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終身德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4861
- 條形碼:9787520324861 ; 978-7-5203-248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終身德育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從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德育的關系入手,就其發展脈絡和研究范疇進行了梳理,提煉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的終身德育概念。理論視域下,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發展是終身德育的基本價值、現實價值和理想價值的追求。比較視域下,國外終身德育的社會學習、實用主義、人本主義的理論模式和終身德育的社會化、學習化、法制化實踐模式為我國終身德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實踐視域下,中國學習型政黨和學習型政府的道德建設實踐是對終身德育的創新和發展,體現了終身德育的優選性和時代性。
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終身德育研究 目錄
**節 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的意義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現狀
一 國內關于終身德育研究的述評
二 國際上關于終身德育研究的述評
第三節 研究框架
第四節 研究方法、創新與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創新與不足
第二章 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德育概述
**節 學習型社會的內涵和特征
一 學習型社會的內涵
二 學習型社會的特征
三 學習型社會的提出與發展
第二節 終身德育的內涵和特征
一 終身德育的內涵
二 終身德育的特征
三 終身德育的產生和發展
四 終身德育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德育的關系
一 學習型社會中的終身教育和終身德育
二 終身德育是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基礎
第三章 學習型社會的道德要求與終身德育的理論價值
**節 “學會生存”——終身德育的基本價值追求
一 人類存在的道德特征和生存狀態的變遷
二 學習型社會中人類生存的現實困境
三 學會生存需要正視人的自然生存,遵從自然道德
四 學會生存需要重視人的社會生存,發展社會道德
第二節 “學會生活”——終身德育的現實價值追求
一 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生活與道德
二 學習型社會中人類生活的現實困境
三 遵從組織倫理,過有道德的組織生活
四 遵從社會道德,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生活
五 遵從個體道德,體驗身心幸福的生活
第三節 “學會發展”——終身德育的理想價值追求
一 學習型社會中人類發展的現實困境
二 學會認知,發展人類理性道德
三 超越物質,完善自身精神生活
四 學會調適,實現自身內心和諧
……
第四章 現代西方終身德育有關理論分析
第五章 國外幾種終身德育的實踐模式探索
第六章 我國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終身德育理論
第七章 我國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終身德育實踐探索
結語
參考文獻
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終身德育研究 節選
《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終身德育研究》: 一 人類存在的道德特征和生存狀態的變遷 人的存在首先是自然的存在,人作為生命的自然存在體,人和自然有著天然的聯系。在自然存在的模式中,人和自然渾然一體,無法割裂,但人的存在又是“自為的存在”,人可以認識自然并且改造自然。如何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實現人在自然中和諧、自由地發展是終身德育的基本價值追求。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不在于人的自然存在和自然屬性,而在于人的社會存在和社會屬性,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構成了人的社會生活。終身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幫助人們追求幸福生活,也就是幫助人們在道德領域內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這是終身德育的現實價值所在。人作為肉體自然、社會本質和自覺意識的系統,在自然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在不斷實現其本質與潛能的社會活動中實現人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再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終目的,因此建設學習型社會要始終堅持終身德育的理想價值追求。 人的存在是一種歷史的存在。我們的每一次自我認識,都對我們的生存施加了歷史性的力量,這種自覺的歷史意識會反過來推動現實的歷史。人生存在一個日益豐富的展開的歷史畫卷中,在這個畫卷中人類永遠無法準確預知未來,向著未來邁進的每一步都是人自身的成長和發展。由于人的生存時間緯度的變化使得人對世界的認識、對自我的認知也必然經歷一個從不認識到片面認識再到全面認識的過程,進而走向關于人的存在的全面的、完整的歷史過程。社會的發展是歷史的,人對社會的認識是歷史的,人的發展是歷史的,人就需要擁有同變化的世界、發展的自我和完善的認識體系相匹配的道德認同和道德素養。人的時間緯度的存在決定了道德教育的終身性,人的道德和認知的發展會推動人類對歷史的認識和對客觀事物的理性分析,把人推向一個更高的社會存在之中,人類的道德發展推動人的社會發展,推動歷史的實現,同樣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推進又會再作用于人的道德認知的再提升、再發展。周而復始,實現人類歷史和人的道德交錯作用、交替上升的發展。 人的存在是空間的存在。空間的緯度決定了人類道德教育的廣度,道德教育不是脫離實際、脫離人、脫離社會的虛無的抽象概念。它是具體的,體現在人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為中的具體的養成和習慣。人生活在不同的空間中,在家庭中,空間角色是為人母、為人父、為人子、為人女等家庭成員角色;在工作中,人又是同事、下屬、領導、合作者等由工作關系而串聯起來的角色。在社會中,人又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扮演著公民、社會成員和公眾的角色。人在生活中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都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規范存在,道德規范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 人類存在的歷史性和空間性決定了人類道德教育的深度。人們“可以任意地擴展他們的生活世界的視野,但是他們不能擺脫他們的生活世界的視野”。人類道德教育的歷史性決定了人們只能在原有生活視野的基礎上改造和完善現有的道德生活,而不能完全拋棄原有的道德基礎和基本價值取向,顛覆原有的道德視野,重新選擇道德取向。例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念受到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和碰撞,人們在不同的觀念交叉和碰撞中發展和完善自己的觀念和信仰。社會主義制度下成長起來的中國公民,需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視野的基礎上來發展和完善自我價值體系而不是完全拋棄我國傳統教育所傳承的價值觀念轉而選擇西方社會價值觀。 ……
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終身德育研究 作者簡介
劉愛玲,女,漢族,1980年生,河北邢臺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教育政策與教育法學博士后,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