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近代朝鮮與日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336819
- 條形碼:9787513336819 ; 978-7-5133-3681-9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代朝鮮與日本 本書特色
19世紀末,為打開“隱士之國”朝鮮的大門,歐美列強輪番侵擾,主政的大院君堅決攘夷,拒絕通商傳教,樹立斥和碑,告誡子民“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 然而1875年,日本制造江華島事件,率先與朝鮮締結不平等條約。此后,朝鮮陸續與歐美列強及清國簽訂條約,朝鮮半島淪為各國勢力的角逐場:日本計劃吞并朝鮮,以朝鮮為跳板侵略大陸;清國希望維持與朝鮮的宗藩關系,將朝鮮作為抵御侵略的防波堤;美國希望打開朝鮮國門,獲取貿易利益;俄國希望在朝鮮扶植勢力,牽制日、美、英三國…… 在各國勢力面前,小國朝鮮的命運如風前燈火。為了延續國祚,保全儒家文明,朝鮮只能在夾縫中求生。
近代朝鮮與日本 內容簡介
本書從朝鮮的視角出發 復盤19世紀錯綜復雜的東亞國際關系 一部填補空白的歷史佳作 ■這是一部關于小國朝鮮如何在大國博弈、派系斗爭中巧妙權衡、險中求生的歷史。 保衛儒家文明,還是實現近代化?繼續做清國的藩屬國,還是實現獨立?走日本路線,還是學習西方? 在矛盾和利益交織的過程中,“苦悶”“屈辱”“憤怒”“抗爭”共同組成了近代朝鮮的歷史主題。 ■在日韓國人 / 朝鮮近代史研究DIYI人 / 千葉大學教授 作者趙景達的多重身份為其研究朝鮮近代史、日朝關系史提供了更為深刻和理性的視角。 ■以往讀者接觸朝鮮歷史,大多以中國為中心視角,將朝鮮視為中日近代史的配角。 此次引進《近代朝鮮與日本》,可以厘清近代三國的復雜關系,糾正以往的錯誤認知,補足單一視角下的缺漏,以全新的視角重塑東亞三國近代史。 ■“巖波新書精選”系列之一,日本人看世界的代表之作,匯聚東西方視點,追蹤當代熱點問題。 新書”是誕生于日本的獨特出版物。它的特點是:輕盈——小而緊湊,大多為十萬字,通俗易懂,節奏輕快;優美——題材廣泛,可讀性強;深度——著者皆為名家,皆為一時之選。 “巖波新書”在日本被稱為“修養新書”,以培養現代人的現代性文化修養為己任,致力于知識的普及與更新。 “巖波新書精選”系列從巖波書店出版的3200種“新書”中嚴格挑選出十三部作品,選書、翻譯、做書,歷時五年,精心翻譯,精心編輯,并邀請了專家校譯。編者試圖從“巖波新書”的大花園里采擷幾朵,以饗讀者。
近代朝鮮與日本 目錄
近代朝鮮與日本 節選
■明治維新與朝鮮 向德川幕府具體提出“征韓”計劃的是對馬藩。已經陷入財政危機的對馬藩陳述,當列強具體實施侵略時,朝鮮將**個陷入危機,這時對馬也將被禍,因此必須得到幕府的援助。“征韓”的言論也正是出于這一邏輯。對馬藩表示,要想堅決攘夷,必須得到朝鮮的配合,不過即便施以“信義”,朝鮮也未必“服從”日本,這時就需要用“兵威”使朝鮮屈服。這一建議由對馬藩家老(藩政重臣)大島正朝提出,在其背后煽動的是吉田松陰的弟子木戶孝允。 幕府接受了大島的建議,一度同意援助對馬,但這并不意味著已經敲定“征韓”之策,而且大島也沒有逼迫幕府“征韓”。可是,“征韓”論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傳到了朝鮮。1866年12月,一個名叫八戶順叔(當時滯留在香港)的人將幕府欲舉兵“興師”逼迫朝鮮朝貢的風聞告訴給了中國的報社。待清國朝廷將這一消息傳達給朝鮮時,朝鮮立刻通過對馬詰問幕府。雖然幕府極力否認,稱這是無稽之談才平息了事態,但朝鮮對日本的不信任感進一步加深。 明治維新后,日本隨之斷絕了與朝鮮的外交關系。1869年1月31日(1868年陰歷十二月十九日),新政府通過對馬告知朝鮮,日本已實施王政復古,并在書契中單方面廢除舊例,開始使用“皇”“敕”之類的字眼。該文書等同于將朝鮮國王降格,將天皇置于上位,朝鮮當然拒絕接受這樣的書契。至此,兩國已在事實上斷絕外交關系,近世時期雖充滿坎坷、但一直努力構筑起來的睦鄰關系就此切斷。 問題不僅在于此。新政府確信朝鮮會拒絕接受書契,因此又派出了使節。在使節到達朝鮮之前,木戶孝允就已經開始責難朝鮮此前一直沒有向天皇朝貢實屬“無禮”。他向巖倉具視建議,若朝鮮不服,則“伸張神州之威”(《木戶日記》12月14日條)。可見,明治維新從一開始就蘊藏著侵略思想。 ■修信使訪日 1876年5月,修信使金綺秀被派往日本。修信使雖是受日本邀請赴日的,但他們同時又肩負著搜集新日本情報、了解軍事技術等重要任務。近世的通信使每逢將軍換代之際赴日,而此時的使節與以往性質不同,因此被稱為修信使。修信使一行人員不多,大約80人左右。但是在意識觀念方面,他們與通信使別無二致,令旗手、音樂隊等儀仗隨員就有30多人。修信使一行在5月23日至6月19日期間參觀訪問了日本。 朝鮮使節到達東京時距離第11次通信使已過百年。沿途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不過人們不是去歡迎朝鮮使節的,而是抱著侮蔑的好奇心來一睹朝鮮的新奇風俗。當修信使一行以過時的隊列緩慢行進時,人們指指點點,哄笑不止。雖然近世的日本民眾也有侮蔑朝鮮的意識存在,但更多的是一種足以引起朝鮮熱的類似于憧憬的情感。然而明治以后,侮蔑的觀念陡然上升。在文明開化的進程中,自詡近代文明人的優越感已經開始支配日本人,至少是“江戶爺們兒”的心性了。可見,傲慢的形象不僅表現在政府和那些知識分子的身上。 與民眾的反應形成對比的,是充分展現健全性的民權派。例如《大阪日報》對這些民眾表達了失望,“可嘆日本人民之野蠻,朝鮮猶不及也”;《近時評論》也不認同民眾的思想,“獨自仰天咽下浩嘆之聲而痛哭”。但是,日本對朝鮮的優越感依然根深蒂固。如非“征韓”派的《郵便報知新聞》毫不掩飾自己的優越感,稱“頗有愉悅心意者”,并將如今日本之于朝鮮的地位比作20年前美國之于日本的地位。其實,民眾當中也有許多單純樸素的人,即便提到朝鮮也不甚了了,只會聯想到那些賣糖果的人。不過,這些人也很快被“文明開化”的洪流蕩滌而去了。
近代朝鮮與日本 作者簡介
趙景達 在日韓國人,1954年生于東京都,1986年東京都立大學研究生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現為千葉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業是朝鮮近代史、近代日朝比較思想史,代表著作有《異端的民眾反叛》、《朝鮮民眾運動的展開》、《殖民地時期朝鮮的知識分子與民眾》,編著有《亞洲的國民國家構想》(共同編著)、《從比較史看近世日本》(共同編著)、《殖民地朝鮮》、《近代日朝關系史》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