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上海魯迅研究所: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2482
- 條形碼:9787552032482 ; 978-7-5520-324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魯迅研究所: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 本書特色
本書創刊于1979 年,一年四輯,面向國內外魯迅研究者,以“新發現、新觀點、新方法”的編輯方針,側重刊載以資料整理、梳理和考證為主的學術論文,兼顧理論研究型論文。
上海魯迅研究所: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 內容簡介
《上海魯迅研究??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為總第86輯,分為“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魯迅作品與生平研究”“史料??辨證”“魯海漫談”“讀書雜談”“館藏一斑”“上海魯迅紀念館紀事和研究”等欄目。其中,“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集中刊載了近10篇不同關注對象的紀念左聯的研究文章。各常規欄目亦從不同側面呈現了魯迅文化遺產的完整面貌和精神。
上海魯迅研究所: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 目錄
【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
左翼文化運動的歷史影響論綱 王錫榮
中國左翼文學運動發軔上海及歷史背景 樂融
“美聯”與左翼美術運動綜論 喬麗華
責任之心與義利之辯——魯迅、左翼文化陣營與樂群書店關系考論 俞寬宏
漫談《芒種》半月刊 張陽
在左聯“文藝大眾化”旗幟下的文學創新——以周文為例 謝明 曾嬋
魯迅與左聯中共黨員的交往初探 高方英
丁景唐與左翼文藝運動史研究 丁言模
許幸之與1930年代左翼文化運動 許國慶
【魯迅作品與生平研究】
圓形:魯迅《傷逝》的文本結構 蘇冉
魯迅散文的特質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劉揚烈
莊子文藝視野中魯迅《野草》的審美哲學 周曉平
迫害狂、恐懼及其隱喻——《狂人日記》與《地洞》的比較研究 王海燕
《狂人日記》與《惡雨喻》《狂犬》比較論析 趙東祥
【史料??辨證】
關于《無常》手稿的一些考證 施曉燕
1930年代“魯迅形象”的市民消費研究 程儒珺
魯迅藏畫像石《曹望禧造像》拓片考釋 楊劍龍
《破惡聲論》所見清末諸議論考 孫堯天
景梅九筆下的秋瑾 董大中
【魯海漫談】
關于丸山昇先生的回憶 潘世圣
“散”“聚”之間——60多年前的一次討論 北海
魯迅譯序的《士敏土》 王志成
藏書票與藏書關系述略 鄒晏清
口述與筆談(十二) 裘士雄
【讀書雜談】
“三味書屋讀魯迅”叢書序言 黃喬生
莎樂美的“世紀之吻”——讀《比亞茲萊在中國》隨想 顧音海
由魯迅所藏的中國現代木刻所想到的——《魯迅藏中國現代版畫珍賞》代序 李浩
日本“魯迅像”研究的新開拓——評《戰后日本文化語境中的“池田魯迅”研究》 岳寒飛
此中尚道先生在 楊曄城
【館藏一斑】
許廣平捐贈魯迅舊藏年畫的幾個問題 仇志琴
上海魯迅紀念館紀事和研究
淺析教育活動在博物館宣教中的作用——以上海魯迅紀念館為例 張曉君
編后
上海魯迅研究所: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 節選
——《此中尚道先生在》 ◆ 楊曄城 2019年年底,遼寧美術出版社同時出版了《魯迅信札珍賞》《魯迅書法珍賞》兩部書。其中《魯迅信札珍賞》由北京魯迅博物館黃喬生編著,《魯迅書法珍賞》由該館秦碩編著。書中收錄了大量魯迅手稿的影印件。 《魯迅信札珍賞》選取了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的140封魯迅書信,按致信對象編排,依次為家人、親戚和友朋。每封信還配以釋文和解讀,幫助讀者了解魯迅的思想、為人及社會關系。時間跨度為32年(1904年到1936年),和魯迅從事文學創作的時間基本一致,其意義正如黃喬生在后記中所言:“魯迅書信是魯迅生平的注解,是理解他的思想和文學的一把鑰匙。” 百善孝為先。全書以1935年8月31日、11月15日、12月4日和1936年1月8日魯迅《致母親》的四封家書開篇,每封都以“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這樣的尊稱開頭,以“男樹叩上。廣平及海嬰同叩”。敬語收尾。穿越時空隧道,眼前仿佛出現一個溫文爾雅的民國男子,伏在地上在向高堂老母暢敘心扉的場景。 信的內容是常人都會遇到的一些家事。報告自己的外出近況、關心老人的健康安危、介紹家人的飲食起居,等等。孩子成長的近況更是每信必提——這是母親(zui)關心的。信件(zui)多兩頁長短,用金不換小楷毛筆寫在花箋上,語言質樸平和,版式布局精美,文字雋秀灑脫,只是同寫給友人和戀人的書信相比,字體更顯端莊,不見一處涂改的地方,與魯迅著作中雄辯闊論、斟字酌句、妙語連篇的文風迥異,不像是一個披掛上陣、以筆代戈、針鋒相對的戰士強者,倒更像是一個遠走他鄉的人在向母親報平安,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在1936年1月8日的信中,魯迅這樣告訴母親和三弟建人分享家鄉美食的“土法”:“醬雞及鹵瓜等一大箱,今日收到,當分一份出來,明日送與老三去。”公平合理而非獨斷專行,這是一個尊老愛幼的兄長。從四處籌款購買八道灣十一號,把(zui)大(zui)好的房間讓給胞弟一家居住,署上尚無名氣的胞弟的大名發表自己的文章,把名利讓給家人,兼課打工養活一家老小,把錢上交充公,即使兄弟失和,母親作主選擇了自己并不滿意的婚姻,也默默選擇隱忍甚至犧牲,這樣的“逆來順受”,以小見大,完全顛覆了人們印象中“橫眉冷對”的魯迅形象。 前不久,筆者拜讀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北京魯迅博物館夏曉靜老師編的《母親大人膝下》一書,里面收錄了魯迅1932年至1936年致母親的50封親筆信,文如其人,充分展現出魯迅兒女情長的一面。從這些家書中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結論:魯迅對母親的孝順是發自內心的也是終身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延續,(zui)終成為魯迅“立人”思想的源頭活水。 魯迅寫給許廣平的“情書”在書中共收錄五通。其中1925年6月2日一通、1926年9月26日一通、1929年5月三通,按雙方關系進展,大致可歸為戀愛中、同居前和同居后三個代表性的時間節點,雖然這些信件內容在魯迅的《兩地書》中早已結集出版,但有些詞句、人名可能在當時的他看來屬“不當言論”“不宜公開”而作刪改或替換,原件出版得以還原某些歷史真相。值得一提的是,《兩地書》為鉛字排版印刷,原件手稿正好彌補《兩地書》沒有的那種“質感”和“場感”。比如1929年5月15日的信用了兩張箋紙,一張上有枇杷圖案,一張為蓮蓬圖案,枇杷是許廣平喜食的水果,蓮蓬寓其有孕在身。許廣平領會用意,在回信中說:“那兩張紙必不是隨意選擇的。”魯迅在同月27日的信中承認:“我15日的信中所選的兩張箋紙,確也有一點意思的,大略如你所推測。蓮蓬中有蓮子,尤是我所以取用的原因。”又如1926年9月26日的信中附有魯迅畫的廈門大學教工宿舍和周邊建筑草圖一組,寥寥數筆,躍然紙上,盡見其扎實的素描寫生功底,無意中還為后人文化遺址保護留下一份不可多得的檔案。 從稱呼許廣平為“廣平兄”到“小刺猬”“乖姑”,在信件落款處畫上一頭卡通的“小白象”,生活中的魯迅是如此風趣,完全沒有一點“老爺”“專家”“家長”的架子,生動地詮釋了“相敬如賓”的愛情觀。 信件主要是向愛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想,同寫給母親的信相比,親情以外又多了些哲理性的思考,如1926年9月26日信中談到生活費的問題,魯迅認為:“有生活而無‘費’,固然痛苦;……有‘費’而沒有了生活,更使人沒有趣味了。”這對當下人們正確處理物質和精神生活兩者的關系仍有時代價值。也許普通人達不到魯迅那么高深的學問,但家庭和睦孝敬父母、夫妻戀人之間互敬互愛互信的一些做法卻是可以從我做起的。 魯迅致友朋的信札非常豐富,交往對象有蔡元培、胡適、錢玄同、許壽裳、徐懋庸、蕭軍、內山完造、鄭振鐸、巴金、唐弢等當時一大批文化名流,涉及內容包括創作出版、人際交往、社會活動、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很多信札情真意切又不乏真知灼見。1904年10月8日致留日同學蔣抑卮的書信(zui)早,蔣家境富裕,早年曾出資為魯迅兄弟出版《域外小說集》,可以說是魯迅生命中的第1位貴人,仙臺醫專留學期間兩人關系不錯,用現在流行的話說是“鐵哥們”。寫這封信時蔣抑卮正回國養病,魯迅主要向他介紹了校園生活近況,同時指出日本學生的思想行為并不比中國學生好,但社交活動能力較強,認為“以樂觀的思之,黃帝之靈或當不餒歟”,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魯迅刻畫下了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個“中國夢”。很多信札還帶有原件信封,上面郵票的圖案,郵戳的樣式,檢察機關的驗視章,帶著時代的烙印,都讓人產生濃厚的興味,成為解密魯迅和他的時代,解讀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文化生活珍貴的影像史料,這些信札既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又可作為案頭工具書使用。從另一個側面,也為信息時代社會城鎮化高度發展的今天,修復“人際關系冷漠癥”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模板。 如果說《魯迅信札珍賞》讓我們回歸一個熱愛生活、情感細膩的魯迅,那么《魯迅書法珍賞》同樣讓我們走近一個人文情懷自然流露、學識淵博的魯迅。本書從現存魯迅一萬七千頁手稿中精選百二十種,分自作詩稿、古詩文稿、文稿??譯稿、信札、日記、碑記、題記、古籍石刻、抄稿??筆記、題簽等十編,內容涉獵文博、考古、中外文學和歷史、書籍裝幀設計、古籍考證、民俗學、金石學、文字學、自然科學等等,借助先進的影印技術,“喚醒”了這些沉睡百年的手稿。 “魯迅先生無心做書家,所遺手跡,自成風格。融冶篆隸于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樸質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逾宋唐,直攀魏晉。世人寶之,非因人而貴也。”郭沫若如此評價魯迅的書法。魏晉是個什么年代,一篇書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讓萬世頂禮膜拜,照此推論,魯迅的遺墨用價值連城、國之瑰寶來形容毫不為過,而這僅是他“無心做書家”的結果。同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頂頂桂冠相比,世人欠魯迅一個書法家的頭銜。 幼學、受祖、父學、師承、抄碑……,魯迅一生都在研習和書寫他認為是“愚民的利器”的漢字,不肯放棄那支已過時尚的“金不換”毛筆,他有過一段關于中國書法的經典評語:“書法不是詩,確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確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確有舞的節奏,它不是歌確有歌的旋律。”把詩畫歌舞融入書法當中,魯迅的書法達到了動靜相宜、超凡脫俗的境界。有別于當今書家多為書法而書法,為技而技,對于書識和學問,或忽略或偏頗,魯迅書法堪稱技法、書識、學問三者的完美結合。相比而言,魯迅書法背后所傳遞的豐富厚重的文字信息,是魯迅書法獨一無二的魅力所在。如《魯迅書法珍賞》封面上“秋肅春溫”四字源于1935年12月5日魯迅贈摯友許壽裳《亥年殘秋偶作》中的詩句:“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所謂“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充分顯示魯迅文化知行合一的人文情懷。 引人注目的是,魯迅的文字如投槍匕首,而書法卻顯得高度理性平和,既無黃山谷的火氣,也無王鐸的纏繞,既無徐渭的詭異,也無鄭板橋的做作,一切都是自然天成,從容率真。究其原因,魯迅作為正道的拯救者,由心靈通過文字展示魯迅的救世理念,其過程不再是簡單的書法藝術創作,更是心靈世界的展示,由此呈現在讀者面前的自然是集技法、書識、學問、道德為一體的魯迅心靈的物化,正所謂“書,心畫也”。 近年來,圍繞魯迅書法的研究和展示、收藏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與關注,早在2007年中國魯迅研究會和北京魯迅博物館就在江西進賢主辦過“魯迅與書法”學術研討會。2008年由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和紹興魯迅紀念館聯合承辦的“魯迅手跡珍品展”又在紹興魯迅紀念館公開展出,《魯迅藏拓本全集(漢畫像卷)(瓦當卷)(磚文卷)》《魯迅著譯影記》《魯迅藏明信片》《母親大人膝下》《魯迅書皮百影》《魯迅手跡珍品圖錄》等魯迅手稿相關書籍相繼問世,魯迅手稿更是屢屢拍出天價。 就在撰寫本文時,欣聞《魯迅藏中國現代版畫》又將由遼寧美術出版社付梓出版,這部上海魯迅紀念館李浩、仇志琴編著的圖書大典,收錄了李樺、羅清楨、陳鐵耕、鄭野夫、劉峴、黃新波、陳煙橋、何白濤、賴少其等一大批魯迅曾傾力指導過的版畫名家作品,全面真實地記錄了中國現代版畫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生命歷程,回顧1935年6月29日魯迅致賴少其信中曾談到的:“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中國現代版畫的發展正是在魯迅的熱心提倡、積極支持和悉心培育下才“安得廣廈千萬間”,記得去年紹興魯迅紀念館幾乎同時主辦了“經典的解讀——趙延年《阿Q正傳》木刻插圖展”和“深深的思念——趙延年先生逝世五周年追思座談會”,版畫的美學價值和社會美育功能在不斷釋放出來,見字如晤,見畫如晤,一個活著的“人之子”的魯迅正向我們走來。
上海魯迅研究所:紀念左聯成立90周年 作者簡介
上海魯迅紀念館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區,是1949年后第1個人物性紀念館,也是1949年成立后第1個名人紀念館,同時管理魯迅墓,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