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宗教與科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70690
- 條形碼:9787100070690 ; 978-7-100-07069-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宗教與科學 本書特色
這本《宗教與科學》,是羅素1935年的作品。出版的當時,就頗引人注目,到五六十年代,已多次再版,仍很風行。在羅素去世十年之后,再來讀一讀它,還是饒有興味。 羅素是眾所周知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但他不信上帝,對宗教神學持否定態度,他是一個非宗教主義者。羅素在這本書中,歷述了自文藝復興以來,科學與神學的沖突和斗爭,每次斗爭的結局,總是科學戰勝神學。宗教雖然始終不渝地為神學辯護,但它在科學進步面前,不得不一步一步退卻,為上帝存在的論證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進行修飾和補綴。羅素的文采是負有盛名的,他的文章寫得深刻而生動,機智又雄辯,他批判宗教神學的一些文章,很可以借用來作無神論宣傳的材料。商務印書館*近還出版了羅素另一本批判宗教的書:《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這是一本文集,收集了羅素從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十五篇文章,和《宗教與科學》可以參照閱讀,對羅素的非宗教思想會有更全面的了解。列寧主張利用十八世紀老無神論者的作品,對千百年來深受宗教愚弄的群眾,進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看來唯心主義哲學家批判宗教神學的書,也不是不可以利用。我們對羅素這本書抱有興趣,主要也在此。 當然,羅素終究是唯心主義者,他對宗教神學的批判是不徹底的。羅素對宗教辯護者提出的“科學是不夠的”、“科學不講價值”一類說法,承認是對的,羅素說,“價值”問題確實不屬科學探討的范圍,而且他還進一步說,“價值”問題首先不是知識范圍的問題,因而它不是憑理智可以解決的。在羅素看來,科學只講真偽,不管善惡,涉及“價值”一類倫理問題,是沒有客觀標準的。人們對價值持不同的看法,和人們對食物有不同的口味一樣。既然科學管不了“價值”、“善惡”一類倫理問題,在這些問題上沒有客觀標準,也就是說倫理學不能成為一門科學,那么,宗教就有存在的余地和必要了。在這一點上,羅素和康德一樣,限定知識的范圍,給信仰留下地盤。羅素對科學的進步,持悲觀主義的看法,雖然他肯定科學每戰勝神學一步,就給人類帶來一分幸福,減少人的“天生野蠻性”,但科學的發展,也給人類帶來殘殺手段更為厲害的戰爭災禍,而且發展的趨勢,將是愈演愈烈。人們在戰爭災禍面前,遇到許多倫理方面的問題,這是科學本身解決不了的問題,因此,在這一點上,科學又恰恰給宗教的存在創造了條件。羅素還認為,科學發展的本身,就向科學的決定論提出了挑戰。他指的是量子力學關于微觀粒子在特定情況下可以自由選擇運動方向的問題,微觀粒子的運動的不確定性使決定論在論證上出了漏洞,給意志自由論和宇宙目的論的論證開了方便之門。羅素認為,在理論上對決定論和意志自由論都可以駁難,各自在理論上的論證都不能自圓其說,因此,羅素說這二者都是形而上學,都不是科學可以證實的問題。顯然,這樣又給宗教留有余地。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宗教與科學 內容簡介
這本《宗教與科學》,是羅素1935年的作品。羅素盡管是個眾所周知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但他在本書中所倡導的觀點卻有不少唯物主義觀點。他認為自文藝復興以來,科學與神學的沖突和斗爭,每次斗爭的結局,總是科學戰勝神學;宗教雖然始終不渝地為神學辯護,但它在科學進步面前,不得不一步一步退卻,為上帝存在的論證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進行修飾和補綴。本書選有文章10篇,深刻而生動,機智又雄辯,富有文采。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宗教與科學 目錄
第二章 哥白尼學說的革命
第三章 進化
第四章 魔鬼學與醫學
第五章 靈魂與肉體
第六章 決定論
第七章 神秘主義
第八章 宇宙的目的
第九章 科學與倫理學
第十章 結論
索引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宗教與科學 節選
《宗教與科學/漢譯名著本11》: 伽利略再次被招到羅馬在宗教法庭受審,由于法庭感到自己受了愚弄,因此氣氛比1616年那次更為嚴酷。起初,他提出自己病得很重,經不起從佛羅倫薩到羅馬這段路途的折騰;于是教皇威脅要派他自己的醫生去檢查這個罪犯,如果檢查證明他的病情并非十分危急,就要給他系上鐐銬帶走。這迫使伽利略沒等他的敵人派來的醫使作出判斷,就啟程了,因為當時烏爾班八世已是他的死敵。他一到羅馬就被投進宗教法庭的監獄,并且受到威嚇;如果不肯放棄信仰,他的敵人就要施加嚴刑。宗教法庭在“召喚了耶穌基督及其無上光榮的圣母馬利亞的*神圣的名字”之后,宣布:“假如你當著我們的面真心實意地拋棄、咒罵、憎恨上述錯誤和異端”,那么就能免受那些對待異端的刑罰。不過,盡管悔過認錯,“我們還得判你刑,把你關在這個宗教法庭的正式監獄里,直到我們愿意放你的時候為止;而且我們命令你三年內每星期背誦一次七苦行詩篇,以此作為有益的贖罪形式。” 這種相當寬大的判決是以拋棄信仰為條件的。因此,伽利略當眾跪著朗讀由宗教法庭起草的冗長的信仰表白書,其中他讀道:“我拋棄、咒罵、憎恨上述的錯誤和異端……我發誓,以后無論在口頭還是書面上,決不再說或者主張會引起人們對我有同樣懷疑的一切。”接下去他允諾,以后他要是發現任何信奉邪說之徒還堅持地動說的話,就要向宗教法庭告發;他手按福音書宣誓,他自己已經拋棄這個學說。宗教法庭通過迫使這位當時*偉大的人物犯偽證罪,而維護了宗教和道德的利益;它對此感到滿意,因此便準許伽利略過著隱居和默默無聞的生活,以了余生,雖然,他的確沒有坐牢,但一切行動都受到限制,而且不許會見親屬和朋友。1637年他雙目失明,1642年去世——正是牛頓誕生的那年。 教會在所有它所能控制的學術和教育機構里,禁止把哥白尼體系當作正確的東西來講授。直到1835年為止,宣講地球運動的著作一直被列為禁書。1829年華沙舉行托瓦森的哥白尼塑像揭幕典禮,當時許許多多群眾集會向這位天文學家表示敬意,但是幾乎沒有一個天主教神甫出場。整整兩百年內,對這一在那段時期里幾乎始終為一切有能力的天文學家所接受的理論,天主教會采取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日漸放松的反對態度。 我們不應當認為,開始時新教神學家對這些新理論的態度比天主教徒有什么較好的地方。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他們的反對并不是那么有力。在新教國家里,不存在像宗教法庭那么強大的機構來以正統觀念強加于人;此外,教派的繁多也使有效的迫害難以進行,而由于宗教戰爭使得他們期求結成“統一戰線”,情況就更為如此了。笛卡兒聽說伽利略于1616年被判罪,大為驚恐。他逃到荷蘭,在那里,盡管神學家們吵吵嚷嚷地要求懲罰他,但是荷蘭政府堅持它的宗教寬容原則。尤其重要的是,新教教會并不受自稱教義一貫正確的那種主張的羈束。雖然人們是照字面來理解圣經的,但對它們的解釋則由各人自行判斷,這就很容易找到把令人為難的經句解釋過去的方法。新教是作為對教會統治的一種反抗而興起的,它到處擴大世俗當局的勢力以壓低牧師。毫無疑問,要是牧師們有權力的話,他們就會利用來制止哥白尼學說的傳播。遲至1873年,美國路德教神學師范學院的一個前任校長還在圣路易斯發表一本天文學著作,其中解釋說,真理應當在圣經里,而不應當在天文學家的著作里去尋找,因此哥白尼、伽利略、牛頓以及他們的繼承者的學說應當擯棄。但這類為時已晚的非難僅僅是可憐的哀鳴罷了。盡管哥白尼體系并不完善,但它是科學知識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階段,這一點今天已為人們普遍接受了。 神學家們在對伽利略取得了災難性的“勝利”之后,雖然感到為了謹慎起見,應該回避這次做法中的那種官方明確性,但他們還是憑著他們的全部膽量繼續用蒙昧主義對付科學。這一點可以用他們對彗星問題的態度來證實,在現代人看來這個問題與宗教并沒有十分密切的聯系。然而,正因為中世紀神學是一種想使自己成為固定不變的單一邏輯體系,它就不可避免要對幾乎所有的事物提出明確的見解,因此很容易卷入對所有尖端科學的論戰。由于神學的古老性,它的許多內容只不過是編造出來的、無知的東西,這就使得在開明時代本來不應保存下來的錯誤帶有一種神圣的色彩。說到彗星,教士們的見解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他們所講的規律的支配作用與我們想象的不同;另一方面,他們認為地球大氣層以外的一切應當是不滅的。 ……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宗教與科學 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著名英國哲學家、思想家。20世紀最負盛名和最多產的思想家之一。他生前曾出版過一百多部著作,內容涉及哲學、數學、邏輯、社會、政治、國際關系、文學等多個領域。羅素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大師,而且還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曾來過中國,對中國非常友好,并一直密切關注中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革。他的思想對我國知識界有很大的影響。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并被授予英國嘉行勛章。1970年在威爾士的家中去世。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