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20)新時代的上海文化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819182
- 條形碼:9787545819182 ; 978-7-5458-191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20)新時代的上海文化發展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化決策者 理論研究 文化研究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當代中國已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發展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都發生巨大變化。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宏大背景下,上海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要在深刻理解習近平關于文化建設相關論述的基礎上,以黨中央的要求和文化強國的國家戰略為根本的指引,找準上海文化建設在世界城市發展格局中的位置,把握文化領域發展的主要矛盾,不僅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熱切需求,同時也要代表中國,參與到全球范圍內國際大都市的比較與競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不可替代的橋頭堡作用,為新時達的全球城市建設提供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本年度文化發展報告以“新時代的上海文化發展”為主題,在深入理解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將上海的文化建設放置于歷史發展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辨析上海文化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重點關注一些文化發展領域的關鍵問題,在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分析中,研判新時代上海文化建設的方位和方向并提出相關具有前瞻性的發展路徑。全書分為“總報告”、“重點關注”和“比較與借鑒”三個大的版塊。總報告“文化創新力與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動能轉型”對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進程進行了梳理,深入思考“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痛點”問題,提出了以文化創新力來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動能轉型的時代命題。“重點關注”板塊闡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創新、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進行了文化解讀,重點關注了當前上海文化建設領域的關鍵問題,包括城市文化氛圍營造、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傳承、良好文化生態的培育、電視節目制作、“上海文化品牌”打造以及文化領域大量涌現的新群體等,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新時代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若干制約因素,進而提出了繼續推進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基本路徑。“比較與借鑒”圍繞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文化發展目標及其實施戰略展開實證研究和國際對標,為形成可操作的政策建議和行動計劃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依據,同時,還選取了一些典型的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包括文化產業的“走出去”、江南古鎮的發展、江南中華老字號和澳門的城市復興項目,在比較和借鑒中為新時代上海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新書--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20)新時代的上海文化發展 內容簡介
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時代語境下,上海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要在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基礎上,以黨中央的要求和文化強國的國家戰略為根本的指引,找準上海文化建設在世界城市發展格局中的位置,把握文化領域發展的主要矛盾,不僅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熱切需求,同時也要代表中國,參與到全球范圍內國際大都市的比較與競爭,為新時達的全球城市建設提供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本年度文化發展報告以“以新時代的上海文化發展”為主題,在深入理解闡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基礎上,將上海的文化建設放置于歷史發展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辨析上海文化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重點關注一些文化發展領域的關鍵問題,在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分析中,研判新時代上海文化建設的方位和方向并提出相關具有前瞻性的發展路徑。
新書--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20)新時代的上海文化發展 目錄
一、總報告
文化創新力與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動能轉型 何建華
二、重點關注
新時代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趨勢研判及路徑分析 鄭崇選
進一步營造上海濃郁的城市文化氛圍研究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上海城市更新與城市治理中的文化傳承研究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化生態培育與上海文化新空間的營造 曹偉明
當下電視節目制作行業投融資現狀與上海對策建議 賈瑞明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工作調研報告 李阿慧
加強文化領域新群體引導服務管理對策研究 尹 華
三、比較與借鑒
上海文化發展與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目標對標研究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的問題、機遇與挑戰 許正林 胡鵬飛
新時期江南古鎮的文化創新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實踐 李亞娟
江南中華老字號文化品牌網絡影響力研究 嚴艷璐 臧志彭
澳門藝術引領的城市復興項目研究 梁家豪 鄭 潔
新書--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20)新時代的上海文化發展 節選
城市化不是簡單的農民進城,把農民搬到城里,而是要將鄉村文明導入城市,將城市功能導入鄉村,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學家金經昌老先生就認為:現在城市化的推進,觀念是錯誤的,不是把農民搬到城里就是城市化了,要把鄉村文明導入城市,把城市功能導入鄉村,這樣一來城鄉差別變小,城鄉一體化發展。原來農耕社會具有鄉村文明,鄉民在村里都是互相關照、其樂融融,這種文明需要引進城市;城市的功能比如道路、廁所等公共衛生設施等,需要將這些功能植入鄉村,提高鄉村生活品質。哈佛大學一位教授曾說:“中國的城市化還要大力推進”是一個誤區,美國早已開始城鄉一體化,在美國已經分不出哪里是城市,哪里是鄉村了。有錢人都住到了鄉村,鄉村比城市生活品質更高。鄉村具有了城市功能,還具有人文品質,與鄉村相比,城市應該有一些“鄉愁”。 鄉愁是什么?鄉愁是我們對居住地也就是家鄉所懷有的揮之不去的深沉情感,這種情感是永恒和不變,這種永恒和不變使我們久久地沉浸其中。從學術角度講,鄉愁是一種終極價值,是一種思維起源。鄉愁跟現代性是矛盾的,因為現代性是追求發展,而鄉愁是一種永恒和不變。現在從某種意義上講,城市已經成為“鄉”,因為已經有59.58%的人居住在城鎮。對中國人來說,特殊意義的“鄉”有鄉土的概念,包括農業文明、亞洲文明、東方文明,但更多的是記憶之故鄉、現實之故鄉,這種“鄉”是我們的生活之源、精神之根。按此定義,城市已經成為我們現代人的故鄉,是我們寄托鄉愁的物化,如果“物化”出現問題就是我們的生活之源、精神之根受到了挑戰。 著名社會哲學家芒福德從時間維度看城市,著眼點在于城市的特殊功能,即城市的文化貯存、孕育和傳承功能。芒福德認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通過不斷擴大交往和共同活動,城市各種文化彼此融合,相互碰撞,并且在沖突和碰撞中不斷地被選擇、提升和更新,進而冷卻和沉淀與傳承,城市成為我們人類行為的文化容器。從空間維度上看,城市是由恒久的意義和永恒目的生發的強烈磁力線而形成的文化磁場,城市就是文化磁體。城市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劇場,而藝術、政治、教育,商業等,都是為了讓這個“社會戲劇更具有影響,精心設計的舞臺能夠盡可能地突出演員們的表演和演出效果”。 (二)怎樣書寫重構宏大的城市敘事 從城市發展角度觀察,意大利古城羅馬,羅馬古城遺址真實保留了公元790年火山噴發災難來臨前人們生活的樣子,讓我們看到當時龐貝人生存的精神狀態,洋溢著鮮活的人類生活氣息。陜西韓城,中國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城,始建于隋唐時期,距今有1300多年,是司馬遷的故鄉,歷史風貌原汁原味保存下來,譽稱“古城活化石”。麗江古城,作為保存濃郁地方民族特色與自然生態美妙結合的典型,具有特殊價值,保存了歷史的真實性。早在199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將其確定為世界遺產。現在人們再去麗江古城會感覺那里的商業氣息過于濃厚,事實上是聯合國所致力保存的真實價值正在逐漸消弭。 上海石庫門,具中國特色的居民住宅,現在已經成為上海的一個縮影,成為上海一個標志性象征;田子坊文化創意園區成為上海的文化形象,是上海的寶貴財富。在大規模城市改造中消失的上海“三灣一弄”令人惋惜,那是蘇北里下河人民逃難時窮人的集聚地,是生活在上海這座城市不同人群的生命脈絡。如果當時保留下一片“三灣一弄”,上海的根脈就顯得完整,這座城市開埠過程的艱辛、難民生存的經歷,都在大規模城市改造中成為消失的記憶。 在觀察城市變遷時,不得不反思快速城市化帶來的“痛點”,主要體現在:一是成為故鄉。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人類歷史上*大的遷徙,即六七億農民告別土地,告別故鄉來到城里,使城市成為自己的故鄉。二是記憶消失。一座城市外觀的變化是非常快的,甚至于超越了人們的記憶與想象,所以現在有價值的需要保護,像上海就在保護經典的鄔達克建筑。三是面貌雷同。數百城市如同一母所生,都是簡單的克隆復制,不管到哪里,看到的都是沒有個性色彩的城市建筑,單從外觀來看,都搞不清楚這是哪里。像央視“大褲衩”、蘇州“秋褲樓”、安徽阜陽“白宮”,這些克隆復制都說明城市同質化現象嚴重,缺少地方特色,缺乏文化元素。四是人文缺失。城市房價都漲上去了,但是這些房子是鋼筋水泥物理構造,沒聲音、沒溫度、沒文化,不能給你記憶和想象力。現在不論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共同的問題是空置率高,很多城市街區變成了空城、睡城、死城,沒有人文氣息。這種空置是對人類創造的社會總財富的犯罪和浪費。五是城市病集中爆發。梁思成當年曾說:“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長大了,早晚有一天你會看到北京的交通、工業污染、人口等等,將來會有很大的問題,我們不應該走別人走錯的路。”現在,梁思成的預言已成為現實,首都變“首堵”,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就是要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化解城市病對人類的報復。 2019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消息,對山西省晉中市喬家大院景區予以取消質量等級處理。國家5A級景區、熱門電視劇拍攝基地、山西地標性景區……頭頂旅游業無數光環的喬家大院卻在一夜間跌落神壇。文化和旅游部暗訪報告與游客感受一致:過度商業化、環境衛生差、門票性價比不高。喬家大院靠著導演張藝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走入大眾眼簾,在學者余秋雨散文《抱愧山西》中展現風采,*后在電視劇《喬家大院》播出后得以揚名,這部宣傳晉商文化的電視劇為喬家大院注入了靈魂:敬業、勤奮、刻苦、謹慎,而且具有群體精神。喬家大院直接被取消5A資格,主要與景區內部管理混亂、商業氣息過濃、建筑管理不到位等有關。還有觀點認為,近年來該景區內部過度商業化,與其背后經營企業股權頻繁變更私有化過程密切相關,而喬家大院商標使用權之爭、票價畸高亂收費等問題都備受業界詬病,讓經營方內部經營管理問題被重新擺上臺面。喬家大院跌落神壇,無疑是晉商精神文化之魂的流失。
新書--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20)新時代的上海文化發展 作者簡介
榮躍明,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從事文化理論和文化產業研究。鄭崇選,博士,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碩士生導師,徐匯區政協委員。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公共文化、文化政策、文化理論等相關領域的基礎和決策咨詢研究。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