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實現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67299
- 條形碼:9787201167299 ; 978-7-201-1672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實現 本書特色
本書契合這一時代背景,根據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特點,嘗試性地對何謂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怎樣才能實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黨如何帶領人民不斷追求和創造美好生活等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進行回答,從而充分闡釋了這一承載著飽滿情感與豐富價值內涵的黨的奮斗目標與愿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更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題,本書有助于對美好生活的內涵和價值的了解,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在今日中國語境中的現實意義。
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實現 內容簡介
早在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為十八屆中央總書記的就莊嚴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從此“美好生活”成為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個核心理念。 本書契合這一時代背景,根據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特點,嘗試性地對何謂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怎樣才能實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黨如何帶領人民不斷追求和創造美好生活等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進行回答,從而充分闡釋了這一承載著飽滿情感與豐富價值內涵的黨的奮斗目標與愿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更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題,本書有助于對美好生活的內涵和價值的了解,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在今日中國語境中的現實意義。
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實現 目錄
一、中國古人的向往
二、西方世界的追尋
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描述
四、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
第二章 美好生活的本質內涵
一、美好生活相關概念辨析
二、美好生活的不同學科視野
三、美好生活的不同主張
四、美好生活的公共理解
第三章 美好生活的現實訴求
一、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特點
二、更好的經濟生活
三、更好的政治生活
四、更好的文化生活
五、更好的社會生活
六、更好的生態環境
七、更好的自由全面發展
第四章 實現美好生活的制約因素
一、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二、主體美好生活之間的沖突
三、高度現代性導致的生存焦慮
四、大眾文化的深刻影響
五、個體素質的局限
第五章 走向美好生活的發展觀
一、傳統發展觀的回顧與超越
二、新時代中國的美好生活發展觀
三、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促進人類美好生活
第六章 創造幸福美好的人生
一、正確認識自己以明了幸福的真諦
二、正確認識世界以廓清幸福的前提
三、智慧地與世界辯證和解
結語 為幸福美好生活而奮斗
后記
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實現 節選
《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實現》:莫爾將自己的社會理想寄托于這個虛構的國家,在烏托邦中,實現了財產公有、全面的平等,人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作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始祖,莫爾直面英國當時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并將私有制視為社會分化的根源,他顯然已經超越了同時代的人文主義者,但是囿于時代的局限或現實的考慮,莫爾采取了虛幻的文學形式,沒有明確提出要以“烏托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也沒有提出如何實現這一社會理想的具體意見。不過,可能恰恰因為這一點,《烏托邦》一方面切合了人們對于現實社會的不滿、對完美社會的向往這一真實需要,另一方面這部偉大著作在誕生之初也并未引起統治當局的特別反感,因而得以廣泛傳播、風靡一時。在莫爾去世102年之后,意大利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康帕內拉寫作了《太陽城》,他和莫爾一樣試圖告訴人們現存社會的不合理,一個沒有階級剝削與壓迫、沒有貧富對立,人人以勞動為榮的光明、溫暖的人類未來即將到來。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托馬斯·閔采爾誕生于德國,與莫爾、康帕內拉以著作來表明自己的社會理想不同,閔采爾是投身到農民戰爭中,通過一篇篇農民起義的戰斗檄文闡明自己的思想。在閔采爾看來,德國當時的社會不啻于人間地獄,他理想中的社會是“千年太平王國”。閔采爾不再假托他人之口來闡述理想社會的藍圖,他直言“千年太平王國”不是虛無縹緲的“天堂”,不是在來世才能實現,他需要人們自己動手來建立,即用暴力的手段來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生與發展是同資本主義產生與發展的不同階段相適應的。16至17世紀,即階級剝削與反剝削斗爭初露端倪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產生了早期空想社會主義。18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與資產階級逐漸占據統治地位,無產階級逐漸成熟與壯大起來,隨之產生了反映他們的思想與要求的第二代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即恩格斯所謂的“直接的共產主義理論”,其主要代表有英國的溫斯坦萊、法國的梅葉、摩萊里、馬布利和巴貝夫等。這一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超越了早期主要將社會理想寄托于虛構的烏托邦、停留于對理想社會的描繪,他們開始從理論上探討和論證消滅私有制、實現社會平等等問題。他們指出,私有制是經濟上的不平等、政治上的不平等的根源,他們直接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提出消滅階級差別、實行絕對平均主義的共產主義。這些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僅在理論上推進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發展,而且對底層的勞苦大眾抱有深切的同情,把共產主義作為實踐問題提出來,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作出切實的努力。比如溫斯坦萊在他出版的表達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自由法》中,提出理想的社會是“真正自由的共和國”,他批判資產階級的自由觀,認為真正的自由的基礎是使用土地的自由,因此在真正自由的理想社會中,生產資料公有,勞動產品實行按需分配,而生活資料則屬于私人,個人可以自由支配。這種把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區分開來,指出只有生產資料應當實行公有制的觀點是溫斯坦萊的重要創新。萊斯坦萊同時還是“掘地派”的領袖之一,他帶領一批貧苦農民共同開墾荒山,共同占有、生產、共享勞動成果,過著一種原始共產主義式的生活。又比如馬布利,他雖然和以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一樣批判私有制、描述未來的理想社會,但是他在兩個方面都有創見。在對私有制的批判上,他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描述了私有制的起源、發展與后果,而且他直接批判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在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設想中,他認為原始公有制社會是人類的“黃金時代”,但是這個時代一去不復返,現實的辦法是制定社會改革的綱領,推進社會改革,建設新的“完美共和國”。……
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實現 作者簡介
沈湘平,哲學博士,現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文化哲學研究。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出版《哲學導論》《全球化與現代性》《理性與秩序——在入學的視野中》等著作,在《哲學研究》《教育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五十余篇。鄧莉,哲學博士,現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主持或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出版《馬克思私人領域思想研究》《(恩格斯晚年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書信)導讀》等兩部專著及多部合著,在《哲學動態》《北京大學學報》《光明日報》等刊物發表學術文章二十余篇。秦慧源,哲學博士,現為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和北京市教委社科規劃一般項目各一項,在《哲學動態》等刊物發表學術文章數十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