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自愈,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828343
- 條形碼:9787515828343 ; 978-7-5158-283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愈,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本書特色
病由心生,心理問題往往是疾病的源頭。大家都有病,但你仍然可以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本書幫助你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全書分為我們與病癥的深度聯結、病痛是我們被迫選擇的信差、身體不舒服是我們慣用的武器等數章內容。
自愈,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七章, 內容包括: 認識自己, 認識病癥 ; 我們與病癥的深度聯結 ; 病痛是我們被迫選擇的信差 ; 身體不舒服是我們慣用的武器 ; 病癥也是智慧的顯現 ; 克服心理問題, 讓自己成長等。
自愈,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目錄
認識自己,認識病癥
不懂得生命,我們是殘缺的“病人”
*大的“病癥”:忘記自己
“無明之病”:知行不合
“無病之病”:情緒來了,走了,又來了
健康與病癥:一對矛盾的統一體
人云亦云:我誠為傀儡
第二章
我們與病癥的深度聯結
我們是“病癥”的創造者
潛意識無主,任“病癥”肆虐
對病癥的恐瞑會吸引病癥
視而不見導致病癥的重復
病癥往往由我們的“意識聚焦”而來
抗擅亡、理問題,反而助其強大
多情的我們,編造呻吟的故事
第三章
病痛是我們被迫選擇的信差
性障礙&信念系統與性能量的交鋒
哮喘和過敏&被限制的探索天陛
環境外因性病癥&自然平衡受挫
亞健康&作息紊亂
無來由的發燒&深深的恐懼
失控的“糖”&生活缺乏甜蜜且混亂
麻痹、無知覺&不面對,不接受
四肢僵硬&防御、戒備
第四章
身體不舒服是我們慣用的武器
“因病獲利”讓我們產生當“病人”的需要
急性闌尾炎&吸引關懷
癱瘓和無法自立&控制和抓緊
腳崴了&拒絕行動
聽力有問題&不想聽你嘮叨
頑固手癬&自我懲罰
東痛西痛&憤怒和反抗
第五章
病癥也是智慧的顯現
我們需要為自己的過錯表示懺晦和改正
病癥提醒我們未盡職的責任
面具制造痛苦,真實帶來力量
病癥是當頭棒喝,拉我們回到當下
病癥給我們帶來提升和成長
因愛的堵塞而受苦
第六章
克服心理問題,讓自己成長
貪婪vs自我補償
夢魘vs心結未曾打開
傷害Vs愛的渴望
壞情緒同樣提供成長力量
江山本可改,本性亦可移
第七章
調整心態,讓自己閃閃發光
對病癥表示感謝
接受所有的自己
尊重體驗,帶人意識
回歸自己的中心
啟動內在力量
后記遇見閃閃發光的自己
——體驗生活,享受生命
自愈,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節選
不懂得生命,我們是殘缺的“病人” 生命是奇跡。生命蘊含著一切,并借助一切展現著自己。 當然,也有很多人并不認識生命,人們通常會非常狹隘,常常只把自己當作生命體,生命的體驗對我們來說只是“活著”而已,“活著”對我們來講又是理所當然以及自然自動獲得的,我們并不懂得它。 有誰思考過自己是怎么呼吸的?是如何心跳的?又是如何獲得這些的呢? 也許有人會反問:“這有什么需要思考的?難道不是自然的嗎?” 是的,因為我們很少關注或思考這些,我們連“活著”是怎么回事兒都不太清楚。 生命是什么?生命來自哪里?將去向哪里?生命的意義為何?我們很少甚至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 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全然的經歷及內在的感悟中。 一個沒有見過色彩的人,在他自己真正看到色彩之前絕對不可能知道色彩的絢麗;一個沒有嘗過蘋果滋味的人,還沒品嘗之前,他必定無法確實地知道蘋果的真正味道…… 真正的“知道”是基于親身經歷才可獲得的,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如果我們只以頭腦收集知識而不去體驗和經歷,那么我們所獲取的“知識”就只是一堆概念,我們自己也與那些數字儲存工具(如電腦、手機、u盤等)沒有質的區別。我們失去了感受、覺知和探索的能力,陷入書本或其他人嘴里的知識里,進而還一知半解地復制和編輯,而那真實的生活卻被我們錯過,就如同被我們忽視的生命。 生命的意義為何呢?我覺得它是一種無法用有限的語言來描述或固化的“東西”。 我覺得,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探索并全身心地經歷和投入,發現其內在的美和奧秘。甚至,我覺得生命只是一種流動,就如同水,我們生活的態度是個容器,拿什么樣的容器盛裝它,它就會呈現什么樣的狀態。 生命如涓涓之流,從我們身上流過,看似簡單的流過卻充滿著力量和韻律。它不曾強制命令我們任何任務或目標,它賦予我們的只有無限的自由,我們可以任由內在的沖動去譜寫自己生命的意義。由于我們不懂得生命之流的力量、韻律及意義,所以承受著眾多身心靈的困擾。 又如生命的發生。生命的發生是恩典,不是自然的獲得,所以我們需要對父母祖先表示感恩,不然我們的生命會失去支撐和平衡,“病癥”將會伴隨我們。 實際上,“我們”和“生命”是一體的,當我們不懂得“生命”時,我們都是殘缺的“病人”。 如果有一天,我們開始思考生命為何,意義為何,那么,我們的生命從此必定不再是一直以來的那樣——存在眾多限制和束縛、不自由自在的路程。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乖,學乖多半是為了得到認同和肯定;讀書的時候,我們通常都努力讓自己表現好、學習好,深層目的也是為了得到認同和肯定;成人之后,我們找工作、要掙錢,目的或是讓父母省心和享福,或是得到同事、領導及周圍人的肯定,甚至還會想著如果我掙到很多錢,就能幫得上七大姑八大姨,凡是與我有瓜葛的親戚朋友,都可以幫他們實現夢想,而那些夢想無非還是幫他們實現買房子、上學、出國或其他人夢寐以求的東西;當我們結了婚,為人妻、為人夫及為人父母后,我們努力奮斗的動力又多了一條:讓孩子吃得好、住得好、用得好,為未來打好基礎…… 長期以來,我們生活的姿態和生命的意義都需要依靠外在的肯定,如果脫離外在價值體系的支撐,我們就會淪落為別人眼中的“瘋子”。P1-3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