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平裝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39761
- 條形碼:9787101139761 ; 978-7-101-13976-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平裝本) 本書特色
《南齊書》是記載南朝齊王朝二十四年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作者是入梁的南齊皇族蕭子顯。該書初名《齊書》,北宋曾鞏等校定諸史,為區別于李百藥所撰《北齊書》,始以《南齊書》之名通行后世。原書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是流傳至今的*一部南北朝時期所撰南齊史書。
蕭子顯《南齊書》主要依據齊史官所修國史,對前人相關史著也有吸收。據清代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和《廿二史札記》的說法,蕭子顯《南齊書》應是沿用了檀超、江淹等所定的國史條例,而對其所立諸志與類傳則有調整修改。全書含本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一般認為原有《序錄》一卷,現已失傳。
中華書局點校本《南齊書》,由王仲犖先生點校,宋云彬先生編輯整理,1966年前基本完成點校和編輯工作,1972年出版。點校本以商務印書館百衲本影印宋大字本為底本,參校了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和金陵書局本等版本,同時亦參校《宋書》各志、《南史》、《通典》、《冊府元龜》、《太平御覽》、《資治通鑒》和《通鑒考異》等典籍,對前人的校勘成果,則主要采用了周星詒、張元濟和張森楷的三種《南齊書校勘記》稿本,以及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書。點校本比較廣泛地參校了各種版本,綜合前人著述,對清代以來學者的校勘成果汲取尤多,在標點、分段、校勘訂誤等方面都有不少創見,出版后受到學術界的廣泛好評,為目前*為通行的整理本。《南齊書》是記載南朝齊王朝二十四年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作者是入梁的南齊皇族蕭子顯。該書初名《齊書》,北宋曾鞏等校定諸史,為區別于李百藥所撰《北齊書》,始以《南齊書》之名通行后世。原書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是流傳至今的*一部南北朝時期所撰南齊史書。
蕭子顯《南齊書》主要依據齊史官所修國史,對前人相關史著也有吸收。據清代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和《廿二史札記》的說法,蕭子顯《南齊書》應是沿用了檀超、江淹等所定的國史條例,而對其所立諸志與類傳則有調整修改。全書含本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一般認為原有《序錄》一卷,現已失傳。
中華書局點校本《南齊書》,由王仲犖先生點校,宋云彬先生編輯整理,1966年前基本完成點校和編輯工作,1972年出版。點校本以商務印書館百衲本影印宋大字本為底本,參校了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和金陵書局本等版本,同時亦參校《宋書》各志、《南史》、《通典》、《冊府元龜》、《太平御覽》、《資治通鑒》和《通鑒考異》等典籍,對前人的校勘成果,則主要采用了周星詒、張元濟和張森楷的三種《南齊書校勘記》稿本,以及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書。點校本比較廣泛地參校了各種版本,綜合前人著述,對清代以來學者的校勘成果汲取尤多,在標點、分段、校勘訂誤等方面都有不少創見,出版后受到學術界的廣泛好評,為目前*為通行的整理本。
此次修訂以原點校本為基礎,遵循《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作總則》和工作程序,糾正原點校本中的錯訛遺漏,統一體例,彌補不足,對原點校本作適當修訂和完善。在充分尊重原點校本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復核了原點校本的全部校勘記。原校勘記無誤者,保留沿用;可補充新的文獻證據者,適當補充改寫;有誤者加以訂正并另擬校勘記;確實無必要者則予以刪除。原點校本對底本有重要改動而未出校記以及少數失校之處,酌情補加校勘記。同時遵照《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標點分段辦法》,修改完善標點,對個別分段進行了適當調整。
此次修訂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初遞修本為底本,此本系百衲本《南齊書》的底本。選擇此本為底本,既彌補了百衲本因修潤描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又較好地保持了與點校本的一致性。通校本則另選與底本系統不同,且版本較早、卷目較完整的明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以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南宋初刊宋、元、明嘉靖遞修本(即“三朝本”)、百衲本為參校本。充分利用版本和相關文獻資源,以版本對校為基礎,充分運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理校。凡底本有誤者,據校本改正,并出校記說明;義可兩通者,保留底本文字,異文寫入校勘記;校本誤字,一般不予列出;底本及各通校本、參校本皆誤者,保留底本原貌,于校勘記中說明。
此次修訂高度重視古今學者的學術成果,對清代以降尤其是點校本南齊書出版以來學術界的校勘與研究成果,廣泛收集并充分參考和采納吸收。
平裝本相較精裝本而言,對校記標點有所調整,更趨精密。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平裝本) 內容簡介
本書是點校本《南齊書》修訂本的平裝本。《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初名《齊書》,北宋 曾鞏等校定諸史,為區別于唐 李百藥所撰《北齊書》,始以《南齊書》之名通行于世。原書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記載了南朝 齊王朝二十四年的歷史。中華書局點校本由王仲犖先生點校,宋云彬先生編輯整理,一九七二年出版。點校本比較廣泛地參校了各種版本,綜合前人著述,對清代以來學者的校勘成果汲取尤多,在標點、分段、校勘訂誤等方面都有不少創見,出版后受到學術界的廣泛好評。此次修訂以百衲本《南齊書》的底本《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初遞修本為底本,通校明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參校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南宋初刊宋、元、明嘉靖遞修本(即“三朝本”)、金陵書局本,全面搜集并深入利用相關文獻資料,以原點校本為基礎,遵循《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作總則》和工作程序,糾正原點校本中的錯訛遺漏,統一體例,彌補不足,對原點校本作適當修訂和完善。在充分尊重原點校本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復核了原點校本的全部校勘記。點校本原有校勘記1756條,修訂本增加到2400余條,其中刪去舊校340條,改寫舊校660余條,新增校記近1000條。修訂本還遵照《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標點分段辦法》,修改完善標點,對個別分段進行了調整。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平裝本) 目錄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南齊書(全3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平裝本) 作者簡介
原點校者:
王仲犖(1913-1986),浙江余姚人。曾任上海太炎文學院、中央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山東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史學會理事長。專于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持“南朝五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的點校整理工作。著有《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
《南齊書》修訂主持人:原點校者:
王仲犖(1913-1986),浙江余姚人。曾任上海太炎文學院、中央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山東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史學會理事長。專于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持“南朝五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的點校整理工作。著有《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
《南齊書》修訂主持人:
景蜀慧: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畢業于四川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先后任教于四川大學歷史系和中山大學歷史系,1999年晉升教授,2003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師從文史專家繆鉞先生研治魏晉南北朝歷史與文學,并得到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教授指導,繼承業師文史并重風格,力求通過潛心讀書,精核史實而深入探賾歷史的本質和文化的真義。近年來較多致力于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與思想學術、中古疾病醫藥史及南朝史籍文獻等方面的研究探討。主要代表著作有《魏晉詩人與政治》《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中國古代思想史•魏晉南北朝卷》(合撰,第一作者)《魏晉詩人與政治》(修訂本)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