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金印國家群的時代:東亞世界與彌生社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91688
- 條形碼:9787532591688 ; 978-7-5325-9168-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金印國家群的時代:東亞世界與彌生社會 本書特色
一直到1960年前后,在日本的生活中還保留著江戶時代的生活場景,那也是彌生時代的繼續。如果說現代生活中還保留著彌生時代的遺痕,可能不會有人相信,但事實確實如此。本書將要說明的就是彌生時代留下的孑遺絕不是不同的文化。 ——高倉洋彰 什么是金印國家群? 古代中國,尤其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非常流行賜印。 戰國時期,東亞地區開始了一體化的進程,*后由秦始皇結束了列國分立的戰國時代,實現了漢民族的統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被迫離開土地的民族和戰敗的漢人。而戰爭與遷徙的流民,有效地促進了漢文化向周邊地區的傳播。農耕文化由此間接傳入日本列島,使之開啟了*初的文明開化——彌生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領土擴張政策,與希望和中國發生交往的周邊民族的愿望完美契合,以印為紐帶的金印國家群由此而誕生。 “漢委奴國王”金印“漢委奴國王”金印應該如何釋讀?印背的蛇紐有何意義?使用的主體又是誰? 被看成是“倭”的彌生人,以接受漢王朝賜予的“漢委奴國王”蛇紐金印為標志,開始了與漢的直接交流。雖然滇、韓、倭之間遠隔千里,但都同處于漢帝國的周邊地區,都被納入同一個時代發展的軌跡之中。 “親魏倭王”金印與卑彌呼“親魏倭王”金印,其主人正是頗具神秘色彩的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除金印外,賜予卑彌呼“汝好物”的“銅鏡百枚”,使銅鏡不再僅僅用于理容,而傳遞出漢、魏、樂浪所構成的復雜東亞局勢。動蕩的時局,倭人如何把握正確的信息、謀求交往的伙伴而采取一系列行動?卑彌呼所居之處“宮室樓觀,城柵嚴設”,王的宅邸由哪些建筑構成,又如何彰顯王的權威? 全球史觀下研究地區考古學的典型案例從水稻技術的傳入,定居生活的發生,到社會階層的分化,區域性中心的出現,再到日本列島與漢王朝之間的交流,直至日本早期國家的出現看日本學者如何從東亞地區的宏觀視野勾畫出日本古代社會在彌生時代所經歷的國際化歷史進程。 日本考古學會會長、彌生時代考古學專家高倉洋彰先生經典著作,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滕銘予教授恰切翻譯,日本九州大學教授宮本一夫先生校改并提出重要參考意見。
金印國家群的時代:東亞世界與彌生社會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研究日本彌生時代稻作技術體系的建立、定居生活的發生、社會的階層化、區域性中心的出現、日本列島與漢王朝之間的交流和關系,以及日本早期的出現等問題,次從東亞地區的大視野看日本彌生時代的靠前化歷史進程。
金印國家群的時代:東亞世界與彌生社會 目錄
中文版序1
致讀者1
緒論彌生時代的化1
一、不同文化的交流1
二、與中國密切相關的彌生時代的分期2
章接受水稻耕作技術體系7
節稻作的傳播之路7
一、水稻耕作體系的傳播路線7
二、初接受稻作地點的相關資料9
三、接受地所表明的稻作傳播路線14
第二節從漁民型的交流到農民型的交流15
一、接受稻作之前的稻米資料15
二、朝鮮半島的稻米資料17
三、繩紋時代的對流19
四、支石墓的分布22
第三節新生活,新技術26
一、環濠聚落的傳入26
二、新型村落的出現28
三、出現了完備的水田30
四、稻作使用的工具31
五、稻作的普及33
第四節階層社會的誕生36
一、接受稻作期到彌生時代前期的兩種環濠36
二、出現環濠聚落的意義38
第二章地域社會的確立和統治者的出現44
節武器與裝飾品44
一、翡翠制的項鏈44
二、朝鮮半島南部的青銅器文化47
三、有選擇地接受朝鮮青銅器文化50
第二節地域社會的統一及其背景50
一、地域性的明顯化51
二、地域性社會的產生54
三、古國(クニ)的單位58
第三節統治者的出現58
一、早良的王(オウ)59
二、神埼的王(オウ)63
第三章倭的國、王與漢王朝66
節與漢之間直接交流的開始66
一、西漢武帝的領土擴張政策66
二、樂浪郡的設置67
三、韓所見到的漢文化影響70
四、中國史書中出現的倭之國與王72
第二節西漢銅鏡所展現的國與王76
一、出土西漢銅鏡的遺址所具有的優越性76
二、用于隨葬的西漢銅鏡79
三、銅鏡的威及其淵源88
第三節伊都國王和奴國王88
一、伊都國王的墓89
二、伊都國王的論證91
三、奴國和奴國王95
第四章成為金印群的一員99
節蛇紐印的世界99
一、關于“漢委奴國王”金印99
二、蛇紐印的背景101
三、漢的印制與蛇紐印102
四、使用蛇紐印的主體107
第二節下賜“漢委奴國王”金印的意義108
一、彌生人與文字108
二、茶戶里遺址出土的筆111
三、對文字資料的期待113
第三節從漢鏡的傳播看東亞地區的一體化115
一、漢的銅鏡115
二、樂浪的銅鏡117
三、韓(原三國時代)的銅鏡118
四、倭(彌生時代)的銅鏡121
五、漢鏡與倭人125
第五章倭國的誕生128
節倭國的成熟128
一、世世有王128
二、倭人傳中的諸國131
金印國家群的時代:東亞世界與彌生社會 作者簡介
高倉洋彰,1943年生于福岡,1974年于九州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畢業,1990年獲九州大學文學博士。1999年,任日本埋藏文化財研究會名譽會長;2002年,任九州考古學會會長;2006年,任日本考古學協會總務理事;2008年,任日本考古學協會副會長;2014年至今,任日本考古學協會會長。著有《彌生時代社會の研究》、《日本金屬器出現期の研究》、《彌生》、《交流する彌生人》、《箸の考古學》、《行動する考古學》、《趣味は考古學 仕事も考古學》、《九州とアジアの考古學》(合著)、《AMS年代と考古學 》(與田中良之合編)、《東アジア古文化論攷》等著作。 滕銘予,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取得碩士、博士(歷史學)學位。現為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 宮本一夫,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畢業,京都大學文學研究院取得碩士、博士(文學)學位。曾任京都大學文學部助教、愛媛大學教授,現任日本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九州大學副校長。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