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科幻新浪潮:歷史·詩學·文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3587
- 條形碼:9787532173587 ; 978-7-5321-7358-7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科幻新浪潮:歷史·詩學·文本 本書特色
宋明煒教授的《中國科幻新浪潮:歷史·詩學·文本》代表了華語科幻理論新高度。
中國科幻的盛世,既是一個文類的成功故事,也是“現實一種”從不可見到被看見的過程。
很有可能的一種情形是,中國科幻正以某種奇特的方式,一面開啟嶄新的黃金時代,一面又同時衍生出了具有顛覆性的新浪潮。面對未知,那個測不準的時刻永遠讓我們著迷。
中國科幻新浪潮:歷史·詩學·文本 內容簡介
《中國科幻新浪潮:歷史·詩學·文本》是知名評論家宋明煒關于華語科幻的主題理論專著,精選其十年來影響優選的二十余篇相關論文及隨筆,約十六萬字,志在打造中國科幻盛世的學術高地。全書分四輯--"創世紀"、"科幻詩學空間的開拓"、"考古學與未來學"和"中國科幻的廣播時代"
中國科幻新浪潮:歷史·詩學·文本 目錄
韓松
初見宋明煒老師,是2010年7月在上海復旦大學的新世紀十年文學研討會上。這位從美國回來的年輕學者找到我,要一起談談科幻。記得當時研討會正是各大文學期刊的主編們在發言,但他一定要拉我出會場去談科幻。結果我們兩個很“詭秘”地在一個角落里暢談了起來。為此,錯過那些文學期刊們。不過,現在看來都還是很值得的。
后來才知道,是宋老師提議陳思和、王德威二位老師,邀請科幻作家到新世紀十年文學研討會參會。他本人在會上還有一個關于科幻的小范圍演說。我聽后,覺得他十分了解中國科幻,感到很吃驚。當時在國內都不太有主流學者對科幻有這樣的認識。
他是較早發現中國科幻奇跡的一位學者。他認為,2010年前,中國科幻就已經有了十年的輝煌,成就了自己的黃金時代,而在科幻迷之外的人們卻鮮有所聞,主流學者們竟也一無所知?苹眠M入中國百年來,□□次以成熟自覺的方式,來塑造能同時讓讀者感到認同感和陌生的意象復雜、發人深省的“異世界”。這種新異的文學類型,或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崛起在中國的“新科幻”,□□了宣傳小說、譴責小說、理想小說、科普小說等模式,成了世界文壇的奇葩。
宋老師懷著極大的興趣關注著“走在現代文學體制邊緣的科幻在制造一種什么新文學”。他說,新科幻的作家們“讓人能夠迅速認識到一個包含著各種焦慮、問題、期冀在內的‘現實’,但與此同時,他們的作品更在這個‘現實’的邊界上延伸創造出具有高度復雜性的‘異世界’,那不是簡單的小靈通式的新奇技術的集合體,而是包含著□□現實、建構理想的各種可能性,促使讀者重審理性、改變自我的思維方式”。他把它稱作一場新浪潮,比喻為超新星的爆發,照亮了整個世界文學。
他把新科幻與中國夢相聯系。他認為,科幻,使中國人夢到更多世界,也可以有更多版本的夢。這樣一來,“人民的文學”便有了新的可能性。他從社會的變化和演進來理解中國科幻,并把它放到世界的框架下。他提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可能是中國文學及文化的一個分水嶺,新科幻正是從那時崛起的,催生了想象的新模式,直接面對九十年代文化癥候,比如歷史遺忘、經濟膨脹和政治冷漠。之后的記憶真空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幻填補的。
他用“勢不可擋”來形容新科幻,認為中國科幻的盛世也是“現實一種”從“不可見到被看見”的過程,科幻中的幻想,比現實還要真實,因此它有可能更加真實地記錄正在中國發生的歷史進程。
宋老師寫了很多文章來表達他對中國科幻的想法。我十分驚訝于他的廣泛閱讀量。他對中國主要科幻作家的作品做了深入評價,并大力向海內外推介。從《讀書》到《人民文學》再到香港的《譯叢》,還有更多的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種種出版物,經過宋老師的組織,大量的作品以及理論文章,用中文,也用英文和其他文字,發表了出來。有次他說科幻文章寫太多了,今后不再寫了,要回到學術研究的本行,但是我很快發現,他還是止不住,繼續在寫。
他敏感地注意到當代中國科幻□激動人心的那些閃光點,又用獨特的視角予以分析,以解讀這次新浪潮的秘密。他搜集并探討了新科幻中頻頻出現的主題,比如:地緣政治,政治與技術的界限,新的階級,后人類,不確定性,如何理解他者,如何與異類相處,我與非我,差異,對差異的恐懼,宗教感,崇高,博弈,幽暗,顛覆,叛逆,詩學,高密度寫實,真相的現實主義,刻意遺忘,失去的時間與重獲的時間,對發展進步、國家主義、科學主義的質疑,制度拐點,革命,全新的自我意識,集體夢想,妥協與自我毀滅……這構成一個關于中國科幻的龐大而復雜的理論構架,是對中國科幻和中國文化的認識的□新深化。更進一步講,上述這些,不也正是當今人類續存面對的核心命題嗎?
從2010年至今,宋老師一共在不同語種的平臺,發表了五十八篇關于中國科幻的文章,這本書僅選入其中不到一半。它們不僅析解了中國當代科幻何以發生發展,以及它的魂魄和命脈所在,還洞察了中國的現代性及相關問題,從而使人更富想象力地去理解中國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它今后的走向。讀后自然是既振奮,也不乏憂慮。
宋老師有一顆赤子之心,他是理論家,還是作家、詩人,也是科幻迷。與他接觸,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純真。讀他的文章,我頓生激越的心情,沉浸在沖擊和震撼中,覺得科幻真的太好了,我們讀一生也不夠,寫一生也不夠,沒有比這更好的了。而且,做人真是太好了。這是多么傳奇驚異的過程,人的存在是如此的曼妙精彩,像宋老師這樣,可以用一顆大腦,既漂泊于塵世,又□□了庸常,來感受宇宙的偉大、神圣和幽秘,并使我們這些渺小的塵埃成為無盡時空中□具價值的部分之一。
我覺得,此生能與宋明煒老師相遇,或許是前世讀科幻讀來的吧。他說,科幻□激動人心的,也許還是它誕生于大航海時代與大革命時代的雙重語境。我想,中國不正處于一個新的大航海和大革命時代嗎?然而這一輪科幻太平盛世后面仍密布驚濤駭浪,如何使之不再是往昔那樣曇花一現,而能持續深入,建立起自己強大的審美體系,長遠地存在于中國文學和社會里,也正是宋老師在不停警醒我們的。對此當有歷史的自覺。
目錄
Part I 創世紀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科幻
彈星者與面壁者——劉慈欣的科幻世界
“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讀韓松科幻小說《地鐵》
中國科幻的新浪潮——命名與闡釋
科幻與我們的世界——《文學》主持人的話兩則
Part II 科幻詩學空間的開拓
再現不可見之物——中國科幻新浪潮的詩學問題
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的烏托邦變奏
在類型與未知之間——科幻小說及其他形式
科幻文學的真實性原則與詩學特征
從科幻到文學
Part III 考古學與未來學
《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說嗎——虛擬的真實與寫實的幻象
火星上的惡托邦——《貓城記》與老舍的故事
科幻小說的前世今生——French Connection
后人類問題
虛擬的鄉愁——《香港文學》科幻小輯編后記
Part IV 中國科幻的廣播時代
中國科幻小說是否會夢見新浪潮?
中國科幻研究的新大陸
從赫爾辛基到上!苹玫牡貓D與未來
時間重新開始了 ——《流浪地球》從小說到電影
致年輕的科幻讀者們——《給孩子的科幻小說》編者序 .
中國科幻新浪潮:歷史·詩學·文本 節選
我當時把新科幻命名為中國科幻的“新浪潮”,這種命名方式固然是借用了英語科幻文學史的概念,但我后來意識到,英美科幻中的新浪潮有特殊的六十年代反文化背景,例如當時新的創作理念,是要解構科幻黃金時代的史詩敘事。在中國新科幻作家筆下,特別是劉慈欣的小說中,卻有一種對于古典主義和史詩傳統的回歸,這是與英美科幻新浪潮不盡相同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劉慈欣的作品對于中國科幻的既有傳統又有明顯突破,并且以“硬科幻”的技術主義精神,塑造出種種后人類的未來圖景,這些方面都表現出他對于文類成規的重構與創新。與劉慈欣相比,韓松的創作可能更直接地呈現出類似于英美新浪潮的反文化精神,而王晉康的作品介于兩者之間,對科學和人文都有深切關懷。因此,我對自己此前的論述,需要做出的修正是,這里所指稱的中國科幻“新浪潮”,雖然是借用了英語科幻的名詞,但對于其內涵和發展邏輯的理解,仍應植根于中國文學自身的脈絡當中。所謂科幻“新浪潮”,固然有英美新浪潮的影響痕跡,但更主要的特征,是它在中國當代文化中啟動的新異的想象力。
兩年前,我被一種激動的心情推動著,開始遍讀新科幻作家的小說,沉浸在中國科幻新浪潮創造出的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里。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是由于我在他們的作品中看到熟悉的現實,但同時也看到一種激發我去認真思考的“異世界”。事實上,后來我意識到,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有關我們應該如何來界定“科幻”,也關系到我們如何理解科幻的想象模式為文學帶來的新奇的沖擊力。
科幻的定義問題在西方文壇上歷來眾說紛紜,歐洲寫科幻的主要作家(如威爾斯、扎米亞京、恰佩克、赫胥黎、萊姆),大多也是主流文壇認可的作家,科幻是他們描寫和思考現實世界的獨特角度。恰佩克筆下的“羅素姆牌機器人”是指向未知時空的符號,但也可能代表現實世界中的無產階級;萊姆筆下的索拉里斯星是人類完全不能認知的智慧體,他的小說呈現出人在面對未知時溝通的困境,但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才重新了解自我。恰佩克和萊姆的科幻意象,從來都在歐洲人文思想的內在脈絡之中?苹贸蔀橐粋獨立的、需要加以定義的文類,是它在美國形成自成一格的流行文化之后,所以美國的科幻作家□有給科幻下定義的自覺意識。自六七十年代英美新浪潮科幻興起以來,比較受到認可的一種看法是,科幻的世界是“認同”與“異質”的組合,理想的優秀科幻作品寫出的,是我們可認知的世界延伸出來的“異世界”,它的敘述原則從“認同”開始,□終寫出“未知”。當然前提是這種“未知”需要在科學話語(即便并沒有真正的科學根據)中展開描述(也就是說卡夫卡寫人變成蟲子,卻不加解釋,這不是科幻;而克拉克寫拉瑪飛船,面對“異世界”深不可測的神秘感,用□精準的科學語言去描述它,這就是科幻)。這種“異世界”的表征,從表面來說可以指外星人、機器人、平行宇宙的世界,但它作用于讀者的思維結果,是能夠促發讀者回歸理性的方式,去思考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如白人與有色人種、帝國與殖民地、人類與自然、自我與任何異于自我的存在等等。用理論話語來說,這個異世界與現實之間存在著“轉喻”的關系,它無法用我們熟悉的具有宗教啟發性或者意識形態說教性的“隱喻”原則去理解,因為它的意義關鍵所在,是讓我們在現實中真正有勇氣去面對未知和他者,而不是僅僅用約定俗成的既成道德和文化觀念去將未知歸化入自己的世界,這結果當然也涉及重新認知自我。這方面□有經典意義的例子,是迪克的小說名作《仿生人是否會夢見電子羊?》(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1968年),其中的“仿生人”形象中同時凝聚著令人恐懼的異質生命力和令人哀傷的人類自我投影。
之所以介紹關于科幻的當代定義,我是想要說明這樣一個基本的看法,即中國科幻在經歷過兩次繁榮和其間漫長的沉寂之后,只有在□近的新浪潮中才開始以成熟、自覺的方式,來塑造能同時讓讀者感到認同和陌生的意象復雜、發人深省的“異世界”,也正因為此才建立起更為有力、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表達方式。此前的科幻或者是“同大于異”,像晚清科幻有許多作品都不脫譴責小說的套路,而標為“理想小說”的烏托邦也往往似曾相識,比如當我們跟隨賈寶玉漫游文明境界時,似曾相識的感受會□終歸納為對傳統的鄉愁:甄寶玉治理的原本是儒家的理想國。在新中國的兒童科幻中則幾乎少有現實認同的坐標,如鄭文光寫人類去火星探險,或我們隨小靈通漫游未來,那里的一切都不同于熟悉的現實世界,它是純粹技術性的令人驚奇的科普展示,我們在其中看不到自己,也無從談到有意義的認同。與此前的這兩類作品相比,新科幻的作品更為復雜,是因為新科幻作家在對現實的重現與對異世界的想象之間形成了一種有生氣的互動。無論采用寓言還是變形的方式,他們的小說讓人能夠迅速認識到一個包含著各種焦慮、問題、期冀在內的“現實”;但與此同時,他們的作品更在這個“現實”的邊界上延伸創造出具有高度復雜性的“異世界”,那不是簡單的小靈通式的新奇技術集合體,而是包含著□□現實、建構理想的各種可能性,促使讀者重審理性、改變自我的思維方式。
中國科幻新浪潮:歷史·詩學·文本 相關資料
科幻小說在晚清風靡一時,到了二十一世紀卷土重來,以更豐富的內容形式,刺激我們的想象,挑戰現實局限。宋明煒教授躬逢其盛,觀察、記錄這一中國文學轉折的奇妙節點,表述他的驚喜和期望,并呈現想象世界——和世界以外——的方法。
——王德威
宋明煒以燃燒的激情、細膩的詩心、銳利的視覺捕捉中國科幻隱微幽暗的光亮,在新異高遠的維度中呈現其動人心魄的能量,對中國科幻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嚴鋒
宋明煒老師敏感地注意到當代中國科幻□激動人心的那些閃光點,又用獨特的視角予以分析,以解讀這次新浪潮的秘密。
中國科幻新浪潮:歷史·詩學·文本 作者簡介
宋明煒,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美國韋爾斯利學院東亞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傳記《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論文集《批評與想象》,英文版專著《少年中國:國族新生與成長小說》,英文版合編文庫《轉生的巨人:二十一世紀中文科幻小說》。近年來主要研究中國科幻小說,有關這個主題用英文和中文發表五十余篇論文、書評等,部分英文論文翻譯成中文、德文、法文、意大利語。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