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親密關系:如何獲得幸福婚戀和自我成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099477
- 條形碼:9787508099477 ; 978-7-5080-9947-7
- 裝幀:10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親密關系:如何獲得幸福婚戀和自我成長 本書特色
★燕園心理創始人、北師大心理學博士馬澤中,北大心理學學士 、英國華威大學碩士劉曄,16年咨詢精華實錄。 ★紀宇、青音、黃偉強、潘幸知、犀源等知名心理專家鼎力推薦。 ★一線心理咨詢工作的經驗總結,根據真實故事凝練而成的20篇文章,呈現*廣泛、*本質的中國愛情和婚姻問題,真正解決中國人的兩性情感難題。 ★包含情感創傷、親密關系、婚姻家庭、自我認知四大主題,為所有在愛情和婚姻中受挫和迷茫的人指明方向,幫助人們走出情感困局,獲得自我成長。 ★精美彩插,雙色印刷,唯美溫馨的設計風格,值得收藏。
親密關系:如何獲得幸福婚戀和自我成長 內容簡介
我們懷抱美好的期望去建立親密關系,卻往往陷入爭吵、冷暴力、出軌、離婚的泥潭。為什么有的人能感受“圍城”的幸福,有的人卻只能感受冰冷? 本書系著名心理工作者馬澤中、劉曄于心理咨詢一線領域工作多年,直面無數婚姻情感后,根據真實故事凝練而成。書中從情感創傷、親密關系、婚姻家庭、自我認知4個方面,向我們展現了親密關系中錯綜復雜的問題,深入剖析了關系雙方產生沖突的心理原因,并呈現了來訪者獲得自我療愈的心路歷程,以幫助讀者在感受他人情感故事的同時看清自己的痛點,重新認識愛和婚姻的本質,去感受更多關系的可能性和生命的豐富性,以更加輕松的姿態活成更好的自己。
親密關系:如何獲得幸福婚戀和自我成長 目錄
**章 情感創傷
糾纏型依賴:婚外情背后的戀父情結/ 002
情感缺失:閃婚閃離里的性與愛/ 012
婚姻空殼性:用出軌來滿足征服感和占有欲/ 020
本能欲望:是否存在絕對忠誠的婚姻/ 030
強迫性重復:為何總是愛上一個又一個男上司/ 038
第二章 親密關系
過度抱持:被貼上離婚標簽后的生活/ 048
假想阻礙:再婚是敢于再次依賴/ 056
情感代際療愈:既想讓他當丈夫,也想讓他客串父親/ 064
自我邊界感:男性帶來的保護與傷害/ 073
移情:當來訪者愛上了咨詢師/ 081
第三章 婚姻家庭
內在小孩:家庭里的權力爭奪游戲/ 090
儀式感:婚禮是童話的結局,也是生活的開始/ 098
關系時差:事業女性所面臨的情感境遇/ 108
反向鏈接:來自孩子的威脅和報復/ 116
灰度學婚姻:男性缺位的當代家庭/ 124
第四章 自我認知
掌控感:強大女性角色的關系吞噬/ 134
焦慮傳遞:想用努力來抵抗不安全感/ 142
成長動力:越優秀,越容易在關系里覺得委屈/ 150
自我不配感:用光環開啟自我保護模式/ 158
孤獨感:世間到底有沒有靈魂伴侶/ 166
親密關系:如何獲得幸福婚戀和自我成長 節選
成長動力:越優秀,越容易在關系里覺得委屈 ——「我們探索的軌跡正在朝四面擴張,然后結成一張緊密的網,兜住我們那顆漂泊不定的心。」 咨詢案例 在上一個咨詢案例中,來訪者婚姻關系里呈現出的*核心的兩條主線,就是婚姻的階段性和安全感。在她結婚十年的時間里,這兩條主線都和他們兩個人的職業狀態有著很大的聯系。*顯而易見的就是雙方的職業發展和婚姻階段,來訪者不斷升職突破,而對方日漸安于穩定。于是兩個人在親密關系上,從相識之初的平衡和諧,到后來經歷冷戰對抗之后,女方占據主導地位而男方抽身退步的婚姻狀態。 而這背后更深層的問題在于,來訪者對婚姻強烈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一方面來自自己的丈夫沒有把事業和生活經營得更好的進取心,這讓她覺得對方無法成為自己的港灣來為自己遮風避雨。另一方面,這種很強烈的不安全感來源于金錢,她始終覺得,握在手里的金錢資產才能讓自己踏實穩定。而這種把自我和關系中的安全感過度寄托在金錢上的認知,很多時候會嚴重傷害到夫妻雙方的關系,讓家庭經濟貢獻多的一方覺得不平衡和不甘心,讓貢獻相對較少的一方覺得自己被質疑和被否定。 婚姻階段的刷新式認知 來訪者的婚姻在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婚姻特征,雙方也承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功能。我們可以把她的婚姻劃分成三個階段。在**個階段里,兩個人剛剛結婚工作,在北京過著租房打拼的北漂生活。那時,兩個人有著非常明確的生活目標,就是努力掙錢買房買車,然后安安穩穩地扎根在北京這座城市。所以當時買到**輛車時,他們特別幸福,每個周末都開著車穿梭于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在這個階段,他們擁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生活和共同的目標。這份共同感,讓他們一起抵御了北漂路上的寒冷和幽暗。 到了第二個階段,他們有了溫暖的居所,有了新的生命,有了日夜盼望的理想生活。可生活一旦進入穩定狀態,人們原本專注打拼的心也就有了新的探索和考量。來訪者想要更好的未來,讓自己的生活水準和所處層次能有持續性的提升。很多時候,對于更好的執念往往會讓人們陷入貪念,然后被貪欲所掌控。由貪生癡,由貪也生怨。這份癡心和執念,不僅會讓我們對自己產生期許,也會讓我們對他人產生更高的期待,而這種期許往往是要落空的。 所以她的婚姻是在第二個階段出現問題,正如我們常說的七年之癢或是十年之癢,無論它出現得早與晚,它都是婚姻經營過程中繞不開的考驗,也是從中窺見關系命門的契機。我們常常感嘆,如今的眼前人已不再是當年那個讓自己迷戀的發光體。我們也需要明白,沒有一成不變的人,也沒有一成不變的關系。于是我們會說,在婚姻的不同階段里,人們需要同步更新婚姻地圖,從而調整自己的定位和期待,生長出更好的功能和力量。 當我們對當下的婚姻階段進行刷新式認知時,我們要接受對方的變化然后調整期待,更要接受世界的常態然后讓自己釋懷。在認知層面上,首先要去知道和接受,變動是婚姻的常態。當兩個人攜手走進婚姻之后,總會有人走得快一點,有人走得慢一點,然后兩人就在前與后的不斷交替變換中,一起度過數十年的風雨陰晴。如果兩個人的成長節奏明顯不一致,雙方還看不見抑或是不想看見差距,那么漸漸地,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就足以形成隔閡,甚至是難以逾越的天塹鴻溝。 讓成長不違初衷 在情感層面上,走得快一點的人還要去面對自己的不平衡和不甘心。就像這位來訪者,作為一個對自己嚴苛要求并且在職場上進步飛快的女性,回到家看到自己的丈夫十年如一日地沒有成長和突破,她會油然而生出兩人不匹配的想法。家庭財務貢獻的不匹配讓她不平衡,彼此眼界層次的不匹配讓她不甘心。讓人覺得很是惋惜的是,那些初衷是想要助益婚姻的自我成長,卻往往成了對婚姻產生破壞力和殺傷力的武器,讓成長和優秀成為橫亙在彼此之間難以擺渡的河流。 面對走在后面的另一方,對其哀怨嗔怪或是打擊指責,都只會加速雙方情感上的遠離和關系上的分離。其實*簡單也*有效的做法就是,把成長變成一種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關系動力,以自己的成長去影響和帶動對方進步。后來,來訪者自己也積極調整了與丈夫的相處和溝通方式,丈夫也開始嘗試做出很多改變,不僅積極接過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責任,而且每次在來訪者情緒不穩定的時候,他都能成為家里*冷靜包容的那個人,為她提供她一直想要的支持和保護。 與其過度關注對方的成長進程,我們不如先去看到和肯定自己的成長,因為成長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對方。明白成長是一種自我完成,我們的內心就會少一份不平衡。感染、帶動對方去往更好的方向,而不是向對方索求、命令,我們就會少一份理所當然,也就少一份被虧欠和被委屈的不甘心。這些情感層面上的自我調整,讓我們的成長能夠在婚姻中始終保持它*初的良性功能。 和自己握手言和 我們會發現,很多人都很擅長通過自我反思來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然后在持續的自我完善中去彌補或是調整。可我們也會發現,很多問題是無論如何努力也改不掉的,特別是那些無限接近于自己本性和本能的缺點。來訪者在咨詢后期經常會表達后悔,說自己昨天晚上又和丈夫吵架了,自己的情緒又沒在孩子面前收好,進而覺得是自己不夠好。其實發脾氣和鬧情緒都很正常,關鍵在于出現問題之后,我們能不能主動承認錯誤和表達歉意,然后讓家庭關系變得更加和諧和穩固。 人們往往會活在一個固定誤區里,認為改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這個誤區里,人們建立了一個強而有力的邏輯,極大地凸顯了自我能動性改變世界的力量。我們不否認這種生命力對于人的成長價值,可當我們意識到很多事情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也需要給自己一些心理空間,去容納不可為之的失落,去還原自我能動性的原本力量。 在直面缺陷、不足的時候,很多人往往還會產生不配感,覺得滿身問題的自己不配擁有更好的事物。在這種不配感里,人們把自己的很多組成部分,例如人格模式和性格特征等,放到對立面來給予消極評價,從而讓內在自我處于對抗狀態。而要想在對抗中尋求和解,首先要讓對面那個不被接受和認可的自己回歸到自己身上,然后在原諒中體驗接納,在接納中體驗享受。這才是我們自己和自己的握手言和。 。。。。。。。
親密關系:如何獲得幸福婚戀和自我成長 作者簡介
馬澤中 知名心理學者,著名心理咨詢師、心理培訓師。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燕園博思心理中心創始人,多年來一直從事心理咨詢與培訓工作,涉及青少年心理、職場心理、婚姻情感心理、家庭治療心理、團體心理咨詢等方面。 他被聘為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EMBA總裁班特邀心理講師,以及央視《心理訪談》特邀嘉賓,同時擔任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社工聯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和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服務機構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被評為第七屆全國優秀心理工作者與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優秀心理工作者,在心理學方面有著極高的建樹。 劉曄 心理咨詢師,青年作者。 北京大學心理學學士,英國華威大學心理學碩士,畢業后即開始心理咨詢的系統學習與臨床工作,其間多次赴英國塔維斯托克中心(The Tavistock Centre)交流并完成精神分析培訓。現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兩年制研修學習。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