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文藝呆與科技宅:文科教育統治數字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10298
- 條形碼:9787521710298 ; 978-7-5217-1029-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藝呆與科技宅:文科教育統治數字世界 本書特色
·圖靈獎得主約翰·亨利斯、前谷歌云AI負責人李飛飛推薦、英國《金融時報》月度暢銷書。 ·在科技進步主導社會的今天,人文學科非但沒有過時,反而越來越重要,偉大的科技創新核心都是人文,把技術和人文結合在一起才能繼續產生偉大的進步和創新。 ·解決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疑惑,指明人文素養和知識如何在數字時代為人們帶來創造力和社會競爭力,為中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提供參考依據。 ·對于教育者和企業管理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有助于解決企業創新的問題。這本書的告訴我們,讓中國好學生或企業好員工成為時代創新領航者的催化劑就是增加他們的人文素養,讓他們不僅精通技術,而且對人、對人行為背后的原因和社會需求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這樣他們才更有可能找到日新月異的科技對人類由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點。 ·斯坦福大學前校長,圖靈獎得主約翰·亨利斯(John Hennessy)、前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科學家李飛飛重磅推薦。
文藝呆與科技宅:文科教育統治數字世界 內容簡介
圖靈獎得主約翰·亨利斯推薦前谷歌云AI負責人李飛飛推薦英國《金融時報》月度暢銷書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學生被稱為“文藝呆”,工程學或自然科學學生則是“科技宅”。這些輕松愉快的稱呼背后,實則隱藏著諸多人們對各種學科相對價值的比較、對未來工作的價值以及教育的角色等問題引發的爭論和疑惑。在科技革新引領的時代,文科教育背景的“文藝呆”是否將被淘汰?“科技宅”研究的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基因組研究又將帶領我們走向何方?應該“重理輕文”還是“重文輕理”?在本書中,硅谷風險投資人、前美國總統創新顧問斯科特·哈特里的回答是:技術固然重要,但需要與文科教育中對心理以及歷史、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理解結合,才能讓技術發揮出其價值、真正為人服務。在時代變革中,擁抱文科教育的真正價值,將“文藝呆”與“科技宅”結合在一起,擁有核心競爭力。
文藝呆與科技宅:文科教育統治數字世界 目錄
序 i
**章 文藝呆在技術世界中扮演的角色 1
第二章 在大數據中加入人為因素 39
第三章 技術工具的大眾化 71
第四章 服務我們的是運算程序而非規則 99
第五章 讓我們的技術更符合倫理 127
第六章 夯實學習之路 163
第七章 創造更好的世界 201
第八章 工作的未來 235
結論 合作是雙贏 265
致謝 274
文藝呆與科技宅:文科教育統治數字世界 節選
序 “文藝呆”和“科技宅”*初是分別用來描述斯坦福大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學生(即“文藝呆”)和工程學或自然科學學生(即“科技宅”)的。這些輕松愉快的稱呼背后,實則隱藏著諸多源于人們對各種學科相對價值的比較、學位對于未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應當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等問題引發的各種爭論以及與之相伴的情感。因此如果你看到在斯坦福大學棕櫚樹環繞的四方土地之外、金色山坡的另一邊,當今世界的經濟引擎之一 —硅谷里就這些問題討論得熱火朝天,一點也不必感到奇怪。 物理學家和小說家查爾斯·珀西·斯諾(Charles Percy Snow)曾在他著名的散文《兩種文化》中哀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鴻溝,而文藝呆與科技宅之間的鴻溝正是上述鴻溝的現代化身。正如斯諾所強調的那樣,受過文科教育的人和受過技術與自然科學教育的人之間,可以共享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他主張在二者間架起橋梁。如今,人們普遍認為,那些精通傳統文科教育的人,對在未來科技主導型的經濟社會中取得成功并未做好充分準備,因為他們未能掌握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簡稱STEM,“思特盟”)這些必要的職業技能。相反,我卻認為他們掌握的文科知識和技能,對在快速發展的經濟中取得成功至關重要。 本書試圖重新架構關于文科教育與“思特盟”教育價值的爭論。在考慮到更多所謂的“思特盟”專業真正需求的同時,本書也強調,上述爭論已經引發了“思特盟”教育和文科教育之間的人為對立。的確,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科技變得更加普及與親民。并且隨著科技變得無處不在,文科教育研究的經典問題及其對人類需求和愿望的洞察,已經成為我們技術工具發展的基本要求。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在科技世界長大。無論是我兒時在帕洛阿爾托,還是在斯坦福上大學的時候,不管是在谷歌或臉書工作的時候,還是之后在沙丘路旁的風投機構里做風險投資家的時候,我都親眼見證了文藝呆與科技宅結合的必要性。如果掀開*偉大技術的面紗,我們會看到它人文化的一面。我見過數千家公司的創始人。事實上,不管你學過什么,也無論你背景如何,在未來高科技經濟中,你都將扮演著非常實際且與之密切相關的角色。正如“軟件吞噬世界”一樣,技術需要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的專業知識的投入。我們傳統的文藝呆組織,例如政府機關,需要更多科技宅的加入;同樣,我們也需要更多“文藝呆”來建設技術人員的公司?萍紤撌刮覀冏兊酶鼜姶蠖皇侨〈覀。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應該是巨大的希望,而不是巨大的恐懼。 我們遇到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要想找到解決方法必須對人類文化和程序代碼都有所了解。解決問題既需要倫理,也需要數據;既需要有深度思考的人,也需要會深入學習的人工智能;既需要人類,也需要機器。它需要我們質疑算法中隱含的偏見,不但要深入探究我們構建的方法,還要探究我們構建的原因以及我們想改進的具體內容。在我們繼續開拓新技術工具的過程中,必須把文藝呆與科技宅結合在一起,擁抱文科教育的真正價值。 斯科特·哈特利 2016年秋
文藝呆與科技宅:文科教育統治數字世界 作者簡介
斯科特·哈特里(Scott Hartley),硅谷投資人,文藝呆與科技宅的結合體,畢業于哥倫布比亞和斯坦福大學,本科主修政治哲學,后來又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是名副其實的“文藝呆”。畢業后在谷歌、臉書等科技公司任職,成了“科技宅”的一分子。 哈特里后來前往Mohr Davidow Ventures風險投資公司任職,并成為一名活躍于硅谷的風險投資人。在風險投資領域,他以投資人的身份審視了眾多站在這個時代前沿的創業者。在這些“文藝呆”和“科技宅”身上,他看到了能夠為投資帶來回報,真正能為社會服務的創新點,最終得出結論認為一個人掌握的文科知識和技能對其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取得成功至關重要。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