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歷史常識全知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50749
- 條形碼:9787511350749 ; 978-7-5113-5074-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歷史常識全知道 內容簡介
本書堪稱一座濃縮了中國歷史全程的知識寶庫,集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于一體,既是一本精華版的、方便的歷史工具書,又可以作為日常生活中一道別有風味的文化快餐——為讀者提供其想知道也應該知道的中國歷史常識。衷心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為廣大讀者輕松自如地獲得歷史知識開辟一條捷徑,真正做到開卷有益。
中國歷史常識全知道 目錄
**章
遠古文明
舊石器時代
(800萬年前??約1萬年前)
1.舊石器時代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
猿人
直立人與智人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頭蓋骨
金牛山人
丁村人
許家窯人
2.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
下草灣人
資陽人
左鎮人
柳江人
山頂洞人
新石器時代
(1萬年前??4000年前)
1.母系氏族公社
早期原始農業
河姆渡文化
半坡村遺址
2.父系氏族公社
磁山文化
裴李崗文化
良渚文化
仰韶文化
大溪文化
馬家窯文化
紅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龍山文化
卡若遺址
陶器文化
階級出現
部落
部落聯盟
傳說時代
盤古開天地
三皇五帝
女媧造人補天
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氏
嫘祖
刻畫符號
原始宗教
原始科學
炎帝
黃帝
堯
舜
堯舜古城
禪讓制
越俎代庖
夏朝
(前2070??前1600年)
1.政治
禹
夏朝的建立
夏朝分期
啟
設官分職
軍隊和刑法
分土貢賦
少康中興
鳴條之戰
桀
2.社會經濟
農業
畜牧業
手工業
紡織
醫藥的創造
3.文化
文字
二里頭文化
卜骨
夏歷
《夏小正》
音樂舞蹈
商朝
(前1600??前1046年)
1.政治
湯
伊尹輔政
盤庚遷殷
武丁中興
紂
比干剖心
殷墟
王位繼承制
內服外服制
殉葬
車戰興起
武王伐紂
2.社會經濟
農具
耒耜
畜牧業
手工業
青銅器
3.文化
編鐘
天文歷法
八卦
日食記錄
甲骨文
金文
商代宗教
商代的占卜
“商人”的起源
精美玉刻
金銀器
樂器
青銅兵器
四羊方尊
4.民族
商朝的方國
西周
(前1046??前771年)
1.政治
周文王
文王訪賢
周武王
牧野之戰
姜尚
鎬京
洛邑
周公
周公東征
周公攝政
成康之治
周昭王南征
分封制
世卿世祿制
太師、太保
卿大夫
五禮
朝聘之禮
平民
共和行政
宗法制
宗廟祭祀體制
穆王西巡
周厲王
國人暴動
宣王中興
周宣王不籍千畝
烽火戲諸侯
幽王被殺
平王東遷
2.社會經濟
百工
井田制
耦耕
貨幣交換
3.文化
《周易》
勾股定理的發現
周歷
大盂鼎
毛公鼎
散氏盤
六藝教育
4.民族
東夷
西戎
……
中國歷史常識全知道 節選
2.社會經濟
都江堰??
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都江堰市西北的岷江中游。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父子訪察水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水灌溉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主要設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籠裝卵石,堆砌成魚嘴狀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剛堤,使岷江在此分為外江及內江兩股。外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許多灌溉渠道;內江為人工渠道,鑿玉壘山成寶瓶口,由此向下辟為走馬河、蒲陽河及柏條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為灌溉兼通航運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近,還興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漕、飛沙堰等工程,使進入內江過多的洪水、泥沙自動泄入外江,以確保內江灌溉區的安全。都江堰以下內、外兩江灌溉總面積曾達300余萬畝,經整治擴建,灌溉面積擴大到800多萬畝。
鄭國渠??
戰國時關中平原*早興建的大型人工灌溉渠道。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采納韓國水工鄭國的建議開鑿,故名。主要工程從中山西瓠口(即谷口,在今陜西涇陽縣西北)利用西北向東南逐步傾斜的地形,引涇水東流。至今三原縣北,合濁水,利用濁水及石川河水道,再引流東經今陜西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水。全長300余里。整個工程由渠首、引水渠、灌溉渠三部分組成,除在中途利用部分天然河流作灌溉渠外,還截取了縱流小河作水源的補充,設計合理。建成后,“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唐代鄭、白二渠趨于混合,主要發展白渠,鄭國渠逐漸廢棄。
冶鐵和青銅鑄造??
冶鐵業是戰國時重要的手工業部門,有據可查的鐵礦有三十幾處。北至遼東半島,南至湖南,東至山東,西至甘肅、四川,當時七國的主要地區都有鐵器出土,且種類較多,除農具外,有斧、鋸、錐、錘、刀、鑿等手工工具和甲、杖、劍、戟、刀、矛、匕首等兵器,還有日常用具等。1978年湖北隨縣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有禮器、兵器、樂器等,其中有稀世之寶編鐘。這批青銅器采用分鑄、鑄接與焊接等新技術制作,還運用浮雕、透雕、鏤孔、鑲嵌等工藝,器物造型十分精美。
商業城市??
戰國時作為統治中心的城邑往往成為商品交換的中心,如周的洛陽、魏的大梁(今開封西北)、韓的陽翟(今河南禹州)、趙的邯鄲、宋的陶(今山東定陶)、衛的濮陽(今河南濮陽)、楚的郢(今湖北江陵)、燕的薊(今北京),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紡織和造船??
戰國時紡織業發達,產品主要有絲帛、麻葛兩種。山東的紡織手工業尤為突出,齊紈、魯縞*負盛名。楚國的絲織品質量很好,湖北江陵一座戰國楚墓里出土了大批珍貴絲織品,有素絹綿衣、素紗禪衣、繡絹綿衣、繡羅禪衣等。絲織品繡線的顏色有紅、黑、棕、藍、白、淺黃、金黃、棗紅等,織錦大多數為雙色錦和三色錦。戰國時造船業發展較快,能制造大木船和戰艦。已出土的戰國“水陸攻戰銅鑒”和“百花潭銅壺”上刻有雙層戰船圖案,反映了當時造船業的水平。
商品交換??
戰國時農民不從事手工業,也可獲得布帛和陶器、鐵器,手工業者不耕田也能得到糧食。當時北方的走馬、吠犬,南方的羽翮,東方的織物和魚鹽,西方的皮革,都出現在中原的市場上。商品交換使各地區經濟上的聯系逐漸密切起來。商品交換的興盛,使商人日益增多。在交通方便、經濟繁榮的三晉、周、魯等地,居民中以商販為業者占相當比例。戰國時商人靠買賤賣貴獲利豐厚。著名的大商人白圭,根據“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原則,豐年時收購糧食,拋售絲、漆、繭,荒年時又售出糧食而收進帛、絮等。商人對擴大產品流通,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早期度量衡??
戰國時度、量、衡實物資料流傳下來的不少,有銅尺、銅權、銅量等。戰國時一尺約合23厘米,一斤約合250克,一升約合200毫升。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度、量、衡標準漸趨一致,這應是商品交換頻繁的結果。
金屬錢幣??
戰國時各國錢幣形式是不一樣的。“三晉”和周以鏟狀的銅質布幣為主;燕、齊則以銅質的刀幣為主;楚國通行小方塊黃金做的“郢爰”幣以及貝形銅幣,后人稱之為“蟻鼻錢”。戰國晚期,秦、三晉、周、齊都鑄造過一些圓孔或方孔的圓錢。戰國時錢幣往往由城邑來發行,錢幣上多鑄有地名,常見的有安邑、陰晉、垣、邯鄲、晉陽、離石、藺、長子、皮氏、高都、安陽、即墨、襄平等100多個地方。 ……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