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消費社會誠信倫理秩序構建的可能性思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1140
- 條形碼:9787520351140 ; 978-7-5203-511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消費社會誠信倫理秩序構建的可能性思考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談到了消費社會誠信倫理秩序構建如何可能的問題,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的內容:導言:誠信倫理秩序建構有關理論問題概述;一、消費社會呈現的倫理狀態;二、消費社會倫理秩序建構的基礎;消費社會誠信倫理秩序建構的基本模式。
消費社會誠信倫理秩序構建的可能性思考 目錄
一 誠信倫理的概念及特征
二 市場經濟中的信用危機
三 建構社會誠信倫理的有效途徑尋探
四 消費社會誠信倫理秩序建構的意義訴求
**部分 消費社會呈現的倫理狀態
**章 消費社會的倫理性尋探
一 消費本位主義的圍困
二 消費社會的增長神話
三 消費社會倫理秩序的日常化轉向
第二章 消費社會物化崇拜的倫理狀態
一 物化崇拜:商品社會的倫理取向
二 Logo崇拜:身份認同的倫理象征
三 身體崇拜:視覺主宰的倫理判斷
第三章 消費社會倫理存在的碎片化呈現
一 主體性的破碎
二 道德性的碎片化呈現
三 消費的癲狂
第二部分 消費社會倫理秩序建構的基礎
第四章 消費社會倫理秩序維系的主觀根源
一 愛與血緣關系:倫理秩序的生命之端
二 身體、安全、區域差異:消費社會倫理秩序社會呈現
三 尊嚴的維護:消費理性的自我估價
第五章 消費社會倫理秩序建構的客觀基礎
一 他者——自我存在的倫理對象
二 對話——建構自我和社會倫理關系的道德方式
三 符號——秩序在公共領域的倫理性引導
第六章 消費社會倫理秩序建構的現實性基礎
一 生存實踐的倫理性基礎
二 多元化表達的現實性訴求
三 主體感知秩序的建立與共享
第三部分 消費社會誠信倫理秩序建構的基本模式
第七章 基于數字時代游戲規則的倫理設想
一 令人著迷的游戲規則
二 數字時代的誠信倫理
三 大數據時代的倫理秩序
第八章 當下中國社會倫理秩序的建構
一 誠信資本的道德是可能的嗎
二 遵守與違背:中國人的實用理性
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倫理建構
第九章 誠信倫理的文化性融合
一 消費時代文化的倫理性整合
二 社會倫理秩序的融合性發展
三 誠信倫理整合的敘述藝術
第十章 結語
參考文獻
消費社會誠信倫理秩序構建的可能性思考 節選
《消費社會誠信倫理秩序構建的可能性思考》: 母親作為愛的象征,就是呵護、奉獻的符號。因為愛的情感,母親無法割舍對孩子的情感,為孩子的生命打下了倫理概念的基礎,也是倫理秩序發生的*初端倪。有很多母親恰恰是因為孩子的存在,才忍受著生活的巨大壓力,丈夫的暴行、不忠,生活的拮據,大多數的母親在孩子面前都扮演著保護者的角色,哪怕自己的衣衫濕透,也不舍得讓孩子遭受風雨吹打。孟子講人有四端,其中說到人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本身就是一種愛的能力的表達,是一個人在自身愛的情感本身不缺失的基礎上,對他人的愛的能力的流露。見父母兄弟自然知孝悌,是一種人性*初的倫理狀態。愛是一代代傳承的責任,我們受恩于父母一代,而又施惠于下一代,之間傳遞和傳承的就是愛作為倫理生命本身的責任感。 當然不排除不懂得愛的人嗤笑對于愛的大肆談論,他們生活在另一個維度中,一種愛的缺乏的維度中,他們會說沒有愛也可以生存,甚至生存得更易滿足。也有的人覺得愛是一種負擔,一種麻煩,不愿意承擔的責任。每個還沒有成熟的人,沒有結婚生子的人都可能討厭過孩子。因為社會生存壓力的增強,很多人選擇逃避承擔愛的責任,認為自己完全獨立于社會和世界中,作為完滿的個體而存在,也能獨自實現自我的價值和夢想。很多人能夠接受他人的愛和照顧,卻不會表達自我的愛,不會付出,不會愛別人。尤其是對現在的孩子們來說,接受愛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而付出愛卻難上加難。或許不是主觀沒有意識,也或許不是不愿意表達,只是他們沒有過愛別人的經歷,沒有過付出愛的體驗。他們不懂得人生生命的真諦不在于得到愛,而在于懂得付出愛。真正懂得愛的人,是會付出的人,是會愛別人的人,是會在愛別人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幸福的人,在愛的過程中肯定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人。 愛同食物和水一道,在生命的*初被賦予,作為一個真實存在物來說,人是一個*初的愛之存在者。這種被愛的因素定義的存在,是先于被人們標榜的我思故我在、我的權利意志、我買故我在的。我們對于生命個體來說,我愛和被愛故我在,是*恰當不過的。愛的參與是人的自我感受、自我認可*初的建立樣態。愛滋養著被人們感受的價值對象即人的性情和人的心靈。在人的性情和心靈里,埋藏著存在的秘密并不比真理中的少。心靈是一套完全有著自我運作的獨立機制,它使得人們的倫理生活和存在本身獲得豐富的內容和確切的秩序。通過心靈本身人們洞察著自身的有限和廣闊,規定著存在的規則,制定著存在的意義。 怨恨一愛的缺乏:“一個自己遭遇不幸或自己無意中造成的不幸,遠遠超出了人的情感定義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人們期待生命中幸福的相遇,而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數是誤會。生活是由無數偶然的,千差萬別的欲望聚合起來的,幸福的相遇——相契的欲望個體的相遇是這種聚合中的例外,誤會倒是常態。 ……
消費社會誠信倫理秩序構建的可能性思考 作者簡介
袁祖社,1963年2月生。現任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7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7年入選中宣部“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01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教育部全國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學術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制度倫理學。出版學術著作5部,合著6部。主持、參與教育部、國家社科基金資助課題多項。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期刊、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有10多篇被《新華文摘》等轉載。獲“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張旭升,1983年12月生,陜西華陰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學士、哲學碩士,現任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編輯。作品散見于《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北京晨報》《榆林日報》《延河》《陜西工人報》等。出版著作《流淌的歲月在指尖瘋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