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科技政策透鏡下的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3990
- 條形碼:9787520363990 ; 978-7-5203-639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技政策透鏡下的中國 內容簡介
現在的科技政策的制定已經變成一種高度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涉及到政策制定主體的確定、政策工具的選擇,又與各種有形與無形的制度環境密切相關,從而導致政策的制定異常復雜,這些因素又加劇了政策質量出現諸多不確定性的可能。所謂的政策透鏡是指:由于政策制定的理論、方法與流程已經很成熟,把政策制定的五階段模型整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政策檢測工具,用來分析不同階段、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政策,根據所要分析的政策的具體目標展開分析。政策透鏡可以優選限度上放大政策的問題域、及其內在機理,能及時地發現問題,并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信息。本書利用政策透鏡檢視了中國四個領域內的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政策,既包括議題的設置、工具的選擇、也包括政策執行以及評價等。這四個領域主要包括:文化、科技評價、人才與產業等領域的相關政策問題。希望通過多個視角去對一個領域的問題進行細節放大,從而達到清晰理解這個領域的目的,并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執行、反饋、評估提供客觀獨立的意見與反饋信息。
科技政策透鏡下的中國 目錄
**章 科技政策與文化
**節 為什么需要科學文化?
第二節 科學文化變遷中的博弈
第三節 支撐科學文化運行需要什么條件?
第四節 科學文化是中國可選擇的*佳文化變革路徑
第五節 用科學文化打通發展不充分的神經末梢
第六節 科學與人文之間的關系——兼論人文社科學者的品相與責任
第七節 科學精神的濃度決定文明的潮起潮落
第八節 話語權終歸是對實力與承認的回報
第九節 “一帶一路”:熱情背后的兩點思考
第十節 回到賽先生:認知的共識在哪里消失了
第十一節 被夸大的代溝其實是可以調整的
第十二節 諾獎背后的學科知識地圖分布與啟示
第十三節 落后地區應加大研發投入
第二章 科技政策與評價
**節 科技評價2.0:從局部評價到全局評價
第二節 科技要上新臺階,績效與狀態是關鍵
第三節 扭曲的承認機制會帶來什么后果
第四節 項目制下的科研很難產生諾獎級成果
第五節 稀缺與公平:讓榮譽走得更遠
第六節 獎勵原本就包含對逆襲的一種正式承認
第七節 科研經費是怎樣變成“夾心餅干”的
第八節 國內期刊的內傷需要標本兼治
第三章 科技政策與人才
**節 人才政策的兩種誤區:雷同與結構扭曲
第二節 城市的姿態:人才搶奪與分流效應下的選擇
第三節 人才流動背后的喧嘩與騷動
第四節 巨人的肩膀在哪里?——研究生如何開啟學術生涯
第五節 走出學術舒適區,再創人生新輝煌
第六節 學術界少有彎道超車但有馬赫帶效應可用
第七節 在學術界生存,你需要認識多少人?
第八節 科技界的急都是被擠壓出來的
第九節 高校:學術道德建設的主陣地與反向激勵措施
第四章 科技政策與產業
**節 硅谷沒有秘密——關于硅谷科技生態系統的兩點思考
第二節 城市的規模到底應該多大?
第三節 培育思想市場,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第四節 智慧中國從大學與縣級區域的聯姻開始
第五節 核電站投產后電賣給誰?
第六節 知識產權:讓保護與應用并行
第七節 中國醫療資源的分布結構與改革的突破口
第八節 重大科研儀器研發的現狀與困境
第九節 大科學工程建設面臨的雙重危機
第十節 大數據政策制定中的認知偏差與倫理靶標
第十一節 未來誰來養活智庫?
第十二節 科普需要引入企業的市場敏感性
第十三節 科學普及成效的“三度”評價與長尾效應
第十四節 從全國高等教育投入看各省的發展心態與認知位差
第十五節 基于大數據的算法殺熟現象的政策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后記 奔跑中的星光
科技政策透鏡下的中國 作者簡介
李俠(1967-),遼寧人,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科技政策、科學社會學與心靈哲學。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與上海市等多項科研項目,發表各類期刊論文230余篇,在《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政策評論類文章270余篇,出版著作7部。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