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著名教育家親筆寫就的閱讀指導:葉圣陶談閱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36425
- 條形碼:9787214236425 ; 978-7-214-2364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著名教育家親筆寫就的閱讀指導:葉圣陶談閱讀 本書特色
閱讀時常常很難感到有實際需要;往往只注重思想卻忽略語匯的擴展、字句的修飾、篇章的組織;讀后覺得收獲良多,卻很難應用于寫作當中……這些都是青年學生在學習閱讀寫作時容易遇到的通病。而這些問題,你都可以在本書中尋找到答案。 本書即為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講述如何閱讀的作品合集,全書分為“國文的基本介紹”“閱讀方法指導”“讀物選擇與推薦”三章內容,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地讓讀者了解語文基本知識,從而達到激發讀者閱讀興趣,使讀者更好掌握閱讀技巧的目的。由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為了突出本書學以致用的效果,我們精心編選了七篇關于葉圣陶先生談寫作方法的文章作為附錄,希望讀者通過本書,可以更好的掌握閱讀與寫作的精髓,將二者有效結合。
著名教育家親筆寫就的閱讀指導:葉圣陶談閱讀 內容簡介
全書分別從介紹語文、談閱讀方法、怎樣選一本好書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書中觀點精妙獨到,實用性強。不論是在校生,或是新媒體人,只要在日常和工作中接觸到閱讀的,都適合讀一讀這本書,從文學家教育家的觀點中,尋找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著名教育家親筆寫就的閱讀指導:葉圣陶談閱讀 目錄
**章 國文的基本介紹
一 語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 / 2
二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 4
三 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 / 8
四 略談學習國文 / 16
五 中學國文學習法(節選) / 19
六 《大學國文(現代之部)》序 / 25
七 《大學國文(文言之部)》序 / 31
第二章 閱讀方法指導
八 讀書的態度 / 42
九 書·讀書 / 44
十 略談學生讀書 / 46
十一 要認真閱讀 / 48
十二 驅遣我們的想象 / 52
十三 訓練語感 / 57
十四 不妨聽聽別人的話 / 61
十五 揣摩 / 65
十六 精讀的指導——《精讀指導舉隅》前言 / 69
十七 略讀的指導——《略讀指導舉隅》前言 / 82
十八 論國文精讀指導不只是逐句講解 / 98
十九 讀羅陳兩位先生的文章 / 108
二十 讀書二首 / 119
第三章 讀物選擇與推薦
二十一 給少年兒童多介紹課外讀物 / 122
二十二 中學生課外讀物的商討 / 127
二十三 關于讀古文 / 137
二十四 讀經與讀外國語 / 139
二十五 讀《教育雜志·讀經問題專號》 / 142
二十六 給與學生閱讀的自由 / 144
二十七 給中學生介紹古書——讀《經典常談》 / 146
附錄 “讀”以致用
作文論 / 152
拿起筆來之前 / 185
寫作什么 / 191
作自己要作的題目 / 197
怎樣寫作 / 201
談文章的修改 / 207
開頭和結尾 / 210
著名教育家親筆寫就的閱讀指導:葉圣陶談閱讀 節選
一 語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 “語文”作為學校功課的名稱,是一九四九年開始的。解放以前,這門功課在小學叫“國語”,在中學叫“國文”。為什么有這個區別?因為小學的課文全都是語體文,到了中學,語體文逐步減少,文言文逐步加多,直到把語體文徹底擠掉。可見小學“國語”的“語”是從“語體文”取來的,中學“國文”的“文”是從“文言文”取來的。 一九四九年改用“語文”這個名稱,因為這門功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既然是運用語言的本領的,為什么不叫“語言”呢?口頭說的是“語”,筆下寫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實是一回事。功課不叫“語言”而叫“語文”,表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在這門功課里學習的意思。“語文”這個名稱并不是把過去的“國語”和“國文”合并起來,也不是“語”指語言,“文”指文學(雖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學作品)。 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有兩方面的本領要學習: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領,聽別人說的話,讀別人寫的東西;另一方面是表達的本領,說給別人聽,寫給別人看。口頭語言的說和聽,書面語言的讀和寫,四種本領都要學好。有人看語文課的成績光看作文,這不免有點兒片面性;聽、說、讀、寫四種本領同樣重要,應該作全面的考查。有人把閱讀看作練習作文的手段,這也不很妥當;閱讀固然有助于作文,但是練習閱讀還有它本身的目的和要求。忽視口頭語言,忽視聽和說的訓練,似乎是比較普遍的情況,希望大家重視起來,在小學尤其應該重視。 現在大家都說學生的語文程度不夠,推究起來,原因是多方面的。語文教學還沒有形成一個周密的體系,恐怕是多種原因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不知道我說得對不對。語文課到底包含哪些具體的內容;要訓練學生的到底有哪些項目,這些項目的先后次序該怎么樣,反復和交叉又該怎么樣;學生每個學期必須達到什么程度,畢業的時候必須掌握什么樣的本領……諸如此類,現在都還不明確,因而對教學的要求也不明確,任教的老師只能各自以意為之。 如果大家認為我的看法大致不錯,現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了,是否可以把我所說的作為研究的課題,在調查、研究、設計、試驗各方面花它兩三年的工夫,給小學語文教學初步建立起一個較為周密的體系來。 祝同志們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1980年7月14日作 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會上的書面發言 二 閱讀是寫作的基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都重要,我看更要著重訓練。什么叫訓練呢?就是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譬如學一個字,要他們認得,不忘記,用得適當,就要訓練。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成習慣,才能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現在語文教學雖說注意練習,其實練得不太多,這就影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老師對學生要求要嚴格。嚴格不是指老師整天逼著學生練這個練那個,使學生氣都透不過來,而是說凡是要學生練習的,不要練過一下就算,總要經常引導督促,直到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才罷手。 有些人把閱讀和寫作看作不甚相干的兩回事,而且特別著重寫作,總是說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行,好像語文程度就只看寫作程度似的。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樣作文”之類的書,好像有了這類書,依據這類書指導作文,寫作教學就好辦了。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這樣,老師臨時指導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學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實益。 閱讀課要講得透。叫講得透,無非是把詞句講清楚,把全篇講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發展的,感情是怎樣表達的,諸如此類。有的老師熱情有余,可是本錢不夠,辦法不多,對課文不能透徹理解,總希望求助于人,或是請一位高明的老師給講講,或是靠集體備課。這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功夫還在自己。只靠從別人那里拿來,自己不下功夫或者少下功夫,是不行的。譬如文與道的問題,人家說文與道該是統一的,你也相信文與道該是統一的,但是講課文,該怎樣講才能體現文道統一,還得自辟蹊徑。如果詞句不甚了解,課文內容不大清楚,那就談不到什么文和道了。原則可以共同研究商量,怎樣適當地應用原則還是靠自己,根本之點還是透徹理解課文。所以靠拿來不行,要自己下功夫鉆研。 我去年到外地,曾經在一些學校聽語文課。有些老師話說得很多,把四十五分鐘獨占了。其實許多話是大可不講的。譬如課文涉及農村人民公社,就把課文放在一旁,大講農村人民公社的優越性。這個辦法比較容易,也見得熱情,但是不能說完成了語文課的任務。 在課堂里教語文,*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學生將來經常要閱讀,老師能經常跟在他們背后嗎?因此,一邊教,一邊要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打基礎的辦法,也就是不要讓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而要想方設法引導他們在聽講的時候自覺地動腦筋。老師獨占四十五分鐘固然不適應這個要求,講說和發問的時候啟發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學生自覺地動腦筋。怎樣啟發學生,使他們自覺地動腦筋,是老師備課極重要的項目。這個項目做到了,老師才真起了主導作用。 聽見有些老師和家長說,現在學生了不起,一部《創業史》兩天就看完了,頗有點兒沾沾自喜。我想且慢鼓勵,*要緊的是查一查讀得怎么樣,如果只是眼睛在書頁上跑過,只知道故事的極簡略的梗概,那不能不認為只是馬馬虎虎地讀,馬馬虎虎地讀是不值得鼓勵的。一部《創業史》沒讀好,問題不算大,養成了馬馬虎虎的讀書習慣,可要吃一輩子的虧。閱讀必須認真,先求認真,次求迅速,這是極重要的基本訓練,要在閱讀課中訓練好。 閱讀習慣不良,一定會影響到表達,就是說,寫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須好好教閱讀課。譬如講文章須有中心思想,學生聽了,知道文章須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說:“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閱讀課,引導學生逐課逐課地體會,作者怎樣用心思,怎樣有條有理地表達出中心思想,他們就仿佛跟作者一塊兒想過考慮過,到他們自己作文的時候,所謂熟門熟路,也比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總而言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作文出題是個問題。*近有一個學校拿來兩篇作文讓我看看,是初中三年級學生寫的,題目是《偉大魯迅的革命精神》。兩篇里病句很多,問我該怎樣教學生避免這些病句。我看,病句這么多,毛病主要出在題目上。初中學生讀了魯迅的幾篇文章,就要他們寫魯迅的革命精神。他們寫不出什么卻要勉強寫,病句就不一而足了。 有些老師說《難忘的一件事》《我的母親》之類的題目都出過了,要找幾個新鮮題目,搜索枯腸,難乎其難。我想,現在老師都是和學生經常在一起的,對學生了解得多,出題目該不會很困難。 有些老師喜歡大家掛在口頭的那些好聽的話,學生作文寫上那些話,就給圈上紅圈。學生摸準老師喜歡這一套,就幾次三番地來這一套,常常得五分。分數是多了,可是實際上寫作能力并沒提高多少。特別嚴重的是習慣于這一套,往深處想和寫出自己真情實意的途徑就給擋住了。 老師改作文是夠辛苦的。幾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勞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變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要求本本精批細改,事實上是做不到的。與其事后辛勞,不如事前多作準備。平時不放松口頭表達的訓練,多注意指導閱讀,鉆到學生心里出題目,出了題目作一些必要的啟發,諸如此類,都是事前準備。作了這些準備,改作文大概不會太費事了,而學生得到的實益可能多些。 1962年1月22日作 刊4月10日《文匯報》 署名葉圣陶
著名教育家親筆寫就的閱讀指導:葉圣陶談閱讀 作者簡介
葉圣陶(1894—1988) 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畢生致力于我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代表作有《稻草人》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