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美好生活藍皮書中國民眾美好生活研究報告(2020)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61725
- 條形碼:9787520161725 ; 978-7-5201-617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好生活藍皮書中國民眾美好生活研究報告(2020) 本書特色
滿足民眾美好生活需要是政府長期的工作核心,民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值得深入研究,政府如何滿足民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一個艱難而重要的課題。 “美好生活藍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研創.研究團隊通過大型問卷調查、網絡數據挖掘等手段,了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滿足狀況,構建美好生活指標體系,編制美好生活指數,深刻反映民眾生活質量、社會發展狀況和社會問題,為政府提供政策建議和決策參考資訊。
美好生活藍皮書中國民眾美好生活研究報告(2020) 內容簡介
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種基本的需要,而需要(need)是一個眾多學科共同探討的概念,因此,對于需要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異,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和社會政策等學科和領域對于需要都有不同的側重和不同的界定取向。從需要實現的途徑來看,需要的滿足依賴個體內在的主動建構和追求。事實上,這種自主性本身也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根據自我決定理論(Deci & Ryan, 2008),人具有向著活力、整合、健康的方向發展的基本趨向,而個體維持功能和健康成長依賴三種基本需要的滿足,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關聯需要。其中,自主需要即自我決定的需要,個體在從事各種活動中,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選擇。能力需要指個體控制環境的需要,即人們在從事各種活動中,需要體驗到一種勝任感。關聯需要是指與他人相聯系以及歸屬于所在集體的感受,是與他人之間的愛與被愛、關懷與被關懷的需要。滿足基本心理需要是個體獲得心理成長和幸福感的必要條件。社會發展的目的就是滿足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但社會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卻并不容易判斷。社會指標常被用來衡量社會的發展,也被作為社會需要滿足程度的衡量。社會指標研究關注對社會生活質量的衡量,關注的核心是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或者社會是否進步。而生活質量的評價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客觀方面主要是依靠生活狀況的一些指標,如收入、安全、教育和健康狀況等標準,主觀方面是指人們對于收入、安全、教育和健康等狀況的個人感受,覺得這些方面如何,于是,生活滿意度(satisfaction)就成為主觀生活質量評價的核心概念(Veenhoven,1996)。美好生活一直是人類的追求,研究者也希望通過客觀的測量來衡量美好生活,提出美好生活的指標和目標。這一努力表現在對于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的研究中,北歐國家是較早進行探索的。生活質量可以作為一種指標來從客觀上衡量人們美好生活的滿足程度。
美好生活藍皮書中國民眾美好生活研究報告(2020) 目錄
1民眾美好生活需要測量分析報告(2020) 王俊秀 劉曉柳/001
一引言:了解民眾美好生活需要/002
二研究方法:樣本及工具/004
三研究結果:不同群體的美好生活需要狀況/008
四討論:美好生活需要的整體情況/018
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民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影響/021
Ⅱ分報告
2青年群體的美好生活需要分析報告(2020) 劉曉柳/024
3不同區域及城市間美好生活比較研究報告(2020) 應小萍/047
4不同主觀社會階層的美好生活分析報告(2020) 高文珺/074
Ⅲ評價篇
5民眾生活質量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豆雪姣 譚旭運/090
6美好生活需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劉曉柳 王俊秀/111
7民眾時間使用及其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苗瑞凱/140
Ⅳ體驗篇
8家庭親近指數報告(2020) 肖明超/153
9人際交往對美好生活的影響 陳滿琪/168
10居民文化活動參與及影響因素分析 劉洋洋/180
11手機與社交軟件的使用及其對幸福感的影響 周迎楠/198
Abstract/220
Contents/222
美好生活藍皮書中國民眾美好生活研究報告(2020) 作者簡介
王俊秀男,內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發展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主任,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內蒙古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社會心理建設:社會治理的心理學路徑》(項目批準號16ZDA231)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智庫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大數據網絡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環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應用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學會犯罪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2008年-2009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1)社會心態,在《社會學研究》、《社會》、《社會學評論》、《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江蘇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戰線》、《光明日報》等學術報刊發表《社會心態:轉型社會的社會心理研究》、《社會心態的結構和指標體系》、《作為社會心態能量的社會情緒》等二十多篇社會心態的論文和研究報告,出版了專著《社會心態理論:一種宏觀社會心理學范式》(2014),合著《當代中國社會心態研究》(2013),從2011年起主編《社會心態藍皮書》;(2)監控社會,出版了專著《監控社會與個人隱私》(2007);(3)風險社會,主要關注風險的社會認知,個人與社會視角下的風險防范,完成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重點課題“風險認知與風險行為策略—民眾風險心態測量與調查”,主持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個人與社會關系視角下的公共風險規避與應對”;(4)汽車社會,主編了汽車社會藍皮書《中國汽車社會發展報告(2011)》、《中國汽車社會發展報告(2012~2013)》。烏云特娜,現任內蒙古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學學科帶頭人;1997年,師從烏克蘭國家教育科學院蘇霍姆林斯基卡婭院士,獲教育學博士學位;2006年師從朱小蔓教授,獲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后證書;目前兼任中國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內蒙古歐美同學會·內蒙古留學人員聯誼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內蒙古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網絡心理學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在《心理學報》、《教育研究》、《心理科學》等CSSCI雜志發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曾獲得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和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政府獎二等獎等7項國家省部級、廳局級科研成果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