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學相長(徐藍教育教學研究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260874
- 條形碼:9787501260874 ; 978-7-5012-608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學相長(徐藍教育教學研究論集) 內容簡介
本書為首都師范大學徐藍教授的教育思想文集。教和學兩者互相影響和促進, 知識和智慧本身又是通過教育來傳承與發展的。作者多年來參與中小學歷史學課改和教科書編寫, 并在大學的教學一線工作, 積累了寶貴的教書育人經驗。著作主題鮮明, 內容豐富, 讀后頗受教益, 特別是從事教育事業的工作者更是值得一讀,
教學相長(徐藍教育教學研究論集) 目錄
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能力培養
——世界現代史學科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關于世界現代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
樹立全方位的科學培養觀
談談面對多系學生選修課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
——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大課的教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為中心
課程建設的理念創新與團隊建設
——世界近現代史課程建設的一些體會
明確目標改革方法解決難題
——現代國際關系史課程建設的一個方面
世界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20世紀以來世界歷史觀念的發展與中國的世界史教學
吳于廑先生的世界歷史觀與我的世界歷史教學
關于編寫教材《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的一些體會
第二部分 基礎教育教學研究
堅持改革方向落實改革理念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修訂解讀
歷史:以時序性突出歷史發展的主線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熱點問題訪談
遵循歷史學科時序性,凸顯歷史發展主線
——歷史課程標準修訂解讀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新思路與新變化
談談義務教育部編歷史教材落實立德樹人的問題
談談研制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一些體會
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問題
凸顯時序意識強化歷史思維
——訪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修訂組負責人徐藍
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計
——2017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
普通高中歷史學業質量解析
教學相長(徐藍教育教學研究論集) 節選
《教學相長:徐藍教育論集》: 1.唯物史觀 概念界定: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 對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里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培養目標: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包括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能夠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能夠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從縱向看,人類歷史經歷了不同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態從低級社會到高級社會的更迭;從橫向看,人類歷史經歷了從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漸發展為全世界成為一個密切聯系、息息相關的整體的過程。人類歷史的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互為條件,相輔相成。 2.時空觀念 概念界定: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 對于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 培養目標: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能夠知道劃分歷史時間、空間的多種方式,并能夠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史事做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包括歷史時序觀念和歷史地理觀念。前者是要將歷史事物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進行考察、理解、認識歷史發展的全過程,辨明它在每個發展階段有什么新特點,尋找前一過程轉變為后一過程的原因;后者是要了解史事發生的地點、區域、范圍等。通過具體的空間定位,進而觀察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方方面面,理解、認識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和解釋歷史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等等。 3.史料實證 概念界定: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對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 培養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識,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并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意識;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對歷史的敘述與評判都要建立在史料證據的基礎上。具有實證意識并學會運用證據,是形成歷史思維的重要途徑。實證是史家研究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對史料的考訂工作是歷史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種專門技藝。 ……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