童的興趣或沖動得到連續不斷地釋放、協調的過程——也同樣是不斷實踐這四種興趣的過程。為此,教育必須從兒童的興趣或沖動出發,通過某種組織得當的課程,在兒童的現實生活中進行教育,使兒童的經驗得到不斷改造,激發兒童的學習需求和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 杜威在《藝術之體驗》(ArtAs Experience)一書中指出∶"教育全部活力的主要泉源是在于本能及兒童沖動的態度與活動,而不在于外在素材的表現與運用。因此,不論是透過他人的理念或是透過感知,以及這些按著無以計數的兒童自發性活動,如裝扮(plays)、游戲(games)、盡力模擬(mimic efforts)……都能被教育所運用;這些都是教育方法的基石。" 杜威的藝術活動包含了大量戲劇性很強的活動。正如杜威本人所言∶"哪里的學校設置了實驗室、車間和園圃,哪里的學校充分使用了戲劇化活動、演劇和游戲,哪里的學校就有機會實現生活情境的再現,從而使學生在不斷發展與更新經驗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思想并將它們付諸實踐。" 但是杜威本人并未明確提出教育戲劇的理念,真正被認為是美國教育戲劇界先驅的是一位小學老師,溫妮弗瑞德·瓦爾德(Winifred Ward, 瓦爾德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創作性戲劇"(Creative Dramatics)的教學方法,并于1930年出版了《創作性戲劇技術》一書。這本書使創造性戲劇方法立刻風靡全美。創作性戲劇中的創作素材包括故事、生活、歷史,或一些學生關心的興趣點。它并不要求*后完成一出完美的戲劇,而是注重這一設計、創作的過程,以此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切身注意到一些問題,并從中獲得體驗,完成學習。這本書成為全美國戲劇教學的基礎教材,各地中小學教師大多使用她的說故事(story tlling)、兒童創作性戲劇扮演(children's creative playmaking)與兒童劇場(chidren's theater)等戲劇教學法,此后的30年,溫妮弗瑞德·瓦爾德成了這個領域的代表發言人。 美國學者艾林納·蔡斯·約克(Elanor Chase York)對創造性戲剛帶給兒童的作用進行了總結,指出戲劇活動對于兒童在創造性、敏感性、流暢性、靈活性、想象力、情緒穩定性、社會合作能力、道德態度、身體平衡協調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1944年,溫妮弗瑞德·瓦爾德組織舉辦了"兒童戲劇會議"。不久,她又聯合部分參會的教師組織成立了"兒童劇場委員會"(the Chidren's Thatre Commite),到了20世紀60年代,"兒童劇場委員會"又轉型為"美國兒童劇場協會"(theChildren'sTheatreAsociation of AmericanD),后來又發展成為"美國戲劇與教育聯盟"(the American Aliance for Theatre and Education,簡稱AATE)。此聯盟在全美有百名以上的會員,并出版研究期刊、教師雜志及定期的會員會報,幾年后,該聯盟更是組織開展國際型的會議,并且又逐漸派生出相關的分會。在這些組織的不懈努力與推動下,戲劇教育的觀念逐漸被廣泛接受,并得到了廣泛的實踐。 在瓦爾德等人的影響下,許多大學紛紛將戲劇列人大學課程以及相關的兒童教育計劃中。據統計,到了1955年,全美已有92所大學能提供有關創作性戲劇技術的課程,這些課程培養出了大量的中小學戲劇教師。1965年,美國通過"中小學教育法案",形成了在中小學以創作性戲劇為主要形式,在高中以開設專業的劇場和表演方面的知識技能以及百老匯歌舞劇為內容的"戲劇課"為主的戲劇教育。
視障兒童戲劇教育理論與實務 作者簡介
凃傳法,上海市盲童學校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上海市第三期“雙名工程”培養對象,上海市長寧區第六輪學科帶頭人。曾先后獲得全國特殊教育信息技術大賽一等獎、上海市青年教師評優課二等獎、上海市金愛心教師一等獎等。 長期指導學生劇社活動,創作話劇《在路上》《這些人 那些事》等作品,曾先后獲全國中小學文藝匯演(上海賽區)一等獎、上海市中學生話劇節一等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最佳指導老師等榮譽。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