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枯枝上的春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29479
- 條形碼:9787513929479 ; 978-7-5139-294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枯枝上的春天 本書特色
《母親走了》《上墳》《岳母》《不吃肉》《長安人》《漫步未央》《始皇陵頂話始皇》《烽火臺上的沉思》《女兒給我發工資》…… 《枯枝上的春天/當代著名作家美文自選集》是作者在報刊雜志以及電子媒體上發表的一百多篇文章中篩選了幾十篇集結而成的散文集。
枯枝上的春天 內容簡介
《枯枝上的春天/當代著名作家美文自選集》是作者在報刊雜志以及電子媒體上發表的一百多篇文章中篩選了幾十篇集結而成的散文集。作者秉承一顆善良的心,從生活底層著筆,寫自己的經歷,寫自己身邊的人和事,讓讀者感受人生酸甜苦辣、世事滄桑冷暖的同時,亦能感覺到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和生活中的真、善、美。
枯枝上的春天 目錄
父親
母親
母親走了
上墳
岳母
不吃肉
長安人
漫步未央
始皇陵頂話始皇
烽火臺上的沉思
臥龍巷
臨潼臨潼
花貍
心中的春天
也說門當戶對
婚姻這杯酒
善心佛念
一路走好
放心的早市
塘土
我的郭杜中學
汶河岸邊
狗日的老鼠
炕席
母親的餃子
吃攪團
女兒給我發工資
讀《長安話》(中集)有感
作品評析會
道不遠人
洗衣服的革命
我給老人送寒衣
三次獲獎
戒酒
兩次住院
我不病,誰能病我
天堂灣撿垃圾
我的三槍自行車
那年我三十四歲
知識就是駐顏術
胡振波和他的泥塑作品《蓋房》
農民簡管琦的苦樂人生
阿林
以心為燈
生命中的貴人
劉哥
沫老師
大哥
冬青
妻子的眼疾
寶運的按摩針灸
尋找楊大夫
尋找郭克昌
泥腿子藝術家——苗春生
一張準考證
一盆油潑面
一碗胡辣湯
一張老照片
一碗漿水菜
杜回
搬遷
逝去的歲月
黑臉鐵三
后記
枯枝上的春天 節選
《枯枝上的春天/當代著名作家美文自選集》: 姑媽在老家去世了,只有六十八歲。我記得很清楚,那是1984年元月8日,農歷1983年臘月初六。姑媽得病時間很久了,患有風濕性的關節炎和肺氣腫。 電報是8日早弟弟發出的,可當天正好是星期天不上班,所以我拿到電報的時候,已是晚上八點了。晴天霹靂,頭暈目眩,愣怔了半天,眼淚才像斷了線的珠子落了下來。9日早上,我從單位一路哭著回了家。 當時我只知道這是親情的割裂,僅會用淚水宣泄悲痛和哀思,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才逐步認識到姑媽的去世,不僅僅是失去了一位可愛的親人,還是一段家族歷史的缺頁或割裂,因為我至今都不甚了解姑媽的身世。 據老一輩人說,姑媽和我們沒有多少血緣關系,是我婆從戶縣帶到長安來的。我爺是個讀書人,曾經教過書,當過縣長,留過洋,和馮玉祥將軍有過來往,信奉天主教,經常和洋人打交道。 解放前,我們家住在西安市甜水井,20世紀60年代初,婆婆領著我還去看過那里的四合院和族里一位我叫娘的孤寡老人。去年妹妹來家,送了幾件爺爺留下的遺物:一件古老的十字架,一件可能是禱告用的宛如油燈類的精美黃銅制品(叫不上名字)。妹妹文化程度不高,不懂這些文物的珍貴,但心底良善,原打算把它捐給寺廟的,后在兒子的勸說下,才拿來讓我保存。這是從爺爺那里傳到我手里的唯一財富,我敬若神靈,視為珍寶。我一直不明白像爺那樣有本事的人怎么一直沒有成家,直到三十幾歲了,才辦了個比自己小十幾歲的寡婦還帶了個孩子?是知識豐富,心胸寬闊,無視封建禮教的羈絆,還是受天主教及西方文化的熏陶或另有隱衷,就不得而知了。 我婆經常自豪地說,你姑媽從小聰慧,是教會學校培養她成人的,十八歲起,她就在學校中教當時很時髦的音樂課。 爺爺解放前就去世了,爺爺去世后,家里沒了生活來源,我婆帶著姑媽、大伯、父親回到了農村,耕種起了家里的十八畝地。姑媽患的風濕性關節炎和肺氣腫就是當時在田地里辛勤勞作落下的病根。 從遺留下來的照片看,姑媽年輕的時候肯定是個大美女,高高的個子,自來卷的頭發,圓圓的臉龐,大大的眼睛,美麗漂亮,氣質非凡。可能是紅顏薄命吧,兩次婚姻都很不幸。**次是嫁了一個國民黨團長,據見過姑父的老人們講,其人英武帥氣,有知識,有教養,做事干練。結婚后,小兩口百般恩愛,后來,不知為什么,姑父和長官鬧矛盾,一氣之下,飲彈自殺(我一直懷疑這種說法)。丈夫去世后,不知道姑媽是怎么挺過來的。解放后,姑媽回到家鄉長安縣東源上繼續教書,在這里,她認識了我的第二個姑父。姑父是戶縣人,和姑媽是同事,都是教學的先生。兩人怎么生活的我不清楚,只知道倆人在一起十幾年,曾生過一個孩子,不過幾個月后就不幸夭折了。姑父有過一次婚姻,前妻留有一子,1964年兒子結婚后,姑父就辭職回家看孫子去了,而姑媽還一直留在長安地面教書。每年除“五一”“十一”、寒暑假回家和姑父團聚外,平時不太回戶縣(也不方便),可能也沒想調回姑父身邊,因為我婆健在,姑媽舍不得離開母親。 姑媽是個孝子,為了照顧我婆,通過縣教育局的熟人,把自己調到郭杜所轄的學校教書,每個星期日都能回家經管我婆。為了生活方便,1958年姑媽掏錢把老宅對門一院無人居住的莊子買下,并蓋了三間背向街道的半邊房做了我們的新家,從此,姑媽也就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家。 姑媽沒有子女,她把我們三兄弟當成自己的孩子撫養。我們從小到大的學費全是姑媽供給的,在我的印象中,上學根本不知道問父母要錢。只要寒暑假結束前,學費、鉛筆、本子、橡皮等學習用具,姑媽都會準備得妥妥帖帖。 姑媽對我們的學習抓得很緊,她通過校長和班主任,隨時了解我們的學習情況,我們在學校的表現,姑媽掌握得一清二楚,我甚至有一種本能的反應,只要看見姑媽來到學校,心里就慌,唯恐老師給姑媽告狀,所以學習格外努力。上小學的時候,姑媽只要回家就給我考試,直至上了高中,姑媽還和校長不斷地聯系了解我的學習情況。高中畢業后,心情郁悶,前途一片灰暗的時候,姑媽再三告誡我,知識遲早會派上用場的,勸我不要荒廢光陰,不要丟棄書本。多虧了姑媽的諄諄教誨,才有了恢復高考制度后的優異成績。 據說,我伯念書過目不忘,是周圍出了名的才子。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報效國家,上了黃埔軍校第七分校,后因回鄉解決國民黨拉父親做壯丁之事,不幸遇禍身亡。父親腦子不笨,可不是念書的料,上了七八年學,競識不得幾個字。一母同胞,倆人卻懸殊如此之大,實令我費解。在我成長的記憶中,父母一年四季只知道在生產隊里勞動掙工分,從來不過問我們的學習情況,是姑媽擔負起父母的責任。所以我常說,我是在姑媽的督促和監管下成長的,沒有姑媽,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
枯枝上的春天 作者簡介
王選信,陜西散文學會會員、長安作家協會會員。從2015年起,先后在《陜西工人報》《西安日報》《三秦都市報》《長安文學》《古魏文學》《碑林文藝》《陜西青年》以及網絡平臺發表文學作品數百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