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藝術人類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133445
- 條形碼:9787517133445 ; 978-7-5171-334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術人類學 本書特色
以思辨的方法統率實證的材料 實現藝術本質的人類學還原 《藝術人類學》從美學和藝術哲學的角度對人類早期藝術心靈進行了一種探討。在這部著作中,易中天盡可能做到不從固有的理論出發,不從定義出發,而是從人類的生存體驗出發進入具體材料和超驗思辨之間的廣闊空間,這就使本書對史前藝術的描述除了文筆的生動、體驗的真切之外,平添了一種哲理的深邃。
藝術人類學 內容簡介
《藝術人類學》是易中天關于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并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和材料來研究藝術本質的著作。該書分兩部分,即上編“發生機制”和下編“原始形態”,上編又分走出自然界、人的確證、圖騰原則、原始沖動、實踐思維、理性精神、神話模式等八章,下編分工藝、建筑、雕塑、人體裝飾、舞蹈、戲劇、繪畫、音樂、詩歌等九章。 該書的研究對象,并非一切藝術現象而有且只有于原始藝術(史前的和現代原始部落的),因此涉及的藝術原理,也有且只有于與之有關的部分,與一般藝術原理著作有所相同,而對于與原始藝術有關的文化人類學原理,則頗為關注。同時本書也是一部美學和文藝學著作。
藝術人類學 目錄
讀:人的確證需要產生藝術
上編 發生機制
1 導論 人類學與藝術本質的還原
21 **章 走出自然界
33 第二章 人的確證
60 第三章 圖騰原則
84 第四章 原始沖動
111 第五章 實踐思維
140 第六章 理性精神
172 第七章 神話模式
下編 原始形態
205?? 第八章 工藝
221?? 第九章 建筑
238?? 第十章 雕塑
252?? 第十一章 人體裝飾
265?? 第十二章 舞蹈
280?? 第十三章 戲劇
295?? 第十四章 繪畫
309?? 第十五章 音樂
321?? 第十六章 詩歌
334 后記
藝術人類學 節選
**章 走出自然界 在它身上自然界達到了自我意識,這就是人。 ——恩格斯 一 這個課題把我們帶到一個遙遠得無法回憶的時代。 神話學的原始宇宙學和原始人類學告訴我們,世界在時間上的始端,可以一直追溯到那個神秘混沌的太古時代。那時,沒有天空,沒有大地,沒有海洋(在某些神話中有無邊無際的水),當然也沒有人類。整個宇宙,不過是一個既無所不包,又形態不定,既變幻無常,又死寂一片的渾然整體。然而,正是在這貌似死寂的混沌統一體中,蘊藏著生命的種子,蘊藏著由絕對統一走向無限多樣的潛在可能性。終于有一天,由于神的作用(沒有這一點便不成其為神話),混沌整體突然陰陽大裂變,它一分為二又合二而一:那*輕揚、*活躍的飛騰上升,成為浩渺長空;那*凝重、*持久的沉積下墜,成為廣袤大地;而它們的精華則交相匯合,成為人。人是神按照自己的模式和尺度創造的(沒有這一點,也不成其為神話)。一個偉大的、富于創造精神的神——普羅米修斯、女媧或者耶和華,用構成大地的質料——泥土和清水,參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并灌注以生命和靈氣。由于人是天地之精華和神靈之特創,他才成為所謂“萬物之靈”,能夠在所有其他動物都不得不臣服于自然、不得不匍匐而行、兩眼向下時,昂首直立于天地之間,并從中悟得宇宙的真理。 這就是宇宙的起源和人的起源。希臘神話這么說,中國神話這么說,希伯來神話大體上也這么說。 神話不是信史,神學也不是科學,它當然不足為憑。但當我們發現,不同民族的創世神話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共同之處時,我們便不能不猜測:這當中是不是含有某種尚未被發現的合理內核,有著某種被神秘化了的規律性的東西呢? 我們知道,創世神話是幾乎所有文化較發達民族的神話中*普遍的主題。如果對這些創世神話進行哲學的抽象,便不難發現:**,世界的誕生幾乎都被無一例外地描述成一個過程,一個從無到有、從靜到動、從混沌整一到無限多樣的過程。如波利尼西亞人(Polynesians)的創世神話《長者納拉烏》中,所謂“納拉烏”(narreau)就相當于一種“混沌”狀態,同時也是改變混沌狀態的創世神。“那時世界上既無動物,魚,鳥,也沒有人類,圍繞著納拉烏的是一片黑暗和虛空;那時也沒有食物,因為納拉烏從不感到饑餓,也不需要進食;那時也沒有晝和夜,因此納拉烏不需要睡眠,那是一個沒有時間的時代,納拉烏就單獨棲居于黑暗之中(在這個意義上,納拉烏就是‘無’——引按)。漸漸地、幾乎是不能覺察地,納拉烏開始變化了,本來只有一個納拉烏,你無法從中抽引出時間的一瞬間,而現在,它變成了兩個納拉烏,一個是長者納拉烏,另一個是幼者納拉烏。”②從此,混沌變成了多樣,靜變成了動,“無”中產生了“有”,而且首先是從有時間開始的。所以,在中國神話中,相當于納拉烏而生在混沌之中的,是“盤古”。有學者認為,盤古可以解釋為“盤繞起來的古代”。“原始人認為時間也可以像線狀物體那樣被(盤繞)起來,就像他們制作陶器時所作的盤繞一樣,唯有這種盤繞,才可能把一萬八千年的時間緊縮在一個蛋形的實體之中。”這也許的確是“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的*好解說。 “混沌如雞子”的說法是有世界普遍性的,這也許與原始人看到許多動物的生命是從蛋的混沌狀態中誕生有關。也有一些民族的神話把世界之始描述為一片汪洋,如西伯利亞的古代神話。《圣經·創世紀》也說:“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更有趣的是在印度神話中,既有水,也有蛋:“創世之時,什么也沒有;沒有太陽,沒有月亮,也沒有星辰;只有那煙波浩淼、無邊無際的水。混沌初開,水是*先創造出來的。而后,水生火。由于火的熱力,水中冒出了一個金黃色的蛋。這個蛋,在水里漂流了很久很久。*后,從中誕生了萬物的始祖——大梵天。這位創造之神將蛋殼一分為二,上半部成了蒼天,下半部變為大地。為使天地分開, 梵天又在它們之間安排了空間。這位始祖在水中開辟了大陸,確定了東南西北的方向,奠定了年月日時的概念。宇宙就這么形成了。” 創世神話的第二個共同特點是把人描繪成泥土所造。如希臘神話:“天和地被創造了,大海漲落于兩岸之間。”“這時有一個先覺者普羅米修斯……他知道天神的種子隱藏在泥土里,所以他撮起一些泥土,用河水使它潤濕,這樣那樣的捏塑著,使它成為神祇——世界之支配者的形象。”④《圣經·創世紀》第二章也說:“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了一個人,將生氣吹進他的鼻孔里,于是人就成了有生命的東西。”蘇美爾人則用詩的語言說:“洪荒時代的泥土混合成了你的心臟,泥土干了以后你就會有個好看和莊嚴的模樣……”如果說這種驚人的一致自有其原因——猶太人的創造神話來自巴比倫人,而巴比倫人則是從他們的先輩蘇美爾人那里轉借來的,那么,中國神話關于“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的說法,就很難說與它們有什么淵源關系了。 毫無疑問,不是神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神,因此造人之神正是人本身。摶土作人的說法也許正是原始時代這樣一個事實的顛倒了的反映:*早的一批按照人的形象造出的神像是泥塑的。盡管目前發現的*早的神像(或者說人像)主要是石刻、石雕和牙雕,但不難推測,用泥塑像總是比用石刻像來得便當。弄清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摶土作人的說法會有世界性的普遍性。顯然,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宗教是那些還沒有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因此,作為“世界上所有創世神話所共有的一種特征”的“混沌”,也就未必一定起源于原始人對天與地的觀察:“在遠視的情況下,天與地都是連接的;而在近視的情況下,天與地卻是分開的。”事實上,無論遠視或近視,原始人的視野中絕不僅僅只有天與地而已,而“混沌”狀態卻是一切全無的。所以,即便要對“混沌”概念的形成作視覺上的解釋,用“霧”來說明都比上述的解釋好:大霧中,什么都看不見,而只有一片混沌,隨著霧的逐漸稀薄,萬事萬物也就漸漸顯露了出來,好像被神創造出來一樣。但這種說法顯然無法解釋“蛋”的概念,也無法解釋天地分開,清者上升、濁者下沉的觀念。 本書認為,“混沌”概念和一切宗教觀念一樣,只能是“還沒有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也就是說,不是天地混沌、世界混沌,而是我們那些半人半猿的遠古祖先內心世界混沌。我們知道,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還沒有獲得自己”的“前人”,他們與自然界、與自己的生命活動也就必然是“直接同一”的,因此他們的“自我感覺”就只能是一片“混沌”。所以“混沌”并非真是天地未分之狀,這個狀態——宇宙大爆炸前蘊含著巨大能量的星云團,原始人是看不到的,也不大可能有什么外星人來告訴他們。與其把它解釋為對這種狀態的描述,還不如解釋為人類尚處于半人半猿階段時與自身、與自然“直接同一”狀態的神話學表述,它可能是人類早期神學思想家們對人類自身認識的一種歪曲了的反映。這些思想家們是在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意識“不用想象某種真實的東西而能夠真實地想象某種東西”時產生的,因此“混沌”不是“某種真實的東西”,而是真實地想象出并用這種想象歪曲地反映的真實或真理。毫無疑問,“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定此岸世界的真理”;神學人類學的迷霧一經廓清,科學人類學就將作出它的解答。
藝術人類學 作者簡介
易中天,男,1947年2月生,湖南長沙人,著名作家、學者、教育家。1981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后在廈門大學中文系任教。易中天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研究,著有“易中天中華史”系列叢書、《美學思想論稿》等。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漢代風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