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轉型時期的媒介文化議題:現代性視角的反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68967
- 條形碼:9787542668967 ; 978-7-5426-689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轉型時期的媒介文化議題:現代性視角的反思 本書特色
本書為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網絡亞文化傳播機制與引導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轉型時期的媒介文化議題:現代性視角的反思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 新媒介與媒介文化發展新趨勢 ; 媒介真實建構與再現危機 ; 現代性進程中的媒介文化 ; 社交媒體時代媒介文化生產的新模式 ; 網絡亞文化的“趣味”及其癥候等。
轉型時期的媒介文化議題:現代性視角的反思 目錄
一 媒介文化的本土現象與本土研究
二 媒介文化研究至今未討論完的幾個議題
三 媒介文化研究的多維視野與多維闡釋
四 媒介文化研究的新領域——新媒介文化
**章 新媒介與媒介文化發展新趨勢
一 新媒介與新型文化工業
二 新媒介生態與新媒介文化
三 媒介文化的新媒介化與質性變化
第二章 媒介真實建構與再現危機
一 媒介文化與現實關系的復雜性
二 媒介再現與“真實建構
三 “后真相時代”媒介再現的危機
四 修辭術博弈:“后真相時代”的傳播癥候
第三章 現代性進程中的媒介文化
一 媒介文化與現代性
二 舊形態的遺存:現代性與媒介生產秩序
三 文化危機與審美現代性批判
四 現代性視域的媒介文化快感模式及其批判
五 媒介文化的后現代性趨勢
第四章 社交媒體時代媒介文化生產的新模式
一 冪律分布的節點傳播與去中心化傳播生態的形成
二 社交網絡時代的媒介內容生產模式
三 社交網絡時代媒介內容生產機制與策略
四 直播、網紅作為新型媒介文化產品
五 社交網絡空間的輿論生成模式
第五章 網絡亞文化的“趣味”及其癥候
一 網絡亞文化的“趣味”及其文化資本價值
二 作為流動現代性表征的網絡亞文化趣味認同
三 共同體幻象:網絡空間的書寫互動與趣味建構
四 “佛系”文化:一種現代性癥候的網絡文化現象
第六章 作為媒介文化新形態的網絡亞文化本體闡釋
一 網絡亞文化的仿像意義
二 二次元與網絡亞文化形式
三 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的網絡亞文化
四 網絡亞文化中的圈層文化
第七章 網絡亞文化社群的特質
一 網絡社群的再發現
二 超越社群主義:社群的后現代化
三 網絡社群作為“想象的共同體
第八章 社交媒體時代文化奇觀
一 從“景觀”到“無媒介不奇觀”
二 媒體的視覺化文化奇觀
三 后現代主義與數字化文化奇觀
四 情欲的奇觀——身體敘事
五 媒體政治奇觀與奇觀化的政治
六 個案研究:作為文化奇觀的知識付費
第九章 數字技術與人類新型文明
一 數字技術時代的文化研究
二 人工智能:自動化新聞的新形式
三 數字化與政治傳播
四 數字文化及其未來走向
第十章 數字傳播與媒介文化新形態
一 能指世界的數字圖像與視覺傳播
二 VR作為全息文化的新形式
三 沉浸體驗與視覺文化的異化
四 網絡游戲:“祛魅”與“沉迷”
第十一章 媒介文化體系建設的困境與路徑
一 媒介文化體系建設的困境
二 融媒體時代的媒介文化轉型機遇
三 媒介文化轉型的多維審視與國冢治理的路徑選擇
四 融媒體時代文化生產的國家意志和邏輯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轉型時期的媒介文化議題:現代性視角的反思 節選
《轉型時期的媒介文化議題:現代性視角的反思》: 可以看出,規訓身體的策略,使得生物意義上的人(高級動物)被有效管理起來了,身體進入了秩序化的環境中。 許多時候,人們無法發現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如果沒有一些陳陳相因的復雜推理,如同不少人察覺到的那樣,現代社會是“非身體”的。卡夫卡小說之中冷漠的城堡意象可以視為這種社會的象征。這個意義上,重提身體是對于異化的理論抵抗。當然,一些左翼理論家還進一步將身體想象為一座小型的活火山。在他們眼里,現代社會的專制體系——不論是源于極權政治還是源于資本和消費主義的強大控制——日益完善,大規模的革命并沒有如期而至。經濟領域的不平等似乎無法掀起撼動這個體制的風暴。這時,理論家的目光收縮到身體內部——他們發現,無意識領域沸騰不已的力比多似乎積聚了無盡的能量。對于發達工業社會的意識形態,只有身體內部不馴的欲望才是一個致命的威脅。身體不僅是一個由骨骼、肌肉、內臟和五官組成的實體——身體不僅是醫學或者生物學的對象;無意識領域發現之后,身體再度被賦予特殊的理論分量。 巴赫金在研究拉伯雷的作品時,提出了自己的狂歡理論,用以解釋規訓式的社會秩序所倡導的生活與下層社會被壓抑的快感這二者之間的差異。拉伯雷筆下世界肉體的放縱,以及這種放縱對既定秩序的冒犯,都關注身體的快感,以對抗道德、規訓和社會控制。“按照巴赫金的說法,狂歡節的特征是笑聲,是過度(特別是身體與身體機能的過度),是低級趣味與冒犯,也是墮落。”費斯克引用巴赫金的話說,“狂歡節彈冠相慶是暫時的解放,即從占統治地位的真理與既定的秩序脫身的解放,它標志著對所有的等級地位、一切特權、規范以及禁律的懸置。”①例如,電視節目中的摔跤比賽是一種典型性的冒犯式文本,在這個節目中,代表制度、道德規訓與控制的力量,與代表無秩序的大眾的快感所產生的力量之間發生沖突,冒犯式的力量給受眾提供了一種長期壓抑后釋放的快感。一些障礙賽游戲節目中絕大多數參賽者都很難完成任務,通常在途中落水,這些落入水中處境尷尬的參賽者就成了被看的對象,在這種刺激的比賽中,觀眾與參賽者體驗到了那種與腎上腺素有關的狂熱和激動。近些年來,這類節目日益增多,那些教化類的節目越來越少,而娛樂類的節目越來越多,受眾的休閑時間漸漸被這些節目填滿,并真正從中獲得快感。 費斯克指出,狂歡關注的是身體,但不是個人的身體,而是“身體原則”,即把一切個性的、等級的、精神性的以及抽象的東西轉移到社會的基礎和前提下——強調生活的物質性。①我們經常可以從電視中看到種種調侃明星的節目內容,這體現了在物質性天平上一切平等的原則,明星不再是高高在上神話般的人物,而是和廣大觀眾一樣的普通人。面對種種窘境,明星也只能一笑了之,觀眾因此被逗樂,他們成了平等的發出笑聲的人。還有一些身體懲罰、惡搞、整蠱的內容,比如讓嘉賓參與游戲、競技或是回答問題,如果失敗了就要受到懲罰,會有一袋面粉或者一桶水從天而降,砸中嘉賓,弄得嘉賓面目全非,狼狽不堪;類似過河落水、攀爬摔倒等讓參與者出盡洋相的內容在《智勇大沖關》《勇往直前》等戶外游戲娛樂節目中更是屢見不鮮。狂歡的不登大雅之堂實際上是把所有人都“降格”到平等的身體原則上來,產生一種身體層面的冒犯式的快感。 窺視是一種*常見的冒犯形式,它使用的是一種隱藏/揭秘的二元對立,即引起人們快感的東西往往是被隱藏的,是具有排他性的秘密。一方面,人們有解開秘密的好奇心,因而揭秘必會帶來滿足好奇心的快感;另一方面,這種揭秘行為往往是以偷偷摸摸的方式進行的,要避開超我,甚至自我的監視。只有采取窺視而不是公然挑戰的方式,隱藏秘密和揭露秘密之間的對立所形成的張力才不會被打破,揭秘以后的快感也就由此而生。越是不允許看的,越是被隱藏而難以看到的,人們越是要去看它,而在這個看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巨大的快感。這就是人們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某釉窺視癖的原因。電視滿足人們的窺視快感,是通過揭示日常生活中被隱藏、被遮蔽的隱私,暴露個人生活、心理、行為乃至身體來實現的。 首先是對日常生活隱私的窺視。電視訪談節目中涉及隱私的敏感話題是*能引起觀眾興趣的,這方面的代表節目是臺灣的《康熙來了》。主持人小S經常會大膽辛辣地追問嘉賓的私生活,甚至會為挖掘嘉賓隱私而不顧自身形象。雖然嘉賓多數時候會選擇回避,拒絕回答窺探隱私的問題,但是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有刺激性,嘉賓尷尬應對的表情或舉動也會給觀眾帶來快感。普通人的情感傾訴類節目如《人間》《心靈花園》等,則通過主持人的誘導,直接向觀眾講述或販賣自身的隱私。 ……
轉型時期的媒介文化議題:現代性視角的反思 作者簡介
陳龍,1995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后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現為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執行院長、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文化、新媒體輿論。著有《在媒介與大眾之間:電視文化論》《當代傳媒中的民粹主義問題研究》《傳媒低俗化對策研究》《媒介批評論》《傳媒文化研究》《視覺文化傳播導論》等專著十六種,在《新聞與傳播研究》《文學評論》等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項目5項(其中重大、重點項目各1項)。獲江蘇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其他成果獎多項。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