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無大聲沉默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4616
- 條形碼:9787301314616 ; 978-7-301-3146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大聲沉默 本書特色
《大聲沉默》甄選了文學評論家付如初多篇廣受贊譽的文藝評論。 《經濟觀察報》“觀察家”專欄作者,“豆瓣時間”“做書”“荔枝微課”等平臺線上課程紅人。
無大聲沉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出色的文藝評論著作,匯集了作者近些年廣受贊譽的文學評論和電影評論。 本書涉及了經典作家,如馬爾克斯、奈保爾、帕穆克、赫拉巴爾、阿列克謝耶維奇、莫言、余華等;以及當代一些新銳作家,如徐則臣、李洱、王十月等;以及一些靠前影響巨大的導演及其電影作品,如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王小帥以及電影《紅高粱》《芳華》《天長地久》等。作者的語言一改當前評論界的晦澀、矯揉,而是直接、具體、富有個人情感和體驗,重視文章的學術性和可讀性的結合,重視“書與人”的微妙牽扯,視野開闊,具有不同作家、靠前與國外作家之間的比較視角,觀點常有新意,比純粹的學院派文學批評靈動活潑,關注的作品和作家,以及文風也更適合一般知識讀者接受。
無大聲沉默 目錄
白鹿原上*好的作家走了......013
陸沉者楊絳......023
世間已無張賢亮......033
黎汝清的“命運啟示錄”......043
王鼎鈞:給歷史一份證詞......055
“我找李大師,云端不可尋”......065
戰時大學的理想啟示......075
大學里的故事和故事里的大學......085
看吶,這美術圈的人!......093
他們為什么把書桌搬到田野上?......102
《應物兄》和當代小說的聲望......110
王城如海,作家如帆......120
潛伏在龍一心里的英雄夢......130
在人間尋路,為山河披上袈裟......138
致我們無處安放的鄉愁......147
文學“隱士”曹乃謙......156
燕子相將歸巢......163
書生做吏的命運過山車......171
永遠的朝內166號......180
曲終人未散......190
一個青年的成熟或死亡......199
東方科幻的可能和未來......206
在敦煌,找一條彩緞和豆蔻之路......215
你感到自己在讀書了嗎?......225
馬爾克斯和他的中國學生們......237
文學巴別塔:顧彬與中國當代文學......246
為文學的使命和尊嚴......255
一個捷克作家的“瘋狂世紀”......266
赫拉巴爾的憂傷......276
你曾知道一個憂傷的土耳其嗎?......290
奈保爾的“內在力量”......301
印度的“午夜之子”......322
我們會不會愛上托卡爾丘克......335
“好色”的渡邊淳一......347
歷史的眼淚被文學笑出來了......352
左手生活,右手意義......360
那些我從未告訴你的恐懼和愛......370
又是一年高粱紅......381
文學光影中的賈樟柯......391
認一個錯兒的路有多長......399
錯把無名當英雄......405
誰的芳華?......415
?思{的火焰和韓國的青春......423
婚姻無故事......430
戰爭與人......439
地久天長且安魂......447
“我將與碧水藍天永處……”......455
無大聲沉默 節選
馬爾克斯和他的中國學生:莫言、余華…… 他那張飛行的床單上,擠滿了中國作家 2014年4月17日,幾乎所有的作品都寫到了“死亡”的老馬爾克斯,用自己的離世讓“死亡”從虛構變成了現實,也讓自己寫了一生的“孤獨”主題變成了現實。因為這個現實,那些經歷過1980年代的中國作家開始回憶多年以前他們讀到《百年孤獨》時候的情形。幾乎每一個人都在表達,他們對小說的理解和實踐可以分為“讀過《百年孤獨》之前”和“讀過《百年孤獨》之后”兩個階段。所謂“拉美爆炸文學”在中國文壇引發的震撼效應是貨真價實的。 對一部翻譯作品、一個外國作家,如此毫無分歧、不加避諱的尊崇,在中國當代文壇幾乎是從未有過的事情。而正如年輕的奧雷里托在一個星期二的午夜,起義占領了馬孔多,就變成了奧雷良諾上校一樣,很多中國作家從不世出的《百年孤獨》那里獲得了“革命性”的新生,成長為中國文壇的中堅力量。這個名單很長:莫言、余華、陳忠實、阿來、格非、蘇童、賈平凹、韓少功……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他們一度被稱為“先鋒作家”和“尋根作家”;在讀者心中,他們是中國當代文學的**梯隊,代表了中國當代文學的*高水準。而中國本土**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是馬爾克斯在中國“爆炸”出的*絢爛的花火——這個結論在2012年10月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也成立。 那么,《百年孤獨》到底是一本什么書,馬爾克斯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作家,為何會對1980年代的中國當代文學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以至于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當代文學的面貌和進程?而且,讓每一個大名鼎鼎的中國作家提到自己如此師承的時候都“不悔少拜”?這種疑問,某種意義上就像普通民眾,尤其是年輕人,難以理解《共產黨宣言》到底是一本什么書,馬克思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們為何會對“五四”前后的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以至于改變了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的面貌和進程一樣,耳熟不能詳。當然,對于試圖解釋這種疑問的人而言,難度也與后一種同。 只能試著回到歷史現場。 在拉丁美洲廣袤的土地上,“有胡思亂想的男人,有載入史冊的女人,永不妥協的精神鑄就了一段段傳奇。而生活在其中的我們,從未享過片刻安寧!毙侣動浾唏R爾克斯生于斯長于斯。1967年,40歲的他出版了以哥倫比亞70年內戰歷史為背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該書迅速走向世界,銷售過百萬。1979年,《外國文學》雜志以1500字的篇幅介紹馬爾克斯和他的這部作品。1982年,瑞典皇家學院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馬爾克斯,贊譽他“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反映了一片大陸的富足與貧困”,“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跡和*純粹的現實生活”?梢哉f,諾獎的這一聲“炮響”,給中國文壇發正式送來了“魔幻現實主義”。 1983年,中國文學界在西安開了一場關于馬爾克斯和拉美“爆炸文學”的研討會。之后,在寫作的路上充滿夢想的青年作家紛紛匯聚到《百年孤獨》的麾下,努力沖破“文革敘事”的藩籬,努力掙脫蘇俄小說巨大影響的束縛,*大限度地釋放自己的想象力。因為《百年孤獨》,他們開始向往一個嶄新的藝術世界,一個中國文化和現代技法相結合的藝術世界,一個牢牢扎根自己的現實又盡情解放自己想象力的世界;因為馬爾克斯,他們找到了具體的精神領袖,他們可以像馬爾克斯那樣,發掘屬于自己的文化記憶,發掘自身的文化傳統,書寫屬于自己的理想主義。扎根于拉丁美洲苦難史的《百年孤獨》就這樣喚醒了扎根于中國近現代苦難史的中國當代文學;而具有鮮明的左派烏托邦追求的馬爾克斯喚醒了相似文化浸淫下的中國作家——這是小說對小說的激活,傳統對傳統的激活,文化對文化的激活,也是成功對自信心的激活,是一種亟須激活的文化、傳統、小說所遇到的天時地利人和。 激活是從模仿開始的。 《百年孤獨》的開頭“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上校仍會想起他的祖父帶他去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成了“元句式”,小說中顛倒時空、交叉生命、亦真亦幻的講述方式成了“元結構”,無數上個世紀80年代的作品都陷入了“馬爾克斯語法”和“馬爾克斯結構”不能自拔。名單依然是無法窮盡的,莫言的《紅高粱》《球狀閃電》《金發嬰兒》《籠中敘事》、余華的《難逃劫數》《活著》《許三觀賣血記》、格非的《褐色鳥群》、蘇童的《1934年的逃亡》、馬原的《虛構》、韓少功的《雷禍》、洪峰的《和平年代》、劉恒的《虛證》、葉兆言的《棗樹的故事》…… 1985年到1993年,中國文學就這樣在模仿馬爾克斯、博爾赫斯、卡夫卡、卡爾維諾、米蘭·昆德拉中找到了自己的話語特色,形成了龐大的創作團隊,結出了不同形態的碩果,并進而創造了新中國文學的高峰。 兩個高足:莫言和余華 獲得諾貝爾獎之前,莫言就早已經有了一個稱號——“中國的馬爾克斯”。他說?思{和馬爾克斯對自己而言是“兩座灼熱的高爐”,他曾無數次從他們那里獲得能量和溫暖。他締造的鄉村帝國“高密東北鄉”就是?思{的“郵票故鄉”約克納帕塔法的翻版;而他由“我奶奶”講故事開始一下子進入齊魯文化的廣袤高粱地、并成功“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諾貝爾獎頒獎詞)的創作風格和創作精神,則完全來自馬爾克斯的啟發。馬爾克斯帶給莫言的不只是方法論,更是一種新的“小說倫理”,即“無不可以入小說”,尤其是中國民間傳統中的“封建迷信傳說”、不登大雅之堂的“祖母講的鬼故事”。(這一點也啟發了賈平凹,他的“商州系列”即是這一啟發的直接成果。)當然,莫言也揣摩到了馬爾克斯的批判精神,他的長篇小說《天堂蒜薹之歌》《酒國》《蛙》等就是這種“魔幻現實主義”批判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應該說,莫言從馬爾克斯那里尋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他開始重讀蒲松齡,開始關注齊魯大地的歷史,并試圖在“高密東北鄉”里用中國文學從未有過的“喧囂”方式一一展現。且不說他的中篇小說,單是他的11部長篇,就構成了一部大致完整的中國近百年的發展歷程。而馬爾克斯帶給他的直接影響也有很多,包括人物身份的設置,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等等,不一而足。比如帶妻子去做流產的上校(曾經有一度,莫言的小說里特別愛出現馬爾克斯寫過的,直接被稱為“上!焙汀肮脣尅钡娜宋铮┮宦飞系钠嬗觯ā肚驙铋W電》);讓“右派”開始一場喧囂的、充滿歡樂的長跑比賽(《三十年前的一次長跑比賽》);讓身處社會底層掙扎著反抗權力的“小人物”化身猴子,以**人稱獨白敘述講述前世今生(《籠中敘事》);比如打亂時空,多線索并進敘事,講述市場經濟之下的生活亂象和道德亂象(《酒國》)等等,不勝枚舉。甚至,他還產生了寫一部中國的《百年孤獨》的雄心壯志,他寫了一部貫穿百年歷史的《豐乳肥臀》。我們無意比較兩部作品的質量高下,只說同樣是兩部作品給兩個作家帶來命運轉折,結局卻截然不同:一個登上了世界文學的殿堂,另一個卻頗受詬病并因此背著“趣味低下”和“歷史觀不正確”的包袱改變了軍人身份。 莫言自稱,從1985年寫出《紅高粱》之后,有20多年的時間,“我始終在跟馬爾克斯搏斗,我要離開那本書”。但誰都知道,整容容易換血太難,所以,從成名作《紅高粱》到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新長篇小說《蛙》,莫言幾乎是從未離開過馬爾克斯。只不過,他的中國色彩越來越濃,或者換句話說,在他追隨“馬夫子”的路上,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層次豐富的齊魯文化幫助他建立了一種“馬爾克斯式的中國風格”。因了這種風格,2012年,也就是馬爾克斯獲獎30年之后,莫言站在了自己的“一書師”曾經站過的領獎臺上——這聽起來有點兒像庸俗的勵志故事,但對莫言而言,這么說卻也并非折煞。正如馬爾克斯在站在自己的“老師”?思{32年前曾經站過的領獎臺上一樣。這種寫作上的師承關系是毋庸諱言的,只是所有的師承*后都須得化成自己的創作個性,進而摸索出自己不可替代的原創力——雖說“文無**”,但之所以一個能比另一個更好,評價的標準還是是否具有別開生面的原創力。只是,略顯遺憾的是,莫言并沒有揣摩到馬爾克斯在小說可讀性方面所做的努力,而這一點,顯然余華要做得更好。 順便說一句,1985年,在獲得諾貝爾獎三年之后,馬爾克斯寫出了堪與《百年孤獨》比肩的長篇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甚至,在很多讀者的心中,這是一部超過《百年孤獨》的小說。這一年,莫言剛剛發表了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卜》。馬爾克斯稱,自己獲諾獎就是費力地爬上了山峰,之后,需要爭取明智地、盡量體面地下山。顯然,中國讀者對莫言也做如是期待。 與莫言相比,余華對馬爾克斯的寫作技巧更為青睞,從人物關系設置到對話場景、情節轉折,甚至包括馬爾克斯將社會新聞融入小說的處理現實的方法,也被余華關注和借鑒,并在長篇小說《兄弟》和《第七天》中,冒著被讀者猛烈批評的風險毫不隱諱地使用。可以說,余華幾乎是在精心揣摩馬爾克斯寫作技巧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小說的可讀性,讓余華受益匪淺。而因為是技法的揣摩,使得余華從來沒有產生過要逃離馬爾克斯的沖動,他說,馬爾克斯是一棵大樹,自己只是小草,對老馬的感情,只有“崇敬”。 余華的青睞與“崇敬”,只需要對比一下即可知道,在《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罚R爾克斯把這個中篇小說認定為自己*好的作品,說它無懈可擊,“可以面對任何敵人!保┲校闲5钠拮幼屗グ讯冯u賣掉度日的場景與對話,和《活著》中,福貴勸兒子有慶賣羊的場景和對話。而福貴這個破落地主子弟的不務正業,無處不閃現著《百年孤獨》里不務正業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影子。至于《在細雨中呼喊》的前半部分,有關“我”爺爺奶奶的描寫,也像極了《百年孤獨》人物描寫的感覺。馬爾克斯喜歡寫死亡,也喜歡探討死亡到來的各種可能,而觀察余華的作品,這樣的橋段也隨處可見。甚至于他的中篇小說《難逃劫數》和老馬的《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都可以作對比閱讀。 這樣說,并沒有貶低余華的意思,“太陽底下無新事”,更何況是小說的技法呢。而且,即便是熟悉馬爾克斯的讀者也并沒有不認可余華,他們在余華那里找到了人物和故事的中國氣氛和中國感覺。馬爾克斯也有自己崇拜、借鑒,甚至倒背如流的作家和作品,比如?思{、卡夫卡、伍爾夫,墨西哥作家胡安·魯爾福的《佩德羅·巴拉莫》等等,但他同時也說“作家永遠是孤軍奮戰的”。而且,站在巨人肩膀上變成自己*難。 無論如何,余華靠著中國經驗和《活著》的特殊接受語境,已經成了他自己。只是,他學到了馬爾克斯的小說技法,卻沒有學到他處理文學與現實關系的能力——“魔幻現實主義”也終究是現實主義,馬爾克斯也無時不在強調文學與現實的關系。他說:“小說是用密碼寫就的現實,是對世界的揣度。”“現實并非紙上之物,它就在我們身邊,每天左右無數生死,同時也滋養著永不枯竭、充滿了美好與不幸的創作源泉!睆倪@個意義上,或許可以解釋為何莫言會受到諾貝爾獎的青睞,因為除了技藝精進之外,他總是能夠離現實更近,也總是試圖表達對現實的態度;而余華,在歷史中尚可輾轉騰挪,一靠近現實,就往往顯得力有不逮,也更容易暴露自己寫作上精細有余、宏闊不足的弱點,《兄弟》如此,《第七天》也是如此。 除了莫言和余華,1990年代中國純文學的兩座高峰:陳忠實的《白鹿原》和阿來的《塵埃落定》也頗得益于《百年孤獨》——前者學習的是大部頭民族秘史的濃縮方式,而后者則是化到骨子里的屬于第三世界的風情描寫、權力斗爭和幽默風格——或許,《塵埃落定》可以被稱為拉美爆炸文學在中國結出的*優秀的果實。作為藏族作家和邊地作家,阿來對《家長的沒落》的體會透徹骨髓,對第三世界邊緣性的“孤獨”體悟也透徹骨髓,盡管阿來對此諱莫如深。阿來對拉美文學,以及對福克納、托妮·莫里森等作家以美國南部為背景的文學的揣摩和借鑒,或許是一個很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如果說馬爾克斯這些優秀的中國學生還有什么沒有學到,那就是沒有跟他學會寫愛情。一部《霍亂時期的愛情》幾乎窮盡了愛情和婚姻的各種可能,被譽為“我們時代的愛情大全”。而寫作的人都知道,愛情之于一部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只是中國作家在這方面往往做得不夠好。
無大聲沉默 作者簡介
付如初:文學博士、編審,《經濟觀察報》“觀察家”專欄作者,“豆瓣時間”“做書”“荔枝微課”等平臺線上課程講師。所編圖書曾獲中國政府出版獎、年度中國好書獎、魯迅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華語傳媒大獎等;個人曾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出版科研論文獎、中國編輯學會學術論壇論文一等獎、首都圖書館最美書評一等獎、中國出版集團十大優秀編輯等獎項。曾出版個人專著《莫言的小說世界》。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