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文學.社會與傳媒:洛文塔爾批判的傳播哲學研究/批判理論研究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86115
- 條形碼:9787010186115 ; 978-7-01-01861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社會與傳媒:洛文塔爾批判的傳播哲學研究/批判理論研究叢書 本書特色
本選題基于洛文塔爾早期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傳統、美國國內外媒體咨詢和國際傳播研究理論與實踐經驗,重構了洛文塔爾傳播哲學的生成語境。作者指出他深受歷史唯物主義、猶太教、解釋學和美國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傳統等多方面影響,將批判理論作為一種文化批判的分析方法。作者通過界定洛文塔爾關于資產階級文化概念的內涵考察他以資產階級經典文化概念為中心構建現代文化批判模式并展開傳播的人文主義研究維度和跨學科研究的方法論,分析這種“歷時” 的社會學解釋模式與阿多爾諾(包括本雅明)以審美現代主義為中心的“共時” 的解釋模式相比較的理論優勢何在以及這又如何影響洛文塔爾對關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之間的關系下結論。書稿的焦點之一是試圖闡述洛文塔爾如何看待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之間的關系,考察他思想中的后現代主義萌芽尤其是重點分析它如何將后現代性視為一種偽哲學傾向,將后現代主義視為一種“工具性相對主義”從而深入批判反人道主義、非歷史主義的后現代主義傳播思想以及背后的理論動力和現實意義。
文學.社會與傳媒:洛文塔爾批判的傳播哲學研究/批判理論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
本選題基于洛文塔爾早期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傳統、美國靠前外媒體咨詢和靠前傳播研究理論與實踐經驗,重構了洛文塔爾傳播哲學的生成語境。作者指出他深受歷史唯物主義、猶太教、解釋學和美國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傳統等多方面影響,將批判理論作為一種文化批判的分析方法。作者通過界定洛文塔爾關于資產階級文化概念的內涵考察他以資產階級經典文化概念為中心構建現代文化批判模式并展開傳播的人文主義研究維度和跨學科研究的方法論,分析這種“歷時” 的社會學解釋模式與阿多爾諾(包括本雅明)以審美現代主義為中心的“共時” 的解釋模式相比較的理論優勢何在以及這又如何影響洛文塔爾對關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之間的關系下結論。書稿的焦點之一是試圖闡述洛文塔爾如何看待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之間的關系,考察他思想中的后現代主義萌芽尤其是重點分析它如何將后現代性視為一種偽哲學傾向,將后現代主義視為一種“工具性相對主義”從而深入批判反人道主義、非歷史主義的后現代主義傳播思想以及背后的理論動力和現實意義。
文學.社會與傳媒:洛文塔爾批判的傳播哲學研究/批判理論研究叢書 目錄
導論
**章 洛文塔爾批判的傳播哲學形成
一、猶太文化傳統
二、批判理論傳統
三、國際傳播研究
四、解釋學影響
第二章 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洛文塔爾權威主義文化批判
一、權威主義心理分析
二、反猶主義文化批判
第三章 文化的商品屬性:洛文塔爾大眾文化傳播批判
一、文化的二元論
二、通俗文化的雙重特征
第四章 文化現代性與后現代性:洛文塔爾與后現代主義文化傳播
一、后現代主義文化傳播
二、洛文塔爾與后現代主義的關系
三、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辯證關系
第五章 文化的自主性:洛文塔爾論自主性藝術及其傳播
一、藝術傳播與個體社會化
二、自主性藝術與傳播技巧
結語:跨文化傳播:超越文化傳播研究如何可能?
主要參考文獻
文學.社會與傳媒:洛文塔爾批判的傳播哲學研究/批判理論研究叢書 節選
《文學、社會與傳媒:洛文塔爾批判的傳播哲學研究/批判理論研究叢書》: 1.個人的完整性和社會的分裂性 霍耐特在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的影響下注意到西方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沖突的根源也越來越明顯地從個體自我持存轉向對心理一倫理的社會性需求。改變現實的不平等或不盡人意的關鍵不是消除社會或經濟上的不平等,而是避免錯誤承認和反抗侮辱或蔑視;主要目標不是平等分配或商品平等,而是尊嚴或尊重。霍耐特通過承認一蔑視的關系結構,從一個較新的理論視角闡明了一種社會規范理論。事實上,“承認”本身有個正當性證明的問題,現實生活中拒絕承認、虛假承認和錯誤承認必須得到理論上的合理界定和實踐上的有力應對。霍耐特分析論證蔑視體驗是社會反抗的道德動機,也是社會進步的源泉。霍耐特這種將道德作為其正義理論的基點,相對于關于社會發展的物質利益解釋模式,更傾向和側重于道德價值和文化尊嚴的相互承認及自我實現。霍耐特認為,人類的整個歷史過程不是純粹歷史事實和歷史事件的堆積,而是各種沖突發展的過程,是承認關系不斷擴大的漸進發展。他將社會發展歸結為社會承認關系不斷明晰、不斷提升和主體自我人格在為承認而斗爭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相統一。把社會變革和沖突的內在邏輯規約為主體間爭取承認的道德動機,使道德成為人類獲得解放和主體自我實現的依靠力量和評價系統。總之,霍耐特通過對人的精神世界和社會邊緣群體的關注,將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擴展到文化領域,以承認作為其批判理論的主題,*終形成“善”的社會,使人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得到雙重解放,實現人類的美好生活。 人的完整性即人的發展完滿狀態的理論假設是霍耐特承認理論的目標,它旨在診斷和批判當代后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方面,在資本主義現有體制下努力促進人的完整性的實現。在霍耐特構建的理想社會中,主體間具有共同的價值視域,自我和他者作為個體化的人互相重視彼此之間的生活意義和貢獻。萊廷恩(A.Laitinen)認為,承認是個性生成的必要條件,而人際承認是對價值和個性前提的反饋。霍耐特揭示了人的完整性形成的三個階段,即獨立存在的個體、法律人格的個人和個體化三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上都有與其階段相對應的同一性,即身體完整與內在情感的同一、主體權利和道德責任的同一、自重與社會尊重的同一。人的完整性正是通過主體間肯定自我實踐關系的建立逐步達致的。人的完整性的諸種主體間性條件構成了個體自我實現的前提,貫穿于人的一生。在社會批判視域中,社會是異化的或物化的、無意義的或完全病態的,即“有缺陷的或紊亂的”。這種社會病態限制或扭曲了規范的或健康的生活可能性。在主體自我實踐過程中所遭遇的不同層次的承認與蔑視模式的社會生活世界,從正面路徑和負面路徑兩個方面論證了人的完整性的實現途徑。自信生成于愛的體驗中;自尊生成于法律承認的體驗中;自豪生成于團結的體驗中。反之,強暴植根于虐待體驗中,它摧毀了個體的基本自信;剝奪權利植根于貶低體驗中,它傷害了個體的道德自尊;侮辱植根于羞辱體驗中,它剝奪了個體的自豪感。①霍耐特承認理論從個體道德社會化實踐的內在需求這一歷史起點出發,中經承認與蔑視關系、蔑視與反抗關系,交織三種承認形式(愛、法權、團結)和三種蔑視形式(強暴、剝奪權利、侮辱),糅合實踐的三種自我關系(自信、自尊、自豪),*后以主體的自我同一性和人格完整性為邏輯終點。霍耐特的承認理論因此也具有雙重含義,從肯定意義上講,是對成功的生活方式的反思;從否定意義上講,主要是對社會病態的時代診斷。承認道德的基本動機在于追求人格完整、反抗社會蔑視,而追求人格完整、反抗社會蔑視又是承認理論的基本目標。 ……
文學.社會與傳媒:洛文塔爾批判的傳播哲學研究/批判理論研究叢書 作者簡介
趙長偉,山東省陽信縣人,山東大學法學碩士、復旦大學哲學博士、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與英美馬克思主義。曾主持江蘇省省級課題2項,在《哲學研究》、《云南大學學報》、《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等雜志發表論文三十余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