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儒學小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56203
- 條形碼:9787208156203 ; 978-7-208-15620-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儒學小史 內容簡介
《儒學簡史》是干春松教授全面梳理儒學從先秦時期直至現代的發展歷史的論著,以歷時性結構組織全書,從儒家學派的特點著手,分析不同時期"儒"的定位,于每一章節內均提煉出不同時期儒學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而展開論述,如先秦儒學中"仁"和"禮"的精神、孟子與荀子的學說,漢代儒學發展的關鍵人物董仲舒,魏晉玄學與儒學的關系,宋明理學,清代漢學與宋學等。并著重闡釋了現代新儒學之概念、儒學發展的新方向以及新儒學譜系。本書不僅多方面地描述了儒家思想的內涵,勾勒出一幅儒學生發、演變的歷史全景,更體現了作者對儒學分期的獨特思考,以及對儒學使命的殷切關注。
儒學小史 目錄
**章 儒之為儒
**節 儒家學派的特點
第二節 先秦諸子和儒家之間的爭鳴
第三節 秦漢時期對于儒家的概括
第四節 近代學人對儒家的分析
第二章 先秦儒學
**節 “仁”和“禮”:孔子和儒家精神的確立
第二節 七十子之學和儒家學派的分化、發展
第三節 《中庸》和《易傳》的宇宙觀、人生論
第四節 孟子的性善論與仁政
第五節 荀子:性惡與禮法
第三章 兩漢魏晉時期的儒學
**節 從法家到儒家的過渡
第二節 董仲舒的天人之學
第三節 儒學獨尊和通經致用
第四節 魏晉玄學的儒學主題
第四章 唐宋元明清的儒學發展
**節 韓愈的“道統”論
第二節 天理人欲:宋明理學的形成和特點
第三節 朱熹——理學之集大成者
第四節 陸王心學
第五節 明末清初儒學議題的開掘
第六節 漢學與宋學:清代儒學
第五章 現代新儒學及儒學發展的新方向
**節 新文化運動和現代新儒學精神方向的轉折
第二節 “五四”后現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及其演化
第三節 “五四”后新儒學的精神方向
第四節 大陸新儒學的形成與儒學的未來發展方向
儒學小史 節選
**章 儒之為儒
**節 儒家學派的特點
歷史上任何一種思想和學派,肯定不是憑空出現的,儒家也不是在孔子出生之后突然冒出來的,而是對之前漫長的社會和思想演化所積累的文化資源的一種凝結。春秋戰國時期似乎一下子出現的諸子百家,都代表著一定人群的利益和特點。儒家的形成也是一樣。中國文化從早期的巫史文化、祭祀文化發展到西周的禮樂文化,從原始宗教、自然宗教發展為倫理宗教,形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產生的深厚根基。
諸子百家并不像我們現在所說的學派,而是遵奉某種信條和理念的行動團體,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要改造社會,因為周代的天下秩序在新的形勢下已經難以維持了。按儒家的說法是“禮崩樂壞”, 所以不同的人就提出不同的政見,設想各自的理想社會形態,來干預現實的政治。比如墨家,提倡“非攻”和“兼愛”, 他們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們四處平息戰爭,并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道家的一部分人則認為*好是過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所以就躲到山林中,過一種隱居的生活。
儒家則認為禮樂社會是*好的社會形態,呼吁恢復周禮,提出了一整套社會治理原則。由于儒家思想的全面性和孔子“有教無類”的開放態度,以及持續性的教育活動,儒家吸引了一大批信奉這樣原則的人——經常被提到的說法是“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并成為諸子百家中社會影響力*大的群體。
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諸子百家的組織方式并不嚴密,很多人可以在不同的學說之間轉換角色,比如商鞅一開始游說秦孝公用的就是儒家那一套政治理論,但因見效慢而沒有被秦孝公采納,商鞅再去游說的時候就改用法家的那一套學說。
為了確立學派的核心價值觀,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不斷對“儒”進行重新界定,進而形成了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儒家的一些基本特征。
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早使用的“儒”字是在《論語》中,孔子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 就是在分辨“君子儒”和“小人儒”, 這可以看成是孔子試圖區分他心目中的“儒”和一般所謂的儒,也可以說是關于“儒”的自我要求。這樣的區分按照李澤厚的說法,是儒家要與巫師相區隔。他說:
“巫術禮儀”在周初徹底分化,一方面,發展為巫、祝、卜、史的專業職官,其后逐漸流入民間,形成小傳統。后世則與道教合流,成為各種民間大小宗教和迷信。另一方面,應該說是主要方面,則是經由周公“制禮作樂”即理性化的體制建樹,將天人合一、政教合一的“巫”的根本特質,制度化地保存延續下來,成為中國文化大傳統的核心,而不同于西方由巫術禮儀走向宗教和科學的分途。……孔子告誡當時儒者不要成為民間老百姓(小人)的巫師神漢,而要成為士大夫所應承擔的“圣人”禮制的守衛者和傳承者。
雖然巫史傳統的說法有一定的爭議,但是對所標舉的士大夫所應承擔的義務和人格理想的描述,的確是孔子及其后學自我定位的主要手段。
說到儒,跟先秦時期的某一類人分不開,這類人有一個名稱叫“士”。 按照《說文解字》和《白虎通義》這樣的著作的解釋,士,就是能勝任事物,并“通古今,辨然否”。這類人要有辦事能力,能通古知今,判別事物的準確與否。但這個說法太籠統。也有人說,春秋末年,原先的貴族不斷地下降為士,而一些低層的社會成員上升為士,導致社會上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群體。這個群體以擔任一定的職位為追求,但他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學識或能力去獲得某個位置。
子夏說“學而優則仕”。孟子也說,士之出仕,就好比是農夫去種地,是天經地義的。不過,在孔子和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看來,是否出仕擔任一定的職位需要看外在環境,比如統治者是否賢明通達。士之出仕要選擇符合天道民心的服務對象,否則,儒士就和那些雞鳴狗盜之徒沒什么區別了。孔子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從孔子開始,儒家一直強調士和“道”之間的關聯。“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孟子》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無論是在順達還是困境中,士必須以道作為準則。“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儒家所經常采用的另一個自我評價的標準是“君子”。 成為君子,是儒家對自己的要求。前文所說的君子儒和小人儒,就是要用君子的標準來要求。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的含義有一個變化的過程,*早的時候,“君子”指的是有德有位的人。但自孔子開始,試圖放寬德和位之間的聯系,立足于從道德品行的角度來界定君子,成為儒家的自我定位和社會角色的重要標志。
“君子”在道德修養方面必須不斷地“反求諸己”,層層向內轉。但是由于“君子之道”即是“仁道”,其目的不在自我解脫,而在“推己及人”,拯救天下。所以“君子之道”同時又必須層層向外推,不能止于自了。后來《大學》中的八條目之所以必須往復言之,即在說明儒學有此“內轉”和“外推”兩重過程。這也是后世所 說的“內圣外王”之道。
“君子”代表著比較高的境界:“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在荀子那里,“君子”是比“士”更高的層次。“無土則人不安居,無人則土不守,無道法則人不至,無君子則道不舉。故土之與人也,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總要也,不可少頃曠也。得之則治,失之則亂;得之則安,失之則危;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
正如社會上有好人,也必定會有壞人,儒家在肯定君子的時候,也設定了其對立面——“小人”。 這或許是出自這兩個詞的原意,君子本來是統治階層的人,而“小人”則是普通的老百姓,但后來儒家基本上把這個對立轉換為道德上的對立。
儒家這一轉變意義巨大,有德有位的說法有將道德和地位綁定的作用,本來是說有道德的人才可以有權力,但有時候會轉變為一個人有權力,他就一定有道德;而儒家用君子和小人來說明一個人的道德高低,使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不必然成為道德價值之標準。《論語》里面這樣的話很多,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集中討論儒家的行為原則和品格的作品是《禮記·儒行》。《禮記》的作者是誰不太能說清楚,一般認為是孔子的那些弟子為記載和闡發孔子的思想而作。《禮記》中很多作品標明是孔子所作,或未必真是孔子所作,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體現了當時儒家的一些基本思想傾向。
《儒行》所記載的孔子和魯哀公之間的一段對話,可以視為當時對于儒家品行做出*完整表述的一個重要文本。如果說《論語》和《孟子》更多的是從人格理想來展開儒之為儒的內容的話,那么《儒行》則更集中于儒者的行為準則的討論,可以被看作是先秦儒者自我定位的重要文本。
《儒行》開篇說:“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儒行》的對話場景設計是頗耐人尋味的,魯哀公對于孔子所穿的服裝是否是“儒服”的疑問,使人聯想其“內在特性”和“外在形象”之間的關系。在孔子看來,儒之為儒主要在于內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冠服。
按照孔穎達的說法,《儒行》所列的十七個條目,前十五條為對“賢人之儒”的概括,而第十六條為對“圣人之儒”的描述,第十七條是孔子的自謂。
儒學小史 相關資料
本書是一位當代中國杰出哲學家的佼佼之作。干春松教授以一句兼容并蓄的問話“儒何為儒”開篇,為讀者貢獻了一個豐富深刻的回答——“儒”是一個一以貫之、世代相繼、互系通變、生機勃勃的系統,是“一多不分”文化語義的哲學敘述。由于“儒學”,才有一個叫作“中國”的獨特世界,才形成它別具一格且與時俱進的文化本體。
——安樂哲(國際知名漢學家、哲學家,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孔子文化獎”和“會林文華獎”獲得者)
儒學小史 作者簡介
干春松
生于1965年,浙江紹興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原道》編委,《國學新視野》編輯顧問,2015年10月起任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研究領域為儒家思想與典籍、近現代思想與人物、中國政治哲學,提倡“制度儒學”的研究進路,主要論著包括《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制度儒學》《儒學概論》等,并在《學術月刊》《哲學動態》《中國社會科學》等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