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情與思:一個媒體人的教育言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03277
- 條形碼:9787576003277 ; 978-7-5760-032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情與思:一個媒體人的教育言說 本書特色
陶西平、成尚榮作序推薦 以媒體人的高度、深度、溫度言說教育 沙培寧,編審,《中小學管理》原主編。她鐘情于中小學管理研究,足跡遍布全國,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知心朋友。她的文章給人沉思,前進的力量。 《情與思:一個媒體人的教育言說》中沙培寧在教育工作中多年成果的積累,是她對當下教育的反思和建議,她帶著來自一線的泥土的芬芳,這新鮮的養分足以供養每個想要改變的教育從業者。 《情與思:一個媒體人的教育言說》這本書語言簡潔,主題突出,從悟教育、品良師到讀學校,對教育中各個環節容易出現的問題精準把脈,切中肯絮。 推薦篇目: 《用孩子的眼光望出去》P006 《學校特色建設:我們一起“曬”問號》P035 《一位中學教師的教育生活——記北大附屬中學副校長張思明》P073 《十一之“貴”》P149
情與思:一個媒體人的教育言說 內容簡介
《情與思:一個媒體人的教育言說》選取了作者在《中小學管理》雜志任職期間所發表的觀點鮮明、建設性較強的文章,既有關于一些教育現象的短評,也有對教育人物如柳袁照、陶西平、李鎮西等名師的采訪稿,還有對北京十一學校、清華附小、中關村三小等名校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思路的論述,緊貼教育一線,值得廣大教師細細研讀。
情與思:一個媒體人的教育言說 目錄
序二??用自己眼睛望出去的言說??成尚榮 003
序三??在“情”與“思”中幸福地行走??沙培寧 006
悟教育
孩子該有的模樣 003
用孩子的眼睛望出去 006
所謂“大氣” 009
迷戀他人成長 012
“好老師”: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015
作為生命體的學校 018
讓學校充滿“教育的味道” 021
教育之“美”:一種“生命的形式” 024
學做“真人” 027
所謂“貴族精神” 029
“教育當以慈悲為懷” 032
學校特色建設:我們一起“曬”問號 035
問題牽引下的課改之思 038
新高考:一道難解的必答題 042
“美化”還是“文化”? 045
幸福的“活法” 048
“研究”是需要研究的 050
關注學校的“關鍵事件” 053
有多少教育可以重來? 056
教育的“奧康剃刀” 059
我看“好關系” 062
返本·求真 065
愛有歸處——寫在《中小學管理》創刊20周年之際 068
品良師
一位中學教師的教育生活——記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張思明 073
一位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 084
本立而道生──李金池視界中的升學率 097
詩性的校長??詩性的管理——訪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校長柳袁照 108
品味一位農村校長的品位——浙江新昌縣澄潭中學李辛甫校長印象 121
追夢人永遠在途中——品陶西平同志新作《追夢人:陶西平教育漫筆》有感 126
追夢者的沉浸:教育人*美的姿態——品陶西平先生《沉浸于求索之中》等三部選集有感129
做他的學生是我這輩子的福分 133
“該著”精彩的劉艷萍 136
讀學校
十一之“貴” 149
“好教育”的魅力
——京市商業學校借鑒多元智能理論、創建多元成才模式的探索 165
家長“瘋”了??家校“和”了
——四川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家校共育見聞 178
做出校慶的“意義”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百年校慶隨感 190
有“根”的德育
——對河北衡水中學德育實效性的解讀 195
“好研究”成就“好老師”的校本成長 207
情與思:一個媒體人的教育言說 節選
“教育當以慈悲為懷” “教育當以慈悲為懷”,是小語界名師、浙江杭州拱宸橋小學教育集團理事長王崧舟的座右銘。我深以為然。 我們一起品幾個溫暖的畫面吧—— 一次,我刊一記者參會回來剛進屋即忍不住給我們講起“一碗湯”的故事:山東平陰一中看到一些學生因家里窮,買不起帶肉的菜,于是下決心每天早晚兩餐為學生供應免費的骨頭湯。為此,學校不僅每年要多投入20多萬元,還自找了很多麻煩:自己購進整頭豬進行分割,然后把骨頭集中起來,精心熬制,做一元左右的便宜菜時,加入濃濃的骨頭湯,為孩子們增加營養;每天,將熬好的40多鍋湯裝到近80個大桶中,再分到幾千個小碗里……后來,我們約學校寫了一篇稿,題目就叫《“一碗湯”熬出濃濃人情味》。 一同事聊天時對我說,她的兒子不太乖,上課“吃不飽”或不想學時,就趴在桌上或手托腮幫半睡不睡地“閉目養神”,為此沒少被罰站。前年,他參加了美國的一個夏令營。開營后的一節課,他習慣性地托腮閉目,迷迷糊糊中聽到正組織學生討論的那個“老外”說:“孩子們,聲音小一點,Tom(他的英文名)正在休息。”聽到這兒,他感動得一塌糊涂,回家后大發感慨:“這個‘老外’真好,從小到大,從來沒有老師這樣把我當人看!”高中時,他去了美國。 2011年冬天,我與陶西平先生一起在北京朝陽實驗小學聽課。一個小小的細節讓這位老教育家感慨多多:為了幫學生養成喝水的習慣,所有教師在每節課開始時都要先看著孩子們喝幾口水,而后才正式上課。同樣讓他感慨的還有另一個細節:一次,他到外地一所名校考察,由于剛下過雨,天冷地滑,所以校長臨時決定取消學校精心準備多日的“拿手好戲”輪滑表演。 如此“疼孩子”的人還有很多:前日我到深圳龍崗區清林小學時發現,教學樓的所有走廊都鋪著遠沒有瓷磚漂亮的青石板。校長說,深圳很潮濕,地面常有水,若鋪瓷磚,孩子們很容易滑倒、摔傷。1998年采訪李鎮西時,他班里的一個“大鬧將”動情地對我說:“李老師待我*好,父母打我時,他就是我的‘110’。”…… 這樣的仁愛不為回報,卻贏得回報。 2011年,我們去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吉美堅贊福利學校采訪。那里的師生很特別:學生大都超齡,*大的入學時已42歲;教師大都沒有什么收入,卻自覺自愿地傾情付出。學生在校園里見到老師,會虔誠地面對他們行走的方向原地站立鞠躬,三三兩兩,宛若雕像。初見那場面,我的眼淚一下子便涌了出來。在我看來,這樣地被敬愛、被珍重,實在是世人所能享受的*高禮遇,亦是孩子們對老師*樸素也*華麗的回饋。 當然,教育的天空也常有寒風來襲。近日,“重點班吹空調,普通班吹電扇”的新聞很吸引眼球。其實,如一位高考狀元所言,與按考試成績排座位、老師的熱諷冷言等可能給學生造成一輩子“內傷”的更日常的“軟歧視”相比,吹不吹空調等“硬傷害”已是小巫見大巫。 還有,我們早已習慣了的許多“平常事”也與真慈悲相去甚遠。比如:為了向來賓展示學校的精彩,而讓孩子們在一個地方等待多時,不問風雨、寒暑。這當然不是“以學生為本”,甚至也不是“以參觀者為本”,說穿了,就是“以‘我’為本”。 商品經濟處理問題的核心范疇即“交換”,當這一范疇被泛化、彌漫于教育的角角落落時,教育即被玷污。人與人互為工具,也就只可能有謀略,而絕不會有德行了。孩子們正是在一次次被當成謀求名利的道具中,失去了對人性善的信任與期待。 我想,“好校長”“好老師”的標準縱有萬千,但悲憫的情懷、仁慈的心腸一定是**位的。什么是“以慈悲為懷”?就是“每懷惻隱之心,常有仁慈之念”;就是超越任何功利,甚至超越一般意義上的“施愛”,站在對方的角度體會苦樂,“他的苦就是我的苦”;就是將人視為目的本身,除此之外,別無他求。這樣同體同舟的大愛不是施舍,更不是交換。她因足夠純凈而足夠強大,足以讓我們在現實的種種誘惑面前,選擇守護良心的安寧,舍我為他。 也許我們應該依此對自己愛的確當性重新作一審視。這有點苛刻,但是沒辦法,我們做的就是一個要比常人更偉大一些、更高尚一些的良心活兒。 “教育當以慈悲為懷”,清淡若水的幾個字,卻融滿化不開的深情,至善,唯美。 (原載《中小學管理》,2012年第6期)
情與思:一個媒體人的教育言說 作者簡介
沙培寧,編審,資深媒體人,《中小學管理》原主編。全國教育管理學學科委員會前常務理事;教育部“‘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一期、二期)理論導師,“北京市中小學名校長發展工程”(三期)理論導師。 鐘情于中小學管理研究,走訪過千余所學校,專業足跡遍布全國;執著于理論與實踐兼容并舉,哲思與激情互用相諧。 最欣賞的一句話:“人格是人自身的乳汁,它取之不盡并會滋潤整個曲折的人生。” 最得意的兩件事:一是有無數知心的校長朋友;二是曾與伙伴們一起,不舍晝夜,忘情深耕,“以專業的精神,做專業的雜志”,為《中小學管理》成為全國中小學管理領域非常具有影響力的領軍期刊而努力過、奮斗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