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溝通的力量 重塑溝通的心智模式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64069
- 條形碼:9787201164069 ; 978-7-201-1640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溝通的力量 重塑溝通的心智模式 本書特色
人際交往的開山之作 輕松應對所有類型的溝通對象 ● 溝通心理學大師經典著作。作者為溝通心理學開創者,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人際溝通專家。 ● 開創了溝通的八種心智模式——需求依戀型、助人型、自我犧牲型、野蠻貶低型、證明自我型、主導控制型、疏離型、夸大傾訴型。 ● 適合所有類型的讀者閱讀,對教育關系、親密關系、職場關系給出了非常實用的建議,有助于打開人生新思路,重新看待自己的溝通模式。 ● 上百幅溝通場景、模型圖,加強讀者對內容的理解和實用能力。 ● 現為德國溝通心理學教學領域的標準教材,在中小學、大學和職業技能培訓中廣泛使用。 ● 整個系列經過無數的課堂、大學考試以及職業培訓的印證,促進了溝通心理學的發展。 ● 至今已出版德語版、西班牙語版、繁體中文版等多種版本,發行量已超過350萬冊。
溝通的力量 重塑溝通的心智模式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德國心理學及溝通專家馮?圖恩關于溝通心理的著作《溝通的力量》系列第二部。書中深入探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堪稱溝通學的里程碑。本書提出了溝通的八種心智模式——需求依戀型、助人型、自我犧牲型、野蠻貶低型、證明自我型、主導控制型、疏離型、夸大傾訴型,多角度闡明了溝通雙方之間信息傳遞的過程,提供了改善人際溝通的工具和指南。本書幫助讀者學會運用溝通的八種心智模式,認清自我和他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在心境,并以此構建良性的人際關系。內容集實用性與趣味性一體,比如為什么兩人因優缺點互補而相互吸引時,卻會因此陷入惡性循環。本書現為德國溝通心理學教學領域的標準教材,在中小學、大學和職業技能培訓中廣泛使用。出版至今,發行量已超過350萬冊。
溝通的力量 重塑溝通的心智模式 目錄
**章 從一般到特殊的心理溝通模式?
第二章 溝通心理學的三大思維工具
**節 信息維度? / 015
第二節 循環模式? / 025
第三節 價值模型? / 036
第三章 重塑溝通的八種心智模式?
**節 需求依戀型? / 065
第二節 助人型? / 083
第三節 自我犧牲型? / 107
第四節 野蠻貶低型 / 130
第五節 證明自我型? / 170
第六節 主導控制型? / 193
第七節 疏離型? / 214
第八節 夸大傾訴型? / 259
結語
溝通的力量 重塑溝通的心智模式 節選
**章 從一般到特殊的心理溝通模式 很大程度上,表達方式以及人際交往、確立關系的方式共同決定了個人幸福和事業發展。之前,人們將這一領域交給專家學者們進行研究,而如今,我們可以自己培養個人溝通能力,以求得個性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毫無疑問,過去十年來,已經有許多德國人通過閱讀有關這個主題的書籍,或是參加與此有關的自我覺察小組,或是通過在職進修的培訓班或高中課程接觸過溝通心理學。 不夸張地說,在所有專業化的在職培訓和進修深造中,溝通心理學已經成了一門舉足輕重的學科。 教師、醫生、銀行家、警察、技術員和士兵,所有行業中的行政管理人員及所有的產品銷售專員,他們都會學習有關溝通心理學方面的課程。因為,在管理人員的工作中經常需要與人打交道。也就是說,在復雜混亂的狀態下,大多數工作都會在由諸多矛盾因素支配的機構制度化平臺中展開。這些因素包括:合作與競爭,等級劃分與同事情誼,人性化與績效考核,參與談論與全權決策,透明度與保密性。 一項針對人事經理和培訓專家的調查得出了如下結果:溝通和人格將成為未來管理人員的基本要求——在這之后,普通人也將格外關注這些問題。 同樣,在其他社會領域里,往日的角色模式也將迅速轉變,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將會暴露出非常多的新的人際關系的挑戰。例如:醫患關系方面,政客與選民之間,成人教育中的教師與課程參與者之間,銷售人員與顧客之間,等等。 這方面的挑戰同樣適用于私人生活領域之內,特別是許多女性開始更自信地提出自己的意見,這使兩性間的溝通模式發生了顯著改變。 傳統的男女分工模式是:情感上較為克制的男性通過強調自己卓越的理性,倨傲地給予女性恩賜般的教導來控制雙方的情感走向。必要時,他們會以裝腔作勢的姿態和攻擊性的行為來保證自己的主導優勢。女性則傾向于欣然附和、全心奉獻,并處于劣勢地位。她們委屈自己,成全對方,有時會通過情感流露使彼此之間的關系活躍而融洽。 但如今,這樣的傳統分工模式已經不再行之有效了,新的伴侶關系模式常常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因為這些關系都沒有足夠而徹底地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在已雕琢成的男性和女性的“木雕”之上,在新刷的清漆之下,那些舊日的紋理還在閃現。 成人教育機構使溝通心理學大獲成功,因此如果我現在和交警、行政官員、乘務員或經理打交道——很有可能與我交談的就是一名“受培訓人員”。但就在此刻,有種不好的感覺向我襲來——人際交往難道已成了一個職業化、心理學化的領域嗎?還是說,它在這兒開辟了一條更好的通往人類相互理解、溝通的希望之路,以實現在職業生活以及政治活動中人們所急需的順暢交流? 1981年,我在《溝通的力量:極簡溝通的四維模型》中整體概括了不同流派關于溝通心理學的建議,并制訂了一些實踐方案。在“從行為美化到個人發展”的指導思想下,我試圖明確指出——社會溝通心理學的主旨并非只想著傳授“新的說話方式”,或者某種對于話語權的完善方式,而是旨在引導人們注意抓住對話內容的內核信息。由此,現在的我們得到了什么呢?我們變得更加誠實、更能理解他人、更善于對話了嗎?我們學會傾聽了嗎?我們可以感知到話語背后的想法并能對此做出回應了嗎?我們有更多的勇氣站在自己的立場,清楚地表達我們的所思所想和所需了嗎?或者,我們只是培養了幾個將“心理語言”作為一種新的外語來掌握,并以腐化、浮夸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大肆慶賀的新式模范學生。 然而,*主要的可能是受訓的痛苦。這種痛苦源于人們在速成班習得的“談話技巧”正在湮沒他們有缺陷的個性本體。 基于以上問題的大規模實踐調查從未開展過,在我看來,那種一切都同處于一個矛盾混合體的說法還是有些道理的。這樣一來,我們都有必要在個人方面以及社會關系方面被加以區分。 如今,在我看來,親自對溝通心理學進行部分修正和復查似乎是有可能且是非常必要的。正確的認識是——溝通心理學的任務不僅在于解釋(如解釋典型障礙是怎么發生的),更在于塑造 (如何能更好地相處)。 對此,我提供了一些中肯的建議:“我—信息”,主動傾聽,從關系層面出發區分事情的本體,說話時采取便于對方理解的輔助手段(如手勢、表情等),反饋,自我披露,等等。溝通心理學似乎會借助于這些建議宣告一種會讓當今世人都竭力效仿的“溝通典范”。由此,它也部分地催生了一場新的“選美比賽”,在這場比賽中,完美的交流方式有時比話語的實質內容更加惹眼。 不管怎樣,以上提到的建議都可以在人際溝通時用來提高人(無論是信息發送者還是信息接收者)的感知敏銳度。不過,作為一種溝通典范的組成部分,這些建議的適用范圍也會受自身限制,無法做到準確把握。因此,我認為,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舍棄理想概念。相對來說,雙重區分反而是很有必要的。 **,理想的(有益的,合乎目的的,恰當的)溝通取決于整體的情況和事件的特點,以及“我”賦予這一場合的價值。并非每種情況都會吸引“積極的聽眾”,真實的“我—信息”也可能變得完全“不合時宜”。有些情況下,“輔助手段”還會使一切變得更加糟糕——那種能根據整體情況進行合理溝通的能力,需要其他形式的訓練作為常規溝通培訓內容的補充。 第二,無論是在情景還是在個人方面,區分的存在都是有必要的。在**學年的溝通課程里,教員的“智囊”里塞滿了各式各樣的理論、練習和行為建議,我們或多或少地認為這些理論、練習和行為建議對所有人都會有所裨益。比如說,通過“積極的傾聽”跟隨談話對象的話語,切身體會對方的主觀世界,并學著從字里行間中感知對方的情感信息。或者更加明確地感知自己的內心世界,再將感知到的內容轉換成清楚的表達(“我—信息”)。想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克服一些暴露出來的對于自我的恐懼,這類恐懼會讓我們習慣性地外顯出一種“表面”,而在它背后隱藏著的卻是我們自以為寒酸的真實自我。 總體來說,這些方式都挺好的。事實上對受文化形態影響的我們來說,這些基本的溝通能力都是值得我們所有人期待的,很多人都想要立即掌握。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對每個個體來說,全然相同的建議和練習并不是急切需要的;恰恰相反,一些人似乎已經擁有了過多的那些他人所急需的東西。 如此一來,就會產生將“正確”的信息告知給了“錯誤”的人的危險。在本書中,我會對這種情況詳細說明。說到對觸及人格內核能力的習得——經證實,人們應脫離標準去訓練、去洞察單一的個體,對他們的獨特方式做出反應,并與他們建立穩固的關系。然后,在這期間展現自己的潛力和優勢。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要有所保留和約束——因為弱點也會顯露出來。而克服這些弱點的方法,則基于每個人的差異需進行完全不同的點撥。 本書的主旨正是著眼于這些差異。起初,我打算將兩部分工作——情境差異和個性差異——集中在一本書里完成。但后來,事實證明,后者的內容太過豐富,需要單獨成冊出版。 與**部書相比,這本書的內容得到了進一步擴展——增添了自大的裝腔作態,對于弱點的掩飾和看似完美的表面之下的破綻以及作為研究核心的耐受性。這里所指的“風格”是一種(在社會特別是在男性看來是普遍的)特殊情況,同時也是八種不同的溝通模式之一。對于它們的闡述(詳見本書第三章),構成了本書的核心部分(見圖1)。 在本書中,我對表面的概念做出了新的詮釋,更確切地說,之前的詮釋已被證明是不恰當的。因為它讓人們產生了一種概念——人們手持著一面朝向外界的“虛偽盾牌”,用來隱藏其后的真實面目。簡單地說,就是不想展示自己“真實”的一面。 沒錯,任何展現“外在”的方式方法都會與其“內在”相協調。內在不易察覺,就連當事人自身也只能或多或少地對它有所知覺。雖然如此,外在行為其實是一種非常特別的“傳記”般的發展成果——與其說它像一個門面,不如說它更像一張在藝術審美下塑造而成的面具——這樣的面具導致了我們只能隱約捕捉到那些藏于背后的面容。 面具和它背后被積聚和抑制的個人情緒、愿望和恐懼一樣,同屬于個體自身。為了在與*重要的人共同生活的**年里守護自我空間以及免受傷害,面具的塑造非常有必要。從這方面來看,“外在”行為并不是一種需要盡快抹去的虛偽丑陋,而是個體值得被珍視的一部分;只要“真實”,即使它像一張溝壑縱橫的臉龐,那也是個體傳奇故事的真實見證。 因此,我所要講的內容并不是“擺脫表面”,而是逐漸認清你用來展現“外在”的方式方法,并以此構建關系,學著理解這種模式給你帶來的好處、便利以及阻礙。不要片面地把你與你的外在形象等同起來——它們確實很重要而且屬于你,但其“背后”的內在心境也是你的重要構成部分。有了它,你不會使關系戛然而止或是被重新修復——正是那種受到折損的關系使我們疏遠了我們自身,淪為機器。這就像是一臺被編程過后沒有選擇自由的電腦,它注定要一次次為相同的“輸入”提供千篇一律的“輸出”。 在介紹八種溝通模式的時候,我會反復運用我的三種思維工具,它涉及以下結構模型。 我會在開篇對這三種模式進行詳細介紹(本書第二章)的原因就在于,它們對于了解人際溝通領域的特征及特點具有普遍的意義。 從“信息維度”就能看出,在溝通中我是將它作為一般溝通心理學的基本模型引入的。在這里我對它的運用將帶有一些其他的意圖,即在八種溝通模式的四個維度(事實維度、自我表達維度、關系維度和訴求維度)中突出各自的核心信息。這些核心信息無須通過話語發送,而以可覺察的方式從信息發送者的身上表露出來——信息發送者使用這種方式將信息發送到了信息接收者的前意識以及潛意識中。 惡性循環和以下認識密切相關:一個人的溝通特性不僅反映了他的個性和心理狀態,這種特性還在關系動力學范疇中一度引起關注并被進行了標準化的分類。通過將注意力轉移到關系動力學上,我寄希望于發現個人和系統動因之間的相互聯系,并期望以此發現個性和關系中的一致性。 在價值發展模型中,我給出了這樣一種觀點:個性價值和溝通美德是辯證的結構化產物。也就是說,在緊繃的對立狀態中,必須(剛好被確定)形成一種積極的等價物,不然就將陷入失去價值的境地。所以,如果將接受對方的能力同對抗的能力結合起來,久而久之,便會對關系的良性發展起到建設性的作用;相反,缺少對立的接受將會變成畏懼矛盾沖突的和諧表現,它與頻頻爆發的沖突一樣,都會對關系造成嚴重危害。而后者若沒有認同態度的調和,不久也將以毀滅性的失敗告終。 對此,在第二章中會詳細闡述。 我著手研究海爾維格的價值維度理論,并將其運用于人際溝通過程和人格塑造以及發展維度的構建中。通過這些方式,我做了一種關于“心理美德教育”的嘗試。八個模式中的每一種都將被證明——其中于人們共同生活必不可少的價值已成為現實——在這一過程中,危險如影隨形,即當價值不足以通過相應的“相反特質”達到平衡時,可能就會轉變成個體的負擔。 成人教育心理學的愿景與這樣的想法息息相關,即幫助個體發現對他來說值得期待的個性發展方向,并隨時做好邁出**步的準備。它的實現有賴于人性認識的普遍改善。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守護著人性認識:立即停止對旁人奇異與陌生之處的譴責,非理性失控或仍以一種天真的方式落入情感之網。這種方式更能讓人們用精湛的理解力破譯其真實含義,同時使移情和界限確定有了可能。 故此,本書是以拓展人性內核和人的理解能力為主要內容的,并不涉及對某種“強化溝通的*優行為”的習得。在人們真的變得“更多”之前——通常,這本書的內容大多只用于從自身出發去做到更多。 ……
溝通的力量 重塑溝通的心智模式 作者簡介
弗德曼·舒茨·馮·圖恩(Friedemann Schulz von Thun,1944-)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及溝通學專家。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專攻協商與訓練。《溝通的力量》是其代表作,且已成為德國許多學校師生與職場工作者必讀的權威著作。由此延伸并與多位作者合著有《解釋協助:治療師、談話指導者與主持人的手冊》《交談:給主管們的溝通心理學》等。他的著作銷量超過百萬本,翻譯成多國語言。作為溝通咨詢專家,他在很多領域都有極廣的影響力。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