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技術人文視野下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11336
- 條形碼:9787010211336 ; 978-7-01-02113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技術人文視野下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研究 本書特色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包括高等職業教育在內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社會吸引力不斷增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更是經過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高等職業教育的迅速壯大和蓬勃發展,滿足了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順應了廣大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但是,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高等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同時,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經濟發展轉型化、高等教育普及化等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面臨諸多挑戰。國家在提出并持續推動建設高水平大學、推動部分普通高等學校向職業院校轉型等重大教育政策的同時,進一步就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部署。近兩年來,先后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等一系列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文件,高等職業院校改革與發展的路徑逐漸清晰。比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目標是:“經過5-10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持續推動地方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不斷優化職業教育結構與布局。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有機銜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
技術人文視野下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研究 內容簡介
《技術人文視野下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研究》從技術人文的視角,沿著科技進步與人文發展兩條線,從歷史發展的宏觀高度系統梳理和考察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理念的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提出技術人文是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的歸宿與方向,系統論述了“技術人文”“職業人文”“實踐人文”、服務區域、開放共享等新的辦學理念。這些理念既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適時轉向,也是不忘初心遵循教育本源的歸向。研究對于高等職業院校改革發展、部分普通高校向職業院校轉型等都具有指導意義。
技術人文視野下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研究 目錄
**節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項朝陽事業
第二節 技術與人文是研究高等職業教育的新視角
第三節 核心概念詮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理念
**章 人文主義的濫觴
**節 西方人文主義溯源
第二節 東方人文源流
第二章 早期大學及其辦學理念
**節 中西方“*早的大學”之爭
第二節 中國早期大學及其主要特點
第三節 歐洲中世紀大學及其主要特征
第三章 人文教育的興衰與高等教育辦學理念的轉向
**節 早期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第二節 高等教育辦學理念的轉向
第三節 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的基源
第四章 技術對職業教育辦學理念的浸染
**節 生產技術發展與職業教育的萌芽
第二節 技術革命與現代職業教育的產生
第三節 第三次技術革命與高等職業教育的壯大
第五章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的技術主義偏向
**節 技術主義及其對高等教育的侵占
第二節 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技術主義的主要表象
第三節 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偏向原因分析
第六章 人文主義回歸對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的矯正
**節 素質教育的提出
第二節 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興起
第三節 高等職業院校人文教育的實施
第七章 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的歸向
**節 技術人文理念
第二節 職業人文理念
第三節 實踐人文理念
第四節 服務區域理念
第五節 開放共享理念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技術人文視野下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研究 節選
三、道家人文主義思想 在中國哲學或者傳統文化中,一向是儒道并舉,即便在宗教發展歷史上,也是儒釋道并舉,所以介紹東方人文源流,毫無疑問必須了解道家人文主義思想。 在哲學研究中,關于道家曾有過這樣一個問題的討論:“道家是自然主義的,還是人文主義的?或者說,道家哲學具不具備人文精神?①”我們無意沿著這樣的道路深入討論,但今天的學界大多已經認為道家具有人文精神或者人文關懷,“實際上包括老莊在內的整個道家學派是頗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②。甚至有人提出“對于中國古代道家哲學中自然人文主義思想的研究探討是構建生態人文主義價值觀的必要前提”③。我們認為認識道家人文主義思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精神就是“天人合一”,我們的先人一向認為人的存在與社會的發展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系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天人合一’的文化體系,中華學術可綜括為天人之學。……‘天人合一’的文化體系有兩大支柱,即儒和道。理論地說,儒道兩家各能自成一套‘天人合一’的文化體系。”④所以“天人合一”既是儒學人文主義思想的內容,也是道家人文主義思想的內容。道家尤為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與社會、自然視為一個整體,這是先秦時期的思想家的共同認識,其中尤以道家*具代表性”①。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人與地、天、道、自然是相互依賴的,絕不是孤立存在的,盡管說人、地、天、道、自然各有特性與規律,但*終是一個整體。“道家發天道,明自然,發展文化的思路是由天之人,即以自然之理作為文化體系的基礎,使社會機制等人文建設不違背天道自然。”③道家另一個代表人物莊子也認為圣人必須法天地,只有效仿天地才能統治天下:“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④圣人也必須遵循天地規律,與天地相統一。 第二,關注生命。道家從哲學的高度對生命給予了特別的關注。《道德經》開篇就關注和揭示生命的本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⑤“道”是生命之本、生命之源,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根本和存在的根據所在。進一步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⑥。深刻地說明了“道”化生萬物的思想。又言“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⑦。進一步論述了“道”是生命的本質,是一切生命的存在根據。“道”創生了包括人在內的萬物,“德”哺育了萬物,使萬物成長培育,使萬物成熟結果,使萬物養息延續。因為對現實生存的憂患和困惑,道家特別重視守護人的生存價值,并給予了合乎于“道”的價值判斷和人格的自我完善。 ……
技術人文視野下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理念研究 作者簡介
劉剛,1969年生,河南信陽人。河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河南科技學院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人文社科),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理論、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著作4部,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河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河南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重大項目等6項。 邵帥,女,河南駐馬店人。河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后發表論文10余篇,副主編、參編著作4部,主持河南省軟科學計劃等廳級以上項目5項。參加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等6項,獲河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等2項。曾被評為河南省高校優秀黨務工作者、河南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新鄉市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 劉志堅,1983年生。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國資處科長,碩士,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研究工作。2006年畢業于淮北師范大學法學專業,獲法學學士,2019年畢業于河南科技學院教育學院,獲教育碩士學位。發表論文3篇,參編著作1部,參加省級、廳級項目4項。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