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我是誰 心理學實證研究社會思維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5536976
- 條形碼:9787115536976 ; 978-7-115-53697-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是誰 心理學實證研究社會思維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社會心理學以及如何認識自我和他人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心理學專業的師生Ø 什么是自我圖示?我們為什么會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度(焦點效應)?(見模塊3“自我概念:我是誰”) Ø “事后諸葛亮”的社會心理原理是什么(后見之明偏差)?(見模塊2“你早就知道了嗎”) Ø 我們為什么都喜歡往自己的臉上貼金?(見模塊4“自我服務偏差”) Ø 為什么在聚會上別人都輕松歡樂,而自己卻害羞緊張?(見模塊6“基本歸因偏差”) Ø 我們能相信自己的直覺嗎?(見模塊7“直覺的力量與危害”) Ø 自我實現的預言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人際關系、學習和工作會產生什么影響?(見模塊8“非理性的原因”) 《社會心理學》作者戴維·邁爾斯醞釀多年,打破傳統大部頭教科書的編寫方法,基于社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以散文隨筆的形式,為您解答以上似是而非、令人困惑的問題! 《心理學與生活》作者、斯坦福大學榮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聯袂推薦! 《我是誰:心理學實證研究社會思維》有如下特色: u 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本書選取了11個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話題,并組織成萬字左右的模塊,讓知識更容易吸收,讓讀者更容易有閱讀的“完成感”,讓每一個人都能從社會心理學中得到啟發和激勵; u 實證“硬核”,與時俱進:本書不是哲學思辨或“心靈雞湯”,而是展現當代科學心理學對社會思維的實證研究,提供經得起嚴格檢驗的“硬核”知識,每一個知識點和結論都有研究文獻作為證據支持,全套叢書的參考文獻多達2500余篇; u 科學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結合:既有堅實的科學基礎,又有溫暖的人文關懷;既有事實的嚴謹,又有智力上的挑戰。兩位作者如同新聞調查記者一樣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心理現象,展現社會心理學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同時反映現象背后的人文價值; u 學科融匯,開闊視野:全書強調了那些來自人文學科知識傳統的社會心理素材,融匯了來自文學、哲學、科學等學科的知識,有助于拓展人們的思維和意識,將人從現實的禁錮中解放出來; u 譯文專業,準確流暢:北京大學侯玉波教授和清華大學廖江群副教授等聯袂翻譯,北大清華“社會心理學”全校公共課推薦參考用書; u 裝幀考究,小巧精致:本套叢書采用32開紙面精裝,內文采用60克進口輕型紙印刷,色澤自然柔和,保護視力,不易造成眼睛疲勞,紙張輕盈柔軟,更方便讀者日常攜帶和閱讀。
我是誰 心理學實證研究社會思維 內容簡介
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哲人們不斷向我們揭示人是社會性動物。但這種哲學式的指引無助于緩解我們紛繁復雜的現實困惑,在這種情況下,實證取向的社會心理學恰好可以彌補這種不足,為我們刻畫出社會性動物的細節。 戴維·邁爾斯和瓊·特韋奇的Exploring So Psychology 以“社會思維”“社會影響”和“社會關系”為主題,清晰地為我們展示了近百年來社會心理科學對上述問題的回答。該書的獨到之處在于它打破了傳統大部頭教科書的編寫方法,將每個有趣的話題組織成10 000 字左右的篇幅,以符合人們長時注意的習慣時長,獲得閱讀的“完成感”。為了更加方便讀者攜帶和閱讀,我們在保留模塊化編寫優點的同時,在新版的改編中將500多頁的原書按上述三個主題拆分為三個小本。 本書《我是誰:心理學實證研究社會思維》,便來自Exploring So Psychology 的第 一編“社會心理學導論”和第 二編“社會思維”,探討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務偏差、社會信念和判斷、態度與行為的相互影響等內容。 全篇邏輯嚴謹、用語清晰、言必有據,與市面上處理這些主題的常見寫作手法形成鮮明對比;它或許不能解決您的所有困惑,但不論您是心理學的本科生、研究生、專業從業者還是普通讀者,本書都能為您帶來驚喜。
我是誰 心理學實證研究社會思維 目錄
序 21
1 如何開展社會心理學研究 23
理論的形成與檢驗 24
相關研究:探尋自然的聯系 27
相關和因果 30
實驗研究:探尋因果關系 32
控制:變量的操縱 33
隨機分配:重要的平衡儀 35
實驗研究的倫理道德問題 37
從實驗室推廣到生活 39
2 你早就知道了嗎 43
3 自我概念:我是誰 51
我們世界的核心:我們的自我感覺 51
自我與文化 53
個人主義在文化內的滋長 55
文化與自尊 61
自我認識 62
預測我們的行為 63
預測我們的感受 65
自我分析的智慧和錯覺 68
4 自我服務偏差 71
對積極和消極事件的解釋 72
我們都高于平均水平嗎 74
盲目樂觀 79
虛假普遍性和虛假獨特性 83
自尊動機 85
5 自戀以及自尊的限度 89
高低自尊的權衡 90
自我效能 97
6 基本歸因錯誤 99
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歸因錯誤 102
我們為什么會犯歸因錯誤 106
視角和情境意識 107
文化差異 110
基本歸因錯誤的影響 112
7 直覺的力量與危害 115
直覺的力量 116
直覺的局限性 119
我們高估了自己判斷的準確性 121
過度自信的補救措施 126
構建記憶 127
重構我們過去的態度 128
重構我們過去的行為 130
8 非理性的原因 133
我們的先入之見控制我們的解釋 134
我們更容易被令人難忘的事件而非事實所左右 136
我們錯誤地知覺到相關和控制 140
錯覺性相關 140
控制錯覺 141
我們的信念可以產生證明自己的證據 145
教師的期望會影響學生的表現嗎 146
我們從他人那里得到了我們所期望的嗎 148
結 語 151
9 行為與信念 153
態度影響行為嗎 154
行為影響態度嗎 156
角色扮演 156
言語會變成信念 160
惡行與態度 161
種族間的行為和種族態度 165
洗 腦 166
為什么我們的行為會影響我們的態度 168
10 臨床直覺 175
錯覺性相關 176
后見之明 177
自我證實的診斷 180
臨床直覺與統計預測 181
對改善臨床實踐的啟示 185
11 臨床治療:社會認知的作用 187
社會認知與抑郁 188
扭曲事實還是現實主義 189
負性思維是抑郁的原因還是結果 191
社會認知和孤獨 196
社會認知和焦慮 199
社會心理治療方法 204
通過外在行為引發內在改變 204
打破惡性循環 205
參考文獻索引 210
參考文獻 219
我是誰 心理學實證研究社會思維 節選
我們世界的核心:我們的自我感覺 你可以用多種方式來完成“我是______”這個句子(你可能會給出哪五種答案呢)。你的答案將勾勒出你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大致輪廓。 一個人*重要的部分就是自我。自我概念的構成要素,即你用來定義自我的那些特定信念,就是你的自我圖式(self-schemas)。圖式是我們用來組織自己所處世界的心理模板。我們的自我圖式,比如我們認為自己是愛好運動的、超重的、聰明的等等,強烈地影響著我們如何感知、回憶以及評價他人和自己。如果愛好運動是你的自我概念的核心(假如成為一名運動員是你自我圖式的一部分),你就會傾向于注意他人的身體和技巧。你能很快回憶起與運動有關的經驗,而且你會偏愛與自我圖式一致的信息。如果你朋友的生日跟你的很接近,那么你更有可能記住他的生日。自我圖式構成了我們的自我概念,它可以幫我們組織和提 取經驗。 我們的自我感覺是我們生活的中心,以致我們傾向于把自己看作舞臺的中心,并高估他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由于這種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也譯作“聚光燈效應”),我們會直覺地高估他人對我們的關注度。 勞森對焦點效應進行了研究。他以大學生為被試,讓他們穿上前面印有“美國之鷹”的運動衫去見同學。約40%的大學生確信其他同學會記住自己衣服上的字樣,但事實上記住的人僅有10%。大部分觀察者甚至沒有發現這些大學生中途出去幾分鐘再回來時換了衣裝。在另一項實驗中,即使這些大學生的衣著令人尷尬,例如T恤胸前印有歌星巴瑞·曼尼洛的頭像,也只有23%的觀察者注意到,遠低于在胸前炫耀過氣搖滾歌手的學生所猜測的比例,他們以為有50%的同學會注意到他們的這款T恤。 這種“焦點效應”不僅適用于我們另類的衣著和糟糕的發型,還適用于我們的情緒:焦慮、憤怒、厭惡、欺騙以及對他人的吸引力。實際上注意到我們的人比我們認為的要少。我們總能敏銳地覺察自己的情緒,于是就常常產生這樣一種錯覺,以為他人對我們的情緒一目了然。同樣,我們也會認為他人能夠覺察我們的社交失誤和公眾場合的心理疏忽。但是研究發現,他人通常注意不到我們的苦惱之處,即使注意到也很快就會忘記。我們的自我意識越強,就越相信這種透明度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我是誰 心理學實證研究社會思維 作者簡介
戴維·邁爾斯 1942年生,美國密歇根霍普學院(Hope College)心理學教授,是知名的心理學家。邁爾斯著述頗豐,已出版17部著作,包括經典暢銷教科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綱要》等。邁爾斯在30多種學術期刊上發表過論文,包括《科學》《美國科學家》《美國心理學家》和《心理科學》等。他還致力于把心理學知識介紹給普通讀者,在近50種科學雜志上撰寫專欄,包括《今日教育》和《科學美國人》等。由于邁爾斯在研究和寫作上的突出貢獻,他曾獲得眾多獎項,包括美國心理學協會的“高爾頓·奧爾波特”獎、美國腦和行為聯合會的“杰出科學家”獎、美國人格及社會心理學分會的杰出服務獎以及2011年美國科學院的總統獎,等等。 瓊·特韋奇 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在密歇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凱斯西儲大學完成了社會心理學的博士后研究。現在是美國圣迭戈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已發表120余篇科學論文,主題涉及代際差異、文化變遷、社會排斥、性別角色、自尊以及自戀等。她的研究曾被《時代》《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和《華盛頓郵報》等報道過。她在多個網站和雜志上為普通讀者撰寫文章,其中《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文章獲得了全美雜志獎的提名。她經常向大學的教職工、軍人、夏令營負責人和企業高管講授代際差異問題。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