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英國文化發展與國家崛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6533
- 條形碼:9787520366533 ; 978-7-5203-665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英國文化發展與國家崛起 本書特色
中世紀晚期,歐洲先后興起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等三大運動猶如黎明前夜空中緩緩升起的啟明星,宣告了中世紀靜謐而漫長的夜晚即將迎來近代的曙光。文藝復興在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旗幟下“舊瓶裝新酒”,與其說是復興,不如說是創新;與其說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說是近代文化的開端。文藝復興的重要貢獻在于在復興古典文化的旗幟下使樸素的人本主義發展到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極力肯定人類自身的價值、崇尚人的主觀能動精神和創造精神、鼓勵個人冒險進取、大膽追求財富與個人幸福,強調以人類自身的力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從而動搖了中世紀意識形態領域里宗教神學的統治地位,以人本主義世界觀取代了神本主義世界觀,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進而喚醒了人們長期被壓抑的進取精神和創造精神,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與上帝、人與信仰、人與自然、人與現世的哲學關系,由此引發了旨在撼動以上帝為□高主宰和目的、以羅馬天主教皇為人間□高宗教領袖、以各級天主教會為信仰機構、以經院哲學和神學家的經典著作為信仰源泉的天主教信仰體系的宗教改革。看似彼此獨立的三大運動卻有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系,相輔相成且相互推進,從意識形態到社會生活全面顛覆著傳統的文化體系,而且同當時西歐正在上升的民族主義相結合。文藝復興不僅喚醒了被宗教神學壓抑的人,也喚醒了被天主教會壓制的民族意識;宗教改革則成為西歐日益覺醒的民族國家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統治而追求獨立自主發展之路的必由之路。地理大發現則是新文化精神和人文主義新宗教觀的偉大實踐,以實際行動肯定并鞏固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成果,而且引發了歐洲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也從經濟基礎上進一步動搖了封建的統治秩序,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
英國文化發展與國家崛起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論述各亞文化層次與國家崛起的內在關系,探究文化引領國家發展的基本規律。政治文化的傳承與變革對于政治制度的變革發揮了重要作用;宗教文化的發展變革培育了民族精神,也推動了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文藝復興是近代文化創新的起點;英國在海外探險、對外貿易、殖民擴張等方面的成就促進了英國社會的轉型發展;理性主義折射出照耀科學發展大道的璀璨光茫,使近代科技革命的中心逐步轉移到了英國,推動了工業革命的起源和發展。文化發展在引領國家崛起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英國文化發展與國家崛起 目錄
**節 中世紀英國政治文化的發展
一 古代希臘羅馬的民主制是英國民主及憲政思想的源頭
二 自由民主及憲政思想的里程碑——《大憲章》
第二節 英國政治制度的變革
一 議會成為政治制度變革的主陣地
二 英國社會轉型及政治道路的選擇
三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及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
四 《權利法案》及其影響
第二章 英國宗教文化的變革及其對民族精神的培育
**節 宗教變革思想的萌芽
一 宗教改革思想的萌芽
二 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
三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第二節 宗教斗爭與宗教文化的多元化
一 愛德華六世在位時期的宗教變革
二 瑪麗女王的宗教復辟
三 伊麗莎白女王時期的宗教變遷
第三章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的文化思想
**節 英國文藝復興運動
一 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
二 英國戲劇的起源
三 英國戲劇的發展和繁榮
第二節 人文主義在英國的興起和發展
一 人文主義思想的興起
二 新文化運動陣營的形成及發展
三 人文主義的現實力量
第四章 重商主義文化與經濟的發展
**節 英國重商主義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一 中世紀以來英國商業的發展
二 貿易的發展與貿易機構的建立
三 英國早期的海上活動
第二節 商業爭霸戰爭
一 英國與西班牙的戰爭
二 英國與荷蘭的戰爭
三 英國商業霸權的確立及對外貿易的擴大
……
第五章 英國多元開放文化與殖民帝國的建立
第六章 英國理性主義與科技的發展
第七章 英國工業文化與工業革命
第八章 英國貴族文化與社會風尚
后記
英國文化發展與國家崛起 節選
《英國文化發展與國家崛起》: 二 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 1371年,高級教士威克姆被免去了大法官職位,英國思想界終于發出了宗教改革的呼聲。隨即議會就教會稅收問題展開了激烈討論,甚至提出了沒收教會財產的動議。愛德華三世為加強王權,樂意支持。 在英國乃至歐洲歷史上,約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 1328-1384)被視為宗教改革的先驅。他出生于約克郡較為富有的鄉紳家庭,年輕時在牛津大學潛心研究神學,先后在牛津大學學習或任職長達20多年,曾經擔任過巴里奧爾學院的院長,也長期擔任教職。1371年,威克利夫出席英國議會,就政府是否有權向教會征稅問題聽取了教士的發言,1372年他獲得神學博士學位,1374年擔任拉特沃思(Lutterworth)教區長并兼任國王侍從神甫,因支持愛德華三世抵制教皇,受愛德華三世派遣,赴布魯日參加高級教士會議,就英格蘭繳納教廷賦稅以及圣職任免等重大問題與教皇代表進行了長達兩個月時間的談判,但未達成任何一致意見。此次經歷使他目睹了教會的虛偽和貪婪,促使他對教會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也使他萌發了宗教改革思想。 威克利夫是一位果敢的神學思想家,這次出使回國后他即開始批判教皇,宣傳他的宗教改革思想,反對教會特權,特別是教會聚斂財富。他歷時多年,撰寫了《論神權》4卷、《論民權》《三人對話錄》《論圣經的真理》等專著以及《論教會》《論國王的職責》《論教皇的權力》等許多有關神學、邏輯學、政治學的論文。他的著作多用拉丁文寫成,語句晦澀,內容激進,屢遭教皇、坎特伯雷大主教、倫敦主教等守舊教會力量的強烈反對,但是他的改革思想卻得到了國王、世俗貴族和下層民眾的支持,雖經多次宗教審判和宗教迫害,但都能逃脫劫難,安然無恙,直到1384年因病去世。 威克利夫在著作中宣傳“神恩統治論”,論述上帝無所不能,具有至上權威,否定了中世紀以來羅馬天主教皇所強加的居于上帝和人們之間的各級教會存在的合理性,認為*高的權力在天堂,而不是在羅馬,至上的權威是基督,而不是教皇,人們所行使的所有權力都直接來自上帝,上帝才是萬眾的主宰,只有承蒙上帝恩寵的人才能擁有各項權力。人們可直接向上帝表示忠順,人們對上帝的關系是直接的,恰如每個英國子民對國王效忠,而無須通過任何中介或組織。假如教會非要介入,則應予以拒絕。所有權力的基礎都是上帝的恩寵,如某人犯有不可饒恕的重罪,其權力就難以恰當地行使。只有正義者才有資格獲得真正的權力,哪怕正義者的這種權力一時得不到承認。 威克利夫反對教會占有過多的財產,也反對教士階層因擁有大量的財富而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個人的宗教生活中,所有的理想就是貧窮,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修道士、修女、教士、化緣修士等人不允許擁有任何財物,村鎮的公共機構會提供給他們所需的一切。這種自愿的貧窮被認為是救贖貪婪罪惡的有效途徑,可以有效地抵制來自現實世界的誘惑。貧窮實質上把一個人從現實世界上解放出來,因為僧侶一無所有,甚至沒有自己的習慣,他就徹底獲得了自由,脫離現實的煩惱,正如理查德·惠特福德指出的那樣,他就會獲得內心的平靜。”①在理論闡述的基礎上,威克利夫無畏地提出:財產是罪惡的結果,基督和使徒們都沒有財產,所以各階層僧侶都應當沒有財產,所有教士都應當像基督一樣安貧樂道,消除世俗之欲求,心向天國,專注福音。天主教會既然有罪就應該主動放棄財產,使社會民眾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那么,怎樣剝奪教會的權力呢?答案是由國家特別是由國王執行。威克利夫反對教皇從英國征收巨額的貢賦,主張建立英國教會,而且英國教會必須服從英國國王,教權必須服從世俗政權,英國教會的大主教必須由英國人擔任,英國的財富不能流向羅馬或者國外。 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思想主要針對腐朽的天主教會,反對教皇在英國征收的名目繁多的各種賦稅,也反對教皇不斷擴大在英國的教職任命權而不斷勒索財富,擔心財富的外流會削弱自己國家的力量,同時也會增強敵對國或其他國家的力量。這自然符合以國王為代表的世俗王權的利益,也為下層勞動人民所歡迎,促進了英國民眾國家和民族意識的覺醒。 ……
英國文化發展與國家崛起 作者簡介
石強,男,漢族,甘肅省寧縣人,歷史學博士,世界史專業,隴東學院歷史與地理學院教授、院長。2007年在西北師范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10年在四川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14年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英國高級訪問學者;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一項,主要研究方向為英國史和國際關系史,曾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英國圈地運動研究》。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