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46373
- 條形碼:9787303246373 ; 978-7-303-2463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本書特色
《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這本專著,是何克抗教授一項長期進行教改實踐,深刻思考,理論探索的成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是當今國際教育界,尤其是教育技術界共同關注的研究課題,我國許多學者也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實踐,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一批論文,逐漸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與方法。 作者認為,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方法應當采用“學教并重”教學設計。書中對這種教學設計的步驟、方法,以及通過這種教學設計所形成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包括課內整合模式與課外整合模式)都作了詳細介紹,這些都是作者本人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引用的大多數案例都是作者的試驗校教師在教改實踐中積累的,因而具有針對性與實用性。
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內容簡介
《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第2版)》是何克抗先生長期進行教改實踐、深刻思考、理論探索的成果。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是當今國際教育界,尤其是教育技術界共同關注的研究課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第2版)》緊緊抓住“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和建構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這個中心,闡明如何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將教師主宰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改變為既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認知主體地位的“主導一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第2版)》提出了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設計方法——“學教并重”教學設計,并對這種教學設計的步驟、方法和教學模式等都作了詳細介紹,這些都是作者本人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書中提及的案例都是作者的試驗校教師在教改實踐中積累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實用性。
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目錄
**章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概論
**節 當前我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二節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
一、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發展概況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意義)
第三節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實質)
第四節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方法——國外的經驗
一、教育信息化深入發展進程中的“瓶頸”問題
二、發達國家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研究
三、發達國家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現狀及效果
第五節 美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方法研究的新發展——TPACK產生廣泛影響
第六節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與方法——國內的探索
一、要運用先進教育理論來指導“整合”
二、要緊緊圍繞“主導一主體型教學結構”的創建來進行“整合”
三、要運用“學教并重”教學設計理論進行“整合”課的教學設計
四、要努力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
五、要結合不同學科特點創建能支持新型教學結構的教學模式
第七節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我國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意義
一、通過“整合”可彌補多年來教學改革所存在的重要缺陷——忽視“教學結構”改革
二、通過“整合”和教育理論創新可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章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節 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
第二節 “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確切內涵
第三節 實施“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基本思路——根本變革課堂教學結構
第四節 實施“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應對舉措——開展“深度融合”的途徑方法
第三章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之一——建構主義理論
**節 建構主義的由來與發展
第二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一、關于學習的含義
二、關于學習的方法
第三節 建構主義教學策略的內容及實施
一、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策略
二、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策略
三、隨機進入式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策略
第四節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特點
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二、強調“情境創設”對意義建構的促進作用
三、強調“合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深化作用
四、強調對學習環境(而非教學環境)的設計
五、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支持“教”)
六、強調學習過程*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而非達成教學目標)
第五節 建構主義理論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一、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是建構主義理論應用于教學過程的前提條件
二、建構主義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重要理論基礎
三、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例
第六節 進入21世紀以后對建構主義理論的反思
一、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主導-主體相結合
二、建構主義的認識論是“純主觀主義”的還是“主客觀統一
三、是否還應該將建構主義作為我國教育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
第四章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之二——教學結構理論
**節 教學結構的定義與特性
一、教學結構的定義
二、教學結構的基本特性
第二節 兩類不同的教學結構
一、教師主導型教學結構
二、學生主體型教學結構
第三節 學生主體型教學結構的理論基礎
第四節 教師主導型教學結構的理論基礎
一、教師主導型教學結構在學習理論方面的基礎
二、教師主導型教學結構在教學理論方面的基礎
第五節 兩種理論的互補性與主導一主體型教學結構
第五章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學教并重”教學設計
**節 教學設計(ID)理論概述
一、“以教為主”ID的理論基礎與實施步驟
二、“以學為主”ID的理論基礎與實施步驟
第二節 “學教并重”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與實施步驟
一、“學教并重”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二、“學教并重”教學設計的實施步驟
第三節 教學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分析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分析的方法
三、教學內容順序的確定
第四節 學習者特征分析
一、確定學習者的知識基礎
二、確定學習者的認知能力
三、確定學習者的認知結構變量
第五節 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
一、“先行組織者”策略
二、“五段教學”策略
三、“九段教學”策略
四、“假設-推理”策略
五、“示范-模仿”策略
六、“啟發式教學”策略
七、“協作式教學”策略
第六章 信息化教學資源的設計及有效運用
**節 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分類及開發特點
第二節 信息化教學資源在“整合”中的主要應用形式
第三節 信息化教學資源在“整合”中的應用形式之一——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及運用
一、什么是多媒體課件
二、有效運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設計要點
第四節 信息化教學資源在“整合”中的應用形式之二——網絡課程的設計及運用
一、什幺是網絡課程
二、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
第五節 基于其他信息技術的信息化教學資源
一、基于MultiAgents(多重智能代理)技術的應用
二、基于XML(可擴展標記語言)技術的應用
三、基于GRID(網格)技術的應用
四、基于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應用
第七章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課內整合模式
**節 教學模式及相關概念
一、教學模式
二、教學方法
三、教學策略
四、教學結構
第二節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的教學模式分類
第三節 “傳遞-接受”教學模式
一、“傳遞-接受”教學模式的產生背景與教學流程
二、“傳遞-接受”教學模式的內涵與特征
三、“傳遞-接受”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
四、“傳遞-接受”教學模式的實施案例
第四節 探究性教學模式
一、探究性教學模式的產生背景與教學流程
二、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內涵與特征
三、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
四、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實施案例
第八章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課外整合模式
**節 基于“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一、“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產生背景與教學流程
二、“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內涵與特征
三、“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
四、“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實施案例
第二節 關于WebQuest整合模式
一、WebQuest模式的產生背景
二、WebQuest模式的內涵與特征
三、WebQuest模式的實施步驟
四、WebQuest模式的實施案例——《多利》
五、“WebQuest”模式與“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比較
第三節 關于Just-in-Time Teaching整合模式
一、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的產生背景
二、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的內涵與特征
三、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的實施步驟
四、Just-in-Time Teaching模式的實施案例
第九章 21世紀以來的新興信息技術對各級各類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影響
**節 21世紀以來的新興信息技術
第二節 關于“大數據”教育應用
第三節 關于“云計算”教育應用
第四節 關于“人工智能”教育應用
第五節 關于“互聯網+教育”應用
第六節 新興信息技術的特征與優勢
第七節 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未來愿景
展開全部
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作者簡介
何克抗,男,1937年生, 廣東省大埔縣人。現為東北師范大學榮譽教授(終身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多年來一直從事“教育信息化”“中小學的教學改革試驗” “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等領域的研究與探索。 1993年12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我國第一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導師。自1978年以來,先后六次獲教育部和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其中二等獎四次,三等獎兩次,一次獲北京國際發明展覽金獎。2011年榮獲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等獎,201 6年榮獲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11年榮獲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頒發的“教育技術杰出貢獻獎”,2015年榮獲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1992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3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2007年被評為北京市高校名師、全國寶鋼優秀教師,2012年12月被評為“首都教育界十大有影響人物”。2001年6月至2006年5月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曾先后擔任過“全國教師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CCCE)第副主席” 和國際著名刊物JCAL (ournal of Computer Asisied Learning )編委等學術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