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世界文明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040233
- 條形碼:9787300040233 ; 978-7-300-0402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界文明史 內容簡介
數千年來,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文明現象林林總總,千差萬別。但是各種文明形態都經歷了自身的興衰與更替過程,各主要文明形態之間也存在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一部文明史不應當是各種文明模式的簡單相加與無序的組合,而應當是一部既展示人類的文化遺產或成果,更彰顯人類的物質、精神實踐活動能力的演化與發展史。因此,在敘述人類文明史時,尤其應當從各種文明形態及其相互聯系中,去揭示其演進更新的歷史規律。 基于上述考慮,《世界文明史/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文化素質課系列》緊緊圍繞著人類歷史發展的主旋律,將人類文明劃分為若干個文明類型來加以敘述,如“古代東方文明”、“西方古典文明”、“中古歐洲的基督教一封建文明”、“中古亞洲的阿拉伯一伊斯蘭文明”、“從中古向近代過渡時期的西方文明”、“近代歐洲文明”、“現代西方文明”、“近現代拉丁美洲文明”、“近現代非洲文明”和“近現代亞洲文明”等。而在具體敘述中,在器物技術層面上顯示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等發展線索;在生產方式與政治制度層面上,敘述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等制度文明的不同概況;而在觀念層面上則從不同時期的宇宙觀與價值觀入手,分析了各個時期人類思想文化的特定內涵與發展趨勢。 為了便于讀者的學習和理解,《世界文明史/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文化素質課系列》盡量將某些深奧的學術概念、術語通俗化與簡約化,而對重要問題的分析則力求系統化和條理化,努力做到深入淺出,史論結合。作為一部篇幅十分有限的文明史教材,當然不可能將所有文明現象巨細無遺地“和盤托出”,而只能是有所側重、有所取舍。
世界文明史 目錄
一 遠古人類文明的形成
1.遠古人類的文明蹤跡
2.農業的誕生與人類社會文明的確立
3.氏族社會文明的興衰
二 人類*初的文化成果
1.原始文字的產生及其類型
2.原始宗教觀念的起源
3.文化藝術的幼芽
第二章 古代東方文明
一 古代東方文明的基本特征
二 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國家的君主集權統治
2.古埃及人的經濟生活與等級結構
3.古埃及的文化遺產
三 古代西亞文明
1.民族沖突與西亞古國的政治變遷
2.多樣性的地域經濟與獨具特色的奴隸制
3.從“多神”崇拜向“一神”教信仰的過渡
4.古代西亞的文化成果
四 古代印度一佛教文明
1.雅利安人的入侵與古印度文明的醞釀
2.佛教的興起及其流變
3.古印度的文化創造
第三章 西方古典文明
一 希臘古典文明
1.古希臘城邦的“多中心”格局與海外殖民
2.希臘“古典奴隸制”經濟的繁榮
3.古典文明東漸的“希臘化時代”
4.古希臘人“多神”崇拜與“神人同形同性”的宗教信仰
5.古希臘人的文化貢獻
二 羅馬古典文明
1.羅馬政治文明的演進道路
2.帝國初期高度的奴隸制物質文明
3.羅馬古典文化
……
第四章 中古歐洲的基督教一封建文明
第五章 中古亞洲的阿拉伯一伊斯蘭文明
第六章 從中古向近代過渡時期的西方文明
第七章 近代西方文明產生的基礎
第八章 近代歐洲文明
第九章 現代西方文明
第十章 近現代拉丁美洲的文明
第十一章 近現代非洲文明
第十二章 近現代亞洲文明
第十三章 當代世界文明的沖突與融合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世界文明史 節選
《世界文明史/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文化素質課系列》: 1.羅馬政治文明的演進道路 從西方文明史的進程看,羅馬古典文明是希臘古典文明的繼承與發展,但羅馬古典文明也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而從城邦向共和國再向帝國的政治文明的演進道路,正是這一特點的重要表現。 羅馬古典文明發祥地意大利半島,海岸線平直,缺乏良港,不利于航海,但由于地處東西地中海的交通要沖,與外界的聯系仍然比較方便。半島內的溫和氣候與肥沃土地特別是北部的波河流域的沖積平原適宜耕種,南部與東部草木茂盛而便于放牧,礦產資源卻比較少。這些地理條件使得羅馬的農業遠比希臘發達,但工商業與航海活動卻有些遜色。這也使得土地問題成為羅馬社會中的焦點問題,圍繞著它而展開的各種社會矛盾的糾纏與撞擊,導致了社會政治制度的變遷。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羅馬的政治在經歷了短暫的城邦時代后,就逐步建立了統一的共和國,再通過向外軍事擴張而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呈現出從“多元”向“大一統”不斷演進的政治格局。而這些與希臘大有差別的特征,又必然要給羅馬的文化打上獨特的印記。 大約在公元前20世紀初,一支操印歐語的部落從東北部遷居在半島中部的拉丁平原上,逐漸建立了一些城市。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伊達拉里亞人從小亞細亞遷徙到這里。他們的社會發展程度較高,農業與工商業都有了發展,在公元前6世紀控制了包括拉丁平原與羅馬城在內的中意大利廣大地區,建立了一些獨立的城邦國家。而在此時的意大利南部與西西里島,希臘人通過近200年的殖民,也建立了一些城邦國家。不過,這一“城邦并立”的“多中心”格局并未持續下去。就羅馬而言,其城邦*初經歷的是軍事民主制的“王政時代”,在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的情況下,國王的權力逐漸形成,國家機構建立。但貴族對此極其不滿,他們于公元前509年推翻了國王塔克文的統治,建立了奴隸主貴族寡頭統治的共和國,從此羅馬的歷史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共和時代(公元前509~前27年)。 羅馬共和國建立后,貴族元老院壟斷了國家大權,廣大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十分尖銳,其焦點集中在土地與債務問題上。為此,平民在公元前5世紀初不斷展開斗爭,由此不但獲得了推薦保民官、召開平民會議、參與制定法律、在政府中擔任公職等許多重要的公民政治權利,對貴族的統治大權形成了一定的制約,而且還廢除了債務奴役,避免了淪為債務奴隸的命運。內部矛盾的調整其促成了國家制度的完備,為羅馬的向外擴張創造了條件。借助于廣大有產公民的服役、良好的軍團編制組織與分化瓦解的對外政策,羅馬人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就不斷地對周邊的城邦展開斗爭,并先后打敗了北邊的伊達拉里亞人、沃爾斯奇人與埃魁人,南邊的薩莫賴人以及希臘人,將整個意大利征服。在此基礎上,羅馬奴隸主階級又向地中海區域進行更大規模的軍事擴張。先后將北非的迦太基、埃及、希臘各城邦與小亞、敘利亞等許多地區征服,并多次侵入兩河流域。到了公元前1世紀末期,終于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奴隸制大帝國,在帝國境內,羅馬實行行省制,派總督前往統治。 隨著軍事征服地域的逐漸擴大,羅馬古典奴隸制的充分發展,各種矛盾也日益積累與尖銳起來。奴隸主貴族獲得大量的奴隸與地產,其殘酷的壓迫剝削引起奴隸大規模起義。另一方面,沉重的戰爭負擔與貴族對公有地、小農土地的大量侵奪以及高利貸的盤剝,則使廣大自由農民紛紛破產,他們紛紛起來展開反對土地兼并、要求恢復耕地與重建家園的斗爭。此外,以商業與高利貸起家的中小奴隸主階層——“騎士”階層與元老貴族之間的矛盾,羅馬與被征服地區的矛盾也都十分激烈。從公元前133年開始,保民官格拉古兄弟先后進行了土地改革,但由于元老貴族的反對與鎮壓而失敗。此后,由于公民紛紛破產,軍隊不能滿員,且紀律敗壞,戰斗力大大削弱,在對外戰爭中屢屢敗北。面對嚴峻的形勢,在公元前107年出現了執政官馬略的軍事改革,以雇傭軍制取代了已經衰落的兵農合一的公民兵制,強化軍隊的紀律。這一改革使羅馬獲得充足的兵源,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但卻使從軍服役職業化,為軍事將領利用軍隊干政與建立軍事獨裁政權開辟了道路。此后,在公元前1世紀,羅馬先后出現了蘇拉與愷撒的獨裁政權,其中該世紀中葉的愷撒政權還對元老院進行了徹底的改組,使之成為自己的咨詢機關;愷撒還擴大公民權,將公民權授予各行省的許多城市,在大多數行省實行國家直接征收賦稅的制度。通過改革,愷撒強化了中央集權,羅馬不再是一個狹隘的共和制城邦,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專制帝國的統治中心。盡管部分元老貴 ……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