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人文與社會譯叢象征交換與死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27020
- 條形碼:9787544727020 ; 978-7-5447-2702-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文與社會譯叢象征交換與死亡 本書特色
《象征交換與死亡》是讓•波德里亞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影響深遠的著作,被公認為后現代理論與文化研究的極為重要、極為經典闡述之一。
內容簡介
人文與社會譯叢象征交換與死亡 內容簡介
自文藝復興以來,人類歷史經歷了“仿造”、“生產”和“仿真”這三種不同的仿象,它們分別對應于價值的自然規律、商品規律和結構規律。作者通過分析勞動、時尚、身體、死亡、詩歌語言等多層面的社會文化現象,指出仿真原則現在已經替代過去的現實原則支配著一切,不論是政治經濟學還是精神分析學,在今天都已成為守法的革命,喪失了有效性和激進性。因此,我們需要一種反饋贈中的饋贈可逆性、犧牲中的交換可逆性、循環中的時間可逆性、摧毀中的生產可逆性、死亡中的生命可逆性、易位書寫中韻語言單位和價值的可逆性。這一巨大而同一的形式是毀滅與死亡的形式,它可以在仿真的極限,終結線性的時間、語言、經濟和權力,這就是象征交換。這是專享與代碼結構暴力等值的象征暴力,只有這種悖論的理論和實踐才能觸及今天的不錯現實并給予它致命的打擊。
人文與社會譯叢象征交換與死亡人文與社會譯叢象征交換與死亡 前言
前言
現代社會構成的層面上不再有象征交換,不再有作為組織形式的象征交換。當然,象征作為社會構成自身的死亡仍在困擾著這些構成。這恰巧是因為象征不再管理社會形式,從此社會構成僅認識象征的困擾,象征交換的需求不斷受到價值規律的阻礙。雖然從馬克思開始,某種革命觀念曾試圖通過價值規律開辟一條道路,但這種觀念早已重新成為遵守法則的革命。精神分析也是圍繞著這種困擾展開的,但它改變了困擾的方向,將其限定在個體潛意識中,使其在父親法則下淪為閹割和能指的困擾。總有法則。然而,除了所有這些在價值舞臺上圍繞著物質或欲望的生產而旋轉的、里比多的、政治的形態學與經濟學之外,還有一種建立在價值毀滅基礎上的社會關系的方案,它的模式對我們而言涉及的是原始構成,但它那種徹底的烏托邦開始在我們社會的所有層面上逐漸發展,帶來一種造反的眩暈,這種造反不再與革命有關,也不再與歷史規律有關,甚至不再與一種“欲望”的“解放”有關——但*后這一點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因為它的幻覺是*近才出現的。
在這個視野中,其他一些理論事件具有極端的重要性:索緒爾的易位書寫、莫斯(M. Mauss)的交換/饋贈——從長遠來看,這些假說比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假說更徹底。這也正是遭到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闡釋帝國主義查禁的視野。易位書寫或交換/饋贈不是處在語言學邊緣和人類學邊緣的奇特插曲,不是低于潛意識和革命這些大機器的次要模式。我們可以看出,這里顯現了一種相同的大形式,馬克思主義和精神分析也許僅僅是由于不了解而偏離了這種形式,它一視同仁地驅逐了政治經濟學和里比多經濟學——此時此地浮現出一種價值的彼岸、一種法則的彼岸、一種壓抑的彼岸、一種潛意識的彼岸。這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對我們而言,只有一個理論事件具有和上述事件相同的重要性:弗洛伊德提出的死亡沖動。這里的條件是必須將死亡沖動推到極限來反對弗洛伊德自己。無論如何,下面三種情況涉及的都是受挫的參照:必須用莫斯反對莫斯,用索緒爾反對索緒爾,用弗洛伊德反對弗洛伊德;必須建立復歸原則(反饋贈)來反對莫斯開啟的一切經濟學、心理學或結構主義的闡釋;必須挑動易位書寫的索緒爾來反對語言學的索緒爾,甚至反對他自己關于易位書寫的狹隘假說;必須挑動死亡沖動的弗洛伊德來反對在此之前的全部精神分析建構,甚至反對弗洛伊德版本的死亡沖動。
這種悖論是理論暴力的悖論,我們以此為代價就可以看出,這三種假說在各自的場所——但這種各自性恰巧消失在普遍的象征形式中,描繪出了一種運作原則,它完全外在于我們的經濟學“現實原則”并與之相對立。
反饋贈中的饋贈可逆性、犧牲中的交換可逆性、循環中的時間可逆性、摧毀中的生產可逆性、死亡中的生命可逆性、易位書寫中每個語言單位和價值的可逆性:惟一的大形式,在所有領域中都相同的形式,可逆性的、循環復歸的、廢除的形式——這一形式在各處都結束了時間的線性、語言的線性、經濟交換和積累的線性、權力的線性。對我們而言,它在各處都是毀滅和死亡的形式。這正是象征的形式。它既不是神秘的,也不是結構的:它是不可避免的。
以前,現實原則對應于價值規律的某個確定階段。今天,全部系統都跌入不確定性,任何現實都被代碼和仿真的超級現實吸收了。以后,仿真原則將代替過去的現實原則來管理我們。目的性消失了,我們將由各種模式生成。不再有意識形態,只有一些仿象。因此,為了理解現存系統的霸權和仙境,必須修復價值規律和仿象的全部系譜學——這就是價值的結構革命。必須把政治經濟學重新納入這一系譜學:此時,政治經濟學將以第二級仿象的面貌出現,與那些僅用真實——生產的真實、意義的真實——賭博的仿象相同。
資本不再屬于政治經濟學范疇:它操縱作為仿真模式的政治經濟學。商品價值規律的全部機制都被吸收到更廣泛的結構價值規律的機制中,進入再循環,并且因此而進入第三級仿象(參見下文)。政治經濟學就是這樣在某種機制的范圍內由次級永恒性確保的,它在這種機制中喪失了一切特有的規定性,但保留了作為仿真參照的自身有效性。在過去,自然價值規律的機制也是一模一樣的,它被政治經濟學系統和商品價值規律當作想象的參照(“自然”):這就是像幽靈般存在于交換價值中心的使用價值。但交換價值也通過后來的螺旋式發展,在占統治地位的代碼等級中成為不在場證明。價值的每次形成都被其后的形成在更高的仿真等級中重新理解。每個階段的價值都把先前的機制當作幽靈的參照、傀儡的參照、仿真的參照納入自己的機制。
革命使每個等級與其后的等級相分離:這才是僅有的真正的革命。第三級是我們的等級,它不再是真實的等級,而是超真實的等級,只有在這里,那些本身也漂浮不定的理論和實踐才能觸及這種超真實并給予它致命的打擊。
現在的革命全都以系統在緊跟階段為參照。這些革命武裝自己時用的全是各種形式的、懷舊的、復活的真實,即第二級仿真:辯證法、使用價值、生產的透明性和目的性、潛意識和被壓抑的感官(能指或被命名為欲望的所指)的“解放”,等等。系統曾在自己的連續革命中吞食了這些幽靈,但現在又巧妙地使它們作為革命的幻覺而重現,成為各種解放的理想內容。一切解放都只是向已普遍化的操縱的過渡。革命本身在控制的隨機程序階段不再有任何意義。
與工業機器相對應的是理性的、參照的、功能的、歷史的意識機器。與代碼隨機機制相吻合的是無參照的、移情的、不確定的、浮動的潛意識隨機機制。但潛意識自身也包括在游戲中:很久以前它就喪失了自己特有的現實原則,成為操作性仿象。潛意識在自己的精神現實原則與自己的精神分析現實原則相混淆的那個點上,像政治經濟學一樣成為一種仿真模式
系統的全部策略都處在這種浮動價值的超級現實中。潛意識的情形和貨幣或理論是一樣的。價值按照難以察覺的模式生成秩序,按照無限的仿真連接而實施統治。
控制論操作、遺傳密碼、隨機的突變秩序、測不準原理等等,這一切接替了一種確定的、客觀主義的科學,接替了一種辯證的歷史觀和認識觀。理論批判本身以及革命,如同所有確定的程序一樣,屬于第二級仿象。第三級仿象的確立掃蕩了這一切,企圖讓辯證法、“客觀”矛盾等復活來反對這些仿象是毫無用處的:這是沒有希望的政治倒退。人們不能用目的性來與隨機性作斗爭,不能用覺悟的獲得或辯證法的超越來與分子的程序化分散作斗爭,不能用政治經濟學或革命來與代碼作斗爭。所有這些陳舊的武器(甚至包括人們在**等級中,在人與自然的倫理學和形而上學中尋找的那些武器,例如使用價值和其他的解放參照),都逐漸被總系統中和了,總系統屬于更高的等級。一切進入代碼的無目的性時空中的東西或試圖進入其中的東西,都被切斷了與自身目的性的聯系,都被瓦解并吸收了——這就是各個層面上的回收、操縱、循環和再循環的眾所周知的效果。“任何對一個系統持有異議或進行顛覆的因素都應該屬于一種更高的邏輯。”(威爾頓:《系統與結構》)因此,至少應該用層次相等的游戲來對抗第三級仿象。但這可能嗎?是否存在一種因為比系統本身更隨機而具有顛覆性的理論或實踐呢?是否有一種不確定的顛覆——它在代碼等級中的地位相當于革命在政治經濟學等級中的地位呢?人們可能和脫氧核糖核酸作斗爭嗎?用階級斗爭肯定不行。或者發明一種更高邏輯(或非邏輯)等級的仿象,超越現存的第三等級,超越確定與不確定,但這還是仿象嗎?這也許就是死亡,只有死亡的可逆性屬于比代碼更高的等級。只有象征混亂可以闖入代碼。
任何系統接近了完美操作性,也就接近了自身的死亡。當系統說“A是A ”或“二加二等于四”時,它就接近了絕對的權力和徹底的滑稽,同時也就接近了立即可能出現的顛覆——只需再助一指之力就能讓它崩潰。我們知道,當重言式重申那種對完美球形的向往時多么有力量(雅里劇本中的人物烏布[Ubu]的石丸)。
同一性是無法維持的:它就是死亡,因為它沒能銘刻自身的死亡。那些封閉的或亞穩定的、功能的或控制論的系統就是這種情況,這些系統在一瞬間(而不再是通過長期的辯證作用)就受到嘲諷和即時顛覆的威脅,因為系統的全部惰性都在反對系統。雙重性在威脅著那些*完善的系統,即那些像萊布尼茨的二元上帝一樣成功地分裂了自身運作原則的系統。這些系統具有的魅力是由深深的否定構成的,這種魅力就像在物戀中一樣是立即可逆的。這些系統的脆弱性即源于此,它與系統的理想一致性成比例地增長。這些系統即使建立在徹底的不確定性上(建立在意義的喪失上),也會重新變成意義的獵物。它們將像石炭紀的巨獸一樣,被自身的可怕重量壓垮,然后立即腐爛。這是任何通過自身邏輯追求總體完美的系統所具有的命定性,追求總體完美就是追求總體背叛,追求絕對可靠就是追求無可挽回的衰退:一切相關的能量都在走向自身的死亡。因此,惟一的策略是災難性的,而決不是辯證法的。必須把這些事物推向極限,它們在那里會自然地相互轉換并崩潰。因為我們正是在價值的頂點才*接近雙重性,因為我們正是在一致性的頂點才*接近那道轉向的深淵,這道深淵困擾著代碼那些重疊的符號,我們必須在仿真中走得比系統更遠。必須用死亡來反對死亡——這是徹底的重言式。把系統特有的邏輯變成絕對的武器。反對超級現實的惟一策略是“形而下學”(pataphysique),這大致是“一種通過想象來求解的科學”,也就是在仿真的極限,在摧毀與死亡的超邏輯中可逆的仿真的極限,系統轉而反對自身的科學幻想。
一種精細的可逆性,這就是象征的職責。讓每一個詞項都被消滅,讓價值在詞項自身的這種革命中被廢除——這就是惟一與代碼結構暴力等值并且可以戰勝它的象征暴力。
與價值的商品規律及其等價物相對應的是一種革命的辯證法。與代碼的不確定性和價值的結構規律相對應的從此只有死亡的精細逆轉了。
人文與社會譯叢象征交換與死亡 目錄
一 生產的終結
價值的結構革命
生產的終結
勞動
工資
貨幣
罷工
工會的剖析
無產階級的墮落
為罷工而罷工
生產的系譜學
1968年5月:生產的幻覺
作為仿真模式的政治經濟學
勞動與死亡
二 仿象的等級
仿象的三個等級
仿大理石天使
自動木偶與機器人
工業仿象
代碼的形而上學
觸覺與數字
仿真的超級現實主義
冷酷的殺手或符號的起義
三 時尚或代碼的仙境
常見的輕浮
時尚的“結構”
符號的浮動
時尚的“沖動”
改變的性別
不可顛覆性
四 身體或符號的尸體
標記的身體
次級裸體
“脫衣舞”
受到誘導的自戀
亂倫的操縱
身體的模式
“菲勒斯匯兌本位制”
身體的煽動性
寓言
莊子的屠夫
五 政治經濟學與死亡
死人的引渡
死后的生存或等價的死亡
墓外貧民窟
死亡的權力
原始秩序中的死亡交換
象征、真實、想像
不可避免的交換
潛意識與原始秩序
化身與人格分裂
政治經濟學與死亡
死亡沖動
巴塔耶作品中的死亡
我的死亡無處不在,我的死亡在夢想
準時死亡與生理死亡
事故與災難
“自然”死亡
老年與第三年齡
自然死亡與犧牲
死刑
安全的訛詐
殯儀館與墓室
疏遠的死亡
疾病的交換
性化的死亡與致死的性
我的死亡無處不在,我的死亡在夢想
六 上帝之名的毀滅
易位書寫
作為價值毀滅的詩歌
易位主題的終結
九十億個上帝之名
語言學的想像
笑話或弗洛伊德的經濟學幻想
反唯物主義語言理論
超越潛意識
人文與社會譯叢象征交換與死亡 節選
同一性是無法維持的:它就是死亡,因為它沒能銘刻自身的死亡。那些封閉的或亞穩定的、功能的或控制論的系統就是這種情況,這些系統在一瞬間(而不再是通過長期的辯證作用)就受到嘲諷和即時顛覆的威脅,因為系統的全部惰性都在反對系統。雙重性在威脅著那些*完善的系統,即那些像萊布尼茨的二元上帝一樣成功地分裂了自身運作原則的系統。這些系統具有的魅力是由深深的否定構成的,這種魅力就像在物戀中一樣是立即可逆的。這些系統的脆弱性即源于此,它與系統的理想一致性成比例地增長。這些系統即使建立在徹底的不確定性上(建立在意義的喪失上),也會重新變成意義的獵物。它們將像石炭紀的巨獸一樣,被自身的可怕重量壓垮,然后立即腐爛。這是任何通過自身邏輯追求總體完美的系統所具有的命定性,追求總體完美就是追求總體背叛,追求絕對可靠就是追求無可挽回的衰退:一切相關的能量都在走向自身的死亡。因此,惟一的策略是災難性的,而決不是辯證法的。必須把這些事物推向極限,它們在那里會自然地相互轉換并崩潰。因為我們正是在價值的頂點才*接近雙重性,因為我們正是在一致性的頂點才*接近那道轉向的深淵,這道深淵困擾著代碼那些重疊的符號,我們必須在仿真中走得比系統更遠。必須用死亡來反對死亡——這是徹底的重言式。把系統特有的邏輯變成絕對的武器。反對超級現實的惟一策略是“形而下學”(pataphysique),這大致是“一種通過想象來求解的科學”,也就是在仿真的極限,在摧毀與死亡的超邏輯中可逆的仿真的極限,系統轉而反對自身的科學幻想。
一種精細的可逆性,這就是象征的職責。讓每一個詞項都被消滅,讓價值在詞項自身的這種革命中被廢除——這就是惟一與代碼結構暴力等值并且可以戰勝它的象征暴力。
與價值的商品規律及其等價物相對應的是一種革命的辯證法。與代碼的不確定性和價值的結構規律相對應的從此只有死亡的精細逆轉了。
人文與社會譯叢象征交換與死亡 相關資料
《象征交換與死亡》無疑是波德里亞至關重要的著作,對于現代與后現代爭論具有關鍵意義,也標志著他本人的后現代轉向。要理解波德里亞在其思想最豐產時期所具有的復雜性和激發力,就不能錯過本書。
——道格拉斯·凱爾納
眾多后現代文化的繪圖者都不敢貿然離開20世紀話語中熟悉的淺水區,他們只是小心翼翼地篩選出一些基本的變化,波德里亞卻向著未標明的當代深水區做最精妙的“虛擬”潛入,他為我們提供了滿懷熱情地探索后現代狀況中至關重要的新事物的模式。
——尼古拉斯·楚爾布拉格
人文與社會譯叢象征交換與死亡 作者簡介
讓•波德里亞,法國社會學家、后現代理論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寫了一系列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現象的著作。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