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訊問機理、對策與過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325278
- 條形碼:9787509325278 ; 978-7-5093-252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訊問機理、對策與過程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被中央紀委譽為 “對‘4??20’專案(遠華特大走私案)做出突出貢獻的預審專家” 融匯三十余年的工作經驗,機理分析與實務指導并重 既具備理論深度,又指導當前訊問實務操作。 既從機理層面闡釋訊問基本規律,又從操作層面提煉訊問實際做法。 既有傳統經典經驗做法總結,又有前沿科技含量和發展趨勢展望。
訊問機理、對策與過程 內容簡介
本書在對訊問工作基礎理論進行闡釋的基礎上, 一方面深入分析了訊問原理、訊問原則與規則、被訊問人員的訴訟權利和義務等理論問題 ; 另一方面對于訊問謀略、訊問路徑、訊問語言等實務要點和訊問工作各個階段的核心問題進行了詳盡闡釋。
訊問機理、對策與過程 目錄
上篇:訊問機理
**章 訊問概述
**節 訊問的內涵
一、訊問的內涵
二、訊問與相近概念的區別
第二節 訊問的特征
一、訊問的性質
二、訊問的特征
第三節 訊問的類型
一、偵查訊問
二、檢察訊問
三、法庭訊問
四、監察訊問
第四節 訊問的作用
一、獲取供述,查清全案
二、甄別嫌疑,保護無辜
三、發現線索,擴大戰果
四、獲取情報,研究犯罪
五、教育感化,轉變認知
第五節 訊問學與訊問工作
一、訊問學的內涵
二、訊問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三、訊問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訊問學與訊問工作
第二章 訊問制度歷史沿革與發展變化
**節 我國古代訊問制度的發展與演變
一、奴隸制社會制度下的訊問——從天到人
二、封建社會制度下的訊問——問事
第二節 國民政府現代訊問制度的發展與演變
一、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分離與獨立
二、民國預審制度的廢止與訊問制度確認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訊問制度
一、革命訊問制度的萌芽階段
二、革命訊問制度的確立階段
三、革命訊問制度的完善階段
四、革命訊問制度的統一階段
第四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訊問制度發展與演變
一、我國預審制度的發展與變革
二、我國訊問制度的主要原則
第五節 國外訊問制度的發展與特征
一、預審與警察訊問概述
二、英美法系國家的訊問制度
三、大陸法系國家的訊問制度
四、西方訊問制度與我國訊問制度比較
第六節 我國港澳臺地區訊問制度
一、我國臺灣地區訊問制度
二、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訊問制度
三、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訊問制度
第三章 訊問原理
**節 博弈理論與訊問
一、博弈理論解讀
二、訊問中的經典博弈理論
三、博弈理論對訊問工作的啟示
第二節 信息交換理論與訊問
一、**信號系統與第二信號系統之間的轉換
二、第三信號系統的產生
三、大數據與訊問過程的信息
四、有限理性與訊問過程的個體決策
第三節 交往(溝通)行為理論與訊問
一、交往(溝通)行為理論源起簡述
二、交往(溝通)行為理論要旨
三、訊問與供述行為的交往(溝通)性質評價
四、交往(溝通)行為理論對訊問行為的理論指導意義和要求
第四章 訊問原則與規則
**節 訊問原則
一、保障被訊問人訴訟權利原則
二、禁止強迫自證其罪原則
三、禁止使用非法方法訊問原則
四、口供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原則
第二節 訊問規則
一、訊問主體規則
二、訊問場所規則
三、訊問時限規則
四、**次訊問程序規則
第五章 被訊問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節 被訊問人的訴訟權利
一、辯護的權利
二、要求偵查人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員回避的權利
三、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拒絕回答的權利
四、核對訊問筆錄的權利
五、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六、不受變相羈押和要求飲食及必要休息時間的權利
七、幾類特殊被訊問人的權利
第二節 被訊問人及辯護人、近親屬的訴訟義務
一、如實回答訊問人員提問的義務
二、不得串供、翻供和毀滅、隱匿和轉移證據的義務
三、被訊問人的辯護人、近親屬的義務
第六章 訊問人員與被訊問人
**節 訊問人員
一、訊問人員的基本素質
二、訊問人員的消極心理與調適
三、訊問人員的選拔與培養
第二節 被訊問人
一、被訊問人的一般特點
二、影響被訊問人的因素
三、無罪被訊問人的心理行為特征
第三節 訊問人員與被訊問人的關系
一、對立對抗
二、互為了解
三、相互影響
四、競爭博弈
中篇:訊問對策
第七章 訊問對策概述
**節 訊問對策的內涵和特征
一、訊問對策的內涵
二、訊問對策的特征
三、訊問對策的結構體系
第二節 訊問對策想定
一、訊問對策想定的思維路徑
二、訊問對策想定的考量要素
三、訊問對策想定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訊問對策實施
一、訊問對策實施的主要環節
二、訊問對策實施的基本原則
第八章 訊問謀略
**節 訊問謀略的內涵和特征
一、訊問謀略的內涵
二、訊問謀略的特征
三、訊問謀略的層次
四、訊問謀略的類型
第二節 威懾型謀略
一、敲山震虎
二、先聲奪人
三、攻其不備
四、造勢用勢
第三節 迷惑型謀略
一、避實擊虛
二、聲東擊西
三、造成錯覺
第四節 利用型謀略
一、利用弱點
二、將計就計
三、分化瓦解
第九章 訊問路徑
**節 訊問路徑的內涵和特征
一、訊問路徑的內涵
二、訊問路徑的特征
三、訊問路徑的內容
四、訊問路徑的模式
第二節 重點突破
一、重點突破的條件
二、重點突破的做法
第三節 迂回包抄
一、迂回包抄的條件
二、迂回包抄的做法
第四節 循序漸進
一、循序漸進的條件
二、循序漸進的做法
第五節 循蹤覓跡
一、循蹤覓跡的條件
二、循蹤覓跡的做法
第十章 訊問方法
**節 訊問方法的內涵和特征
一、訊問方法的內涵
二、訊問方法的特征
第二節 說服教育
一、說服教育的內涵
二、說服教育的原則
三、說服教育的做法
四、影響說服教育效果因素分析
第三節 使用證據
一、使用證據的內涵
二、使用證據的原則
三、使用證據的做法
四、使用證據的注意事項
第四節 利用矛盾
一、利用矛盾的內涵
二、利用口供矛盾
三、利用共同犯罪中被訊問人之間的矛盾
第五節 情感感化
一、情感感化的內涵
二、情感感化的原則
三、情感感化的做法
四、情感感化的注意事項
第十一章 訊問語言
**節 訊問語言的內涵和特征
一、訊問語言的內涵
二、訊問語言的特征
第二節 提問應答
一、提問
二、應答
第三節 語義表達
一、明確語言與模糊語言
二、坦率語言與含蓄語言
三、強硬語言與委婉語言
第四節 非言語行為
一、身體姿勢
二、面部表情
三、訊問環境
下篇:訊問過程
第十二章 訊問組織指揮
**節 訊問組織指揮的內涵和意義
一、訊問組織指揮的內涵
二、訊問組織指揮的特征
第二節 訊問組織
一、力量落實
二、人員配合
三、措施互補
四、保障有力
第三節 訊問指揮
一、掌控訊問全局
二、明確總體思路
三、鼓舞人員士氣
四、打破訊問僵局
五、常用指揮方式
六、領導親自訊問
第十三章 訊問準備預案
**節 訊問準備預案的內涵和意義
一、訊問準備預案的內涵
二、訊問準備預案的意義
第二節 熟悉研究案情
一、熟悉研究的內容
二、熟悉研究的方法
第三節 掌握分析心理
一、影響被訊問人心理的主要因素
二、分析被訊問人心理的常用方法
第四節 設計制定方案
一、明確目標任務
二、研究已有證據
三、確定訊問對策
四、研究訊問細節
五、特殊情況預案
第十四章 訊問切入展開
**節 訊問切入展開的內涵和意義
一、訊問切入展開的內涵
二、訊問切入展開的意義
第二節 訊問切入展開的方式和內容
一、訊問切入展開的程序
二、選擇訊問切入口
三、訊問切入的常用方式
四、訊問展開的主要方式
五、常見反訊問伎倆應對
第三節 定位角色樹立權威
一、正確定位角色
二、動搖抗拒信心
三、樹立自身權威
四、注意保護無辜
第十五章 訊問推進突破
**節 訊問推進突破的內涵和意義
一、訊問推進突破的內涵
二、訊問推進突破的意義
第二節 被訊問人心理轉化一般規律
一、被訊問人的靜態心理特征
二、被訊問人的動態心理過程
第三節 訊問突破口選擇
一、訊問突破口的內涵
二、訊問突破口選擇的原則
三、訊問突破口選擇的模式
第四節 訊問推進突破的方式和內容
一、訊問推進的常用方式
二、訊問突破的常用方式
第五節 小心經營處置妥當
一、切忌表現簡單粗暴
二、防止形成對峙僵局
三、杜絕出現隨意行為
四、妥善應對“討價還價”
五、注意訊問查證結合
第十六章 訊問成果鞏固
**節 訊問成果鞏固的內涵和意義
一、訊問成果鞏固的內涵
二、訊問成果鞏固的意義
三、訊問成果鞏固的任務
第二節 口供甄別
一、口供甄別的內容
二、口供甄別的方法
第三節 訊問筆錄
一、訊問筆錄的作用
二、訊問筆錄的結構內容
三、訊問筆錄的制作要求
第四節 被訊問人親筆供詞
一、親筆供詞的內涵
二、親筆供詞的制作要求
第五節 訊問錄音錄像
一、訊問錄音錄像的內涵
二、訊問錄音錄像的意義
三、應當進行錄音錄像的案件和情形
四、訊問錄音錄像的制作
五、訊問錄音錄像的保管、使用
六、訊問錄音錄像工作的監督與責任參考文獻
后記
訊問機理、對策與過程 節選
第二節 重點突破 重點突破也稱為直接突破,亦可稱為單刀直入、開門見山、突破中心等,是在訊問開始環節或被訊問人防御體系出現漏洞時常常運用的一項行之有效的訊問路徑。它是利用被訊問人的弱點,直接追訊案件的核心事件或核心情節。 一、重點突破的條件 重點突破訊問路徑的目的是掌握主動,置被訊問人于被動的地位,打消其僥幸心理,力爭在短時間內突破全案。它的特征是避開枝節次要問題,直接抓住全案的關鍵進行訊問,迫使被訊問人如實供述。它常常被用以體現先發制人,加大壓力和攻其不備的訊問謀略。需要指出的,實踐中很多訊問人員采用的“三斧頭式”訊問,某種意義上就是重點突破的訊問路徑。 訊問實踐中,有的案件采用重點突破的訊問路徑迅速取得成功,有的卻陷入僵局,這說明了重點突破的運用必須具備特定的條件。一般來說,在下列條件下運用這一路徑效果比較明顯: (一)案件事實清楚或掌握一定證據 有些案件中,訊問人員對案件事實了解掌握得比較清楚,已經獲得了比較確鑿的證據,可以先發制人,直接追問核心問題,一舉突破被訊問人的心理防線。因為這時的被訊問人對案件事實往往難以全面抵賴,即使抵賴,訊問人員也比較容易揭穿。盡快突破案件不但可以迅速查證,也可以防止延誤戰機使被訊問人有時間準備周密的反審伎倆。 (二)被訊問人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不強 有時,訊問人員雖然掌握的證據不多或證據的證明力不強,但被訊問人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較弱,或是個性比較軟弱,采用重點突破的方式往往也能夠奏效。例如,被訊問人初次受審,過去未與訊問人員進行過正面接觸或交鋒,在強大的心理壓力面前不敢抵賴;被訊問人文化水平、智力水平不高,應變能力不強;被訊問人性格軟弱,害怕訊問人員強有力的攻勢等。訊問人員應當抓住這些有利機會,直接追訊核心情節,有利于彌補證據不足,從被訊問人的交待供述中查清事實。 (三)被訊問人沒有防備的問題 對被訊問人認為不會暴露而沒有準備的問題,由于其沒有進行充分的準備,往往對如何抵賴考慮不周,訊問人員也可以選擇重點突破的路徑。這種情況下展開的訊問,要開門見山,突然進攻,以打其措手不及。 需要強調的是,在訊問實踐中,一些特定的案件,即使不具備重點突破的條件,但因緊急情形的需要應當首選重點突破的路徑。如暴恐犯罪、有組織犯罪、團伙犯罪中主要行為人在逃的等,如果訊問氣勢不強,攻擊力度不大,往往難以迅速突破案件。 二、重點突破的做法 訊問實踐中,雖然訊問人員具備了有利條件,但如果運用不當,重點突破訊問路徑仍然不能體現應有功能。從實際需要出發,重點突破在運用時應著重把握以下五個環節。 (一)營造氛圍,加大壓力 運用重點突破的訊問路徑,首先應該營造嚴肅莊重的訊問氣氛,充分考慮訊問室的裝飾、光線、物品及訊問人數對特定氣氛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一開始就在被訊問人的心理上施加壓力,動搖其意志。實踐中,訊問人員可以人數較多,訊問桌子上擺放一些材料,有時可以先對被訊問人進行身體檢查(如抽血)、拍照、戴上戒具,以營造強有力的訊問氣氛。 (二)提問明確,態度堅決 訊問中,訊問人員的發問不能含混不清,躲躲閃閃,而應該明確指出其無法回避的事實或情節,直指要害,干凈利落,不使其有回旋余地。在被訊問人狡辯抵賴時,立即予以批駁揭露,絲毫不給其喘息之機。同時,明確指出法律規定的底線,告知其不交待、不承認的嚴重后果,使其來不及進行周密的考慮。 實踐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訊問人員應將出其不意的謀略用到極致。一般追問案件事實,都是按照事件發生的經過從開始問起,但這種做法有時被訊問人能猜測到訊問人員的問話順序和內容,可以從容應對甚至編造謊言進行抵賴。訊問人員可以跳過過程直接發問結果,甚至可以跳過事實直接追問動機,由于被訊問人沒有防備或根本來不及進行思考,往往會被訊問人的直接發問打亂陣腳。如在一起殺人案件的訊問開始時,訊問人員在被訊問人到案后,在問完一些基本情況后,**句話問的是“你要死要活”,結果被訊問人在毫無防備的情景下脫口而出說了“要活”,全案一下子打開了缺口。 (三)注重突破,直指要害 運用重點突破的路徑,訊問人員要將情感突破和理智突破相結合。對有的被訊問人,雖然他們尚未真正認罪服法,但在情感上受到感動,如信服感激訊問人員,為了顧全家庭,往往能開口交待。而對大多數被訊問人,則需要從事實和證據出發,使其認識到抗拒于己不利,交待才有出路,真正轉變認識。同時,注重說理突破和證據突破。通過講解法律、指出前途、分析利弊、亮明態度等方法可以消除被訊問人的顧慮、改變其達到突破的效果。而通過揭露謊言和出示證據,讓客觀事實說話,也能徹底沖跨其精神防線,在其矛盾心理中添加促使交待的催化劑。 (四)鍥而不舍,一追到底 運用重點突破的訊問路徑,要抓住被訊問人抗拒意志動搖、精神防線崩潰之機,乘勝追擊,把主要情節一舉查清,以免被訊問人重整防線后繼續抵賴或翻供。在強大的訊問壓力面前,有些被訊問人會提出今天身體不適(如比較困了、累了、身體有病等),能不能容其休息一下,也有的要求給其一點時間考慮一下,對此,訊問人員都應態度堅決,明確指出徹底交待罪行才能真正放下包袱,才能安心休息或是治療,力爭一鼓作氣突破全案。特別是在被訊問人已經開始交待的情況下,不要滿足于被訊問人已經承認犯罪了,要抓住被訊問人抗拒心理開始崩潰的有利時機,把案件事實的所有情況問清問細,防止出現承認犯罪但細節不清的問題。 (五)留有余地,靈活應變 運用重點突破的訊問路徑能夠一舉突破當然*好,但是訊問人員如果不留有余地,對無把握的問題說了“滿話”“絕話”,在被訊問人堅決否認的情況下,往往容易使訊問造成僵局,使下面的訊問無法進行,而能留有余地、靈活應變,則可以使多種具體訊問對策有機構成*優整體,使訊問不斷深入。 ……
訊問機理、對策與過程 作者簡介
薛宏偉,男,江蘇南京人,1961年生,江蘇警官學院副院長,中央綜治辦、公安部視頻聯網專家組成員,公安部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公安科技管理、公安信息化、視頻監控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2000年,被中央紀委抽調至廈門,參加遠華特大走私案(“4·20”專案)的辦案工作,有幸被中央紀委譽為“對‘4·20’專案做出突出貢獻的預審專家”。2016年,又被中央紀委抽調到上海,參與上海社保案件的辦理。在實踐中,通過對工作經驗的總結與反思,陸續出版了《審訊對策學》《實用訊問語言》等專著,發表《審訊要素論》《審訊過程論》等十多篇訊問方面的論文。同時作為國內較早介入測謊技術的預審工作者之一,從事了一些案件的心理測試工作。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