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墨菲定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616428
- 條形碼:9787518616428 ; 978-7-5186-164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墨菲定律 本書特色
1.風靡世界的超級經典實用案例! 2. 一部可以改變命運、啟迪智慧的神奇之書! 3.如果事情有變化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少,它總會發生。 4.所有的事情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不同方面, 介紹定律、效應、法則、理論的神奇之處, 就如何運用其解釋人生中的現象并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等進行了重點闡述, 是一部可以啟迪智慧、改變命運的書。內容包括: 社會法則 —— 生活中的你我他 ; 成功法則 —— 左右成敗的潛規則等。
墨菲定律 目錄
**篇??社會法則——生活中的你我他
一、巴納姆效應:一頂戴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 002
二、彼得原理: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 004
三、馬太效應:多的越多,少的越少 // 007
四、蘑菇定律:先當“小苗”才能做“大樹” // 011
五、零和游戲原理:社會競爭是生存的唯一手段 // 014
六、囚徒困境:彼此合作,才能利益*大化 // 016
七、社會促進效應:有他人參與,才能更好地激發能力 // 019
八、破窗效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 022
九、傳播扭曲效應:保持清醒頭腦,謠言止于智者 // 024
十、旁觀者效應:責任分散會帶來集體冷漠 // 027
第二篇??成功法則——左右成敗的潛規則
一、詹森效應:心理素質決定成敗 // 032
二、瓦倫達現象:越擔心失敗就越容易失敗 // 034
三、蝴蝶效應:關注細節的變化 // 036
四、木桶定律:找出人生的“短板”,糾正人性的弱點 // 041
五、手表定律:堅定一個目標,建立一個標準 // 042
六、帕累托法則:80%的結果是由20%的變量產生 // 044
七、溫水煮蛙效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047
八、剃刀定律:用較少的東西,同樣能做*好的事情 // 049
九、卡瑞爾公式:心理上的平靜能頂住*壞的境遇 // 054
十、凱西定律:如果事物朝好的方面發展,它一定會這樣 // 057
第三篇??快樂法則——左右心態的神奇力量
一、墨菲定律:擔心某種情況發生,它多半會發生 // 060
二、補償作用: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 062
三、羅森塔爾效應:智商和能力可以通過外力“激活” // 065
四、心理賬戶理論:丟100元的痛苦比得100元的高興更強烈 // 066
五、右腦幸福定律:左腦使人上進,右腦使人幸福 // 068
六、德西效應:一味地獎勵,就會使人把獎勵當成目的 // 070
七、鴕鳥效應:面對危機,主動出擊是*好的防御 // 073
八、潘多拉效應:不禁不為,越禁越為 // 076
九、戈培爾效應:謊言重復一百次就會成為真理 // 078
第四篇??家庭法則——走向幸福的生活方式
一、皮革馬立翁效應:人的情感和觀念會受別人潛意識影響 // 082
二、霍桑實驗:與命運爭吵的人,永遠無法了解自己 // 084
三、節儉悖論:節省1元錢就等于凈賺1元錢 // 089
四、定型化效應:刻板印象一經形成,就很難改變 // 091
五、踢貓效應:壞情緒都是發泄給比自己弱的人 // 095
六、阿倫森效應:人們總是喜歡喜歡自己的人 // 097
七、匹諾曹效應:當人撒謊時,體溫就會升高 // 099
八、鰷魚效應:領導者的優秀與否,關乎著企業發展 // 101
九、示范定律:教育就是以身示范 // 104
第五篇??財富法則——找到致富的捷徑
一、長尾效應:許多的小市場,聚合成一個大市場 // 108
二、舍恩定理:懷有堅強信念的人,*容易成為勝利者 // 111
三、凡勃倫效應:總有人只買貴的,不買對的 // 118
四、快魚法則:市場競爭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 // 120
五、*大笨蛋理論:投機的關鍵是判斷有無比你更大的笨蛋 // 122
六、250定律:每個人的身后都約有250名親友 // 124
七、啤酒效應:信息不對稱,容易造成市場“泡沫” // 126
八、布里特定理:要把產品推而廣之,就要先廣而告之 // 129
九、阿爾巴德定理:滿足別人的需求,你就成功了 // 131
十、沃爾森法則:把信息和情報放在**位,金錢就會滾滾而來 // 134
第六篇??領導法則——經營人心的根本所在
一、比倫定律:經歷的錯誤越多,人越能進步 // 140
二、杜根定律:勝利遲早都屬于有信心的人 // 142
三、智豬博弈:作為弱者,要學會搭便車 // 145
四、印加效應:當權力完全統一時,安全從此喪失 // 148
五、金魚缸法則:高透明度的民主管理,可以預防不正之風 // 150
六、懶螞蟻效應:勤者有勤者的作用,懶者有懶者的用途 // 153
七、酒與污水定律:警惕團體內部的“害群之馬” // 155
第七篇??合作法則——1+1如何大于2
一、華盛頓合作定律:一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 160
二、邦尼人力定律:人與人的合作不是簡單的相加 // 162
三、雁行理論:眾人拾柴火焰高 // 164
四、史提爾定律:合作是一切團體繁榮的根本 // 168
五、苛希納定律:用人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 169
六、飛輪效應:清晰的思路和堅定的行動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 171
七、冰山理論:人的言行舉止,大部分是由潛意識控制的 // 173
八、禿頭論證:禿頭是從**根頭發掉落開始的 // 175
九、犯人船理論:壞制度能使好人做壞事,好制度能使壞人做好事 // 178
十、潘恩定理:失去了規矩的約束,人就會變成脫韁的野馬 // 180
墨菲定律 節選
一、巴納姆效應:一頂戴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直到如今人們都沒有得出滿意的答案。 每個人*熟悉的人就是自己。然而對于熟悉的自己,我們也常常產生疑問:我究竟是怎樣的?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我的感覺從何而來? 每個人都渴望洞悉自己廣大而幽渺的內心世界。本章將帶領您一起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感覺、記憶、思維、觀察、聯想、錯覺等心理知識,解讀自己的內心,解開自己心靈的面紗。 人們容易相信籠統的概括,而不容易了解真正的自己。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說明: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這種描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于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把自己概括得非常準確。讓我們看看這段話是否適合我們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是對的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某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任何人頭上都合適的帽子,而太多的人愛把這頂帽子往自己頭上戴。這種對自己的錯誤認知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算命先生后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于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會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會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個氫氣球,并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在向下墜。三分鐘以后,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受暗示性越強。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正因為如此,個人便需要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 二、彼得原理: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我們總能發現這樣的現象:一旦員工在低一級職位上干得很好,組織就會將其提升到較高級的職位上來,一直將員工提升到一個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上之后,組織才會停止對他的晉升。結果本來可以在低一級職位施展才華的人,卻不得不處在一個自己不能勝任但是級別較高的職位上,并且要在這個職位上一直耗到退休。這種狀況就是彼得原理的典型體現,這對于員工和組織雙方來說都沒有好處。 晉升,作為一種鼓勵、獎勵的手段非常普遍。然而,一些無意或“無能”的人,由于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績被提到了高位,所面對的卻可能是他們不能勝任的工作,就像爬上了一個架錯墻的梯子頂端,其中滋味只有當事人知道。 對于一個員工來說,他的表現是否優秀,往往是相對于他的職位而言。過高的晉升,只會讓他從優秀走向不優秀,甚至是艱難。 下面是彼得博士研究資料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杰克在汽車維修廠是一名熱忱又聰明的學徒,不久他被聘為正式的機械師。在這個職位上他表現杰出,不但能診斷汽車的疑難雜病,還能不厭其煩地加以修復,于是他又被提升為該維修廠的領班。 然而,在擔任領班之后,他原先對機械的熱愛和追求完美的性格反而成為他的缺點。因為不管維修廠的業務多么忙碌,他還是會承攬任何他覺得有趣的工作。 他總是說:“我們總得把事情做好嘛!”而他一旦工作起來,干不到完全滿意絕不輕易罷手。他事事干預,極少坐在他的辦公室。他常常親自動手修理拆卸下來的引擎,而讓原本從事那件工作的人呆站在一旁,并且他不會給其他工人指派新的任務。結果維修廠里總是堆著做不完的工作,交貨時間也經常延誤。杰克完全不了解,一般顧客并不在乎車子是否修得盡善盡美,他們只希望能如期取回車子。杰克也不了解,大部分工人對薪資比對引擎的興趣還要濃厚。 因此,杰克對他的顧客和部屬都不能應對得宜。從前他是一位能干的機械師,現在卻成為了不能勝任的領班。 像杰克這樣的人被提拔,許多領導者都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是對員工工作表現的一種肯定。因為大多數公司一直把工資、獎金、頭銜、提拔跟員工的表現和職業階層掛鉤,所處的階層越高,工資就越高,額外津貼就越豐厚,頭銜也越大。雖然這種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卻把每個員工都引到十分尷尬的境地。 明智的領導者,一定要懂得把下屬安排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安排到一個能讓他們發揮出優秀水平的位置,而不是通過一味地提拔獎勵,讓他們*終迷失甚至頹廢在無盡的晉升階梯中。 彼得原理告訴我們,在任何層級組織里,每一個人都將晉升到他不能勝任的階層。換句話說,一個人,無論你有多大的聰明才智,也無論你如何努力進取,總會有一個你干不了的位置在等著你,并且你一定會達到那個位置。 例如,一個優秀的主治醫生被提升為行政主任后無所作為;一位優秀的研究員被提升為研究院院長后無所事事;一位熟練的高級技工被提升為經理人員后束手無策……這些彼得原理陷阱,主要是由企業的不恰當的激勵機制和人員的晉升機制所產生。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避開這些陷阱呢?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改革人員的晉升機制和激勵機制。 三、馬太效應:多的越多,少的越少 假如你手里有一張足夠大的白紙,請你把它折疊51次。想象一下,它會有多高?1米?2米?其實,這個厚度超過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財富與之類似,不用心去投資,它不過是將51張白紙簡單疊存一起而已;但如果我們用心去規劃投資,它就像被不斷折疊51次的那張白紙,越積越高,高到超乎我們的想象。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即兩極分化現象。這個名詞來自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此術語后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其實根據馬太效應,我們的收益是具有倍增效應的。你的收益越高,就越有機會獲得更高的收益。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一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強,就會在變強的過程中受到鼓舞,從而越來越強。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社會上大多數人并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借口。態度積極主動執著那么你就獲得了精神或物質的財富,獲得財富后你的態度更加強化了你的積極主動,如此循環,你才能把馬太效應的正效果發揮到極致。 一位著名的成功學講師應邀去某培訓中心演講,雙方商定講師的酬金*多300美元。在那個時候,這筆數目并不算少。 這是一場規模盛大的演講會,參加的人員很多。這位講師的演講非常成功,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同時,他也因此結交了更多的成功學人士,感覺受益匪淺。 演講結束后,他謝絕了培訓中心給他的報酬并高興地說:“在這幾天中,我的受益絕不是這幾百美元所能買到的,我得到的東西,早已遠遠超出了報酬的價值。” 培訓中心的領導很受感動,把這個講師拒收酬金的事告訴了培訓中心的所有學員,他說:“這個講師能夠深深體會到他在其他方面的收獲遠遠大于他的酬金,這說明了他對成功學的研究達到了很高水平。像他這樣的講師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學大師,因為他已經深深領會了成功的要素和成功的意義,那么他宣傳的成功學一定很具實用性,也是可行的。閱讀他所著的成功學書籍,一定會得到真實的成功啟迪。” 于是,培訓中心的學員們紛紛購買了講師所著的成功學書籍和錄像帶等產品。 后來,培訓中心又把這個講師拒收酬金的事寫成激勵短文掛在培訓中心的閱覽室里,參加培訓的各期學員也都紛紛購買他的書籍和產品,他的書籍再版了幾次,總數超過了百萬冊。這樣,僅在售書萬面,講師的收入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不難發現,領悟了馬太效應,對于我們獲得更高的收益非常有幫助。 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自己富裕起來。那么,我們不能只看眼前的既得利益,應該把目光放得更遠一些,看到馬太效應的增值效果,讓眼前的收益不斷增值,這就好比前面將一張紙折疊51次那樣,通過不斷累加,你的收益便會越來越多。 在古代的巴比倫城里有位名叫亞凱德的猶太人,因為金錢太多聞名遐邇,而使他如此出名的另一原因,卻是他慷慨好施對慈善捐款毫不吝嗇。他對家人寬大為懷,自己用錢也很大度,但是他每年的收入仍大大超過支出。 他童年時代的一些老朋友常來看他,他們說:“亞凱德,你比我們幸運多啦。我們大伙勉強糊口的時候,你已成為巴比倫的**富翁,你能穿著*精致的服裝,享用*珍貴的食物。如果我們能讓家人穿著可以見人的衣服,吃著可口的食品,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然而幼年時代,我們大家都是平等的,我們都向同一老師求學,玩相同的游戲,那時無論在讀書方面或在游戲方面,你都和我們一樣,毫無出眾之處。幼年時代過去以后你依然和我們一樣,大家都是同等的誠實公民。然而現在,你成了億萬富翁,我們卻不得不終日為了家人的溫飽而四處奔走。 “根據我們的觀察,你并不比我們辛苦,你做工的忠誠程度也未超過我們。那么,為什么多變的命運之神偏偏讓你享盡一切榮華富貴,卻不給我們絲毫的福氣呢?” 亞凱德對他們說:“童年以后,你們之所以沒有得到優渥的生活,是因為要么你們沒有學到發財方法,要么沒有實行發財方法。你們忘記了:財富好像一棵大樹,它是從一粒小小的種子發育而成的。金錢就是種子,你越勤奮栽培,它就長得越快。” 錢是可以生錢的。你只有懂得了馬太效應,大膽地使用你的金錢去投資,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富有的人。下面我們再看一則類似的小故事。 布拉德和克里斯是一對非常要好的同學,他們畢業后到同一家公司上班。在公司里他們擔任的職位、領取的薪水也都一樣。此外,兩個人都非常節儉,因此,兩人每年都能攢下一筆錢。 但是,兩人的理財方式完全不同。布拉德將每年攢下來的錢存入銀行,而克里斯則把攢下來的錢分散地投資于股票。兩人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不愛管錢,錢放到銀行或股市之后,兩人就再也沒去管過它們。 如此這般過了40年,克里斯成為擁有數百萬美元的富翁,而布拉德存折上卻只有區區十幾萬。 布拉德親眼看著昔日的同學兼同事,40年來薪水收入相同,節儉程度相同,而克里斯卻能成為百萬富翁,反觀一下自己,40年下來只有十幾萬。理財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如今如此之大的差距。 投資決定收入。一般來說,每一次正確的投資都是在助長現金流動。一段時間之后,現金流動會帶著更多的金錢回來。 喬??史派勒曾寫過這樣一本書,叫《動手來種錢》。他在書中提到一個只剩下l美分的人,這個人開始用僅有的1美分進行投資。他先將錢兌換成銅幣,然后在心里告訴自己每次花掉的錢,他都要以10倍或更多倍的數量使它們再回到自己手上。這個人就依靠這種方法獲得了更多的財富,*終成了一個富翁。 所以,讓金錢流動起來,它就是你的搖錢樹!
墨菲定律 作者簡介
張鵬程,浙江人,現居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碩士,漢語言文學學士,擅長心理、經濟類圖書的著述及翻譯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