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老師,你為什么不再進步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583863
- 條形碼:9787567583863 ; 978-7-5675-838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師,你為什么不再進步了 本書特色
大夏書系攜手《人民教育》,傾力打造、全新奉獻 1.特級教師吳非傾情作序推薦。 2.《人民教育》雜志近三年來關于教師成長的文章精華,囊括成尚榮、吳非、孫雙金、黃厚江等名師的文章,內容扎實、針對性強,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啟示性。 3.既有來自一線名師的教育智慧和經驗分享,又有來自普通教師的教學感悟,情感真摯、樸素,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對教育的熱愛,定能讓您產生無限的共鳴。 推薦文章: 慢慢來,先努力做個好教師吧 教師為什么要有專業生活 老師,你為什么不再進步了 此生迷上語文課 有光、有花、有童話的日子
老師,你為什么不再進步了 內容簡介
這本書有幸能讓您翻開,猜想您一定是一位有著很強上進心的教師或校長。正如書名所展現的,本書收錄了近三年來《人民教育》雜志關于教師成長和發展的精彩文章。既有一線名師有實踐價值的寶貴經驗和教育專家的研究成果,還有教師的真實人生,這些有感情、個人化的文字,除了告訴我們有些路并不是死胡同,有些事堅持下來就有希望之外,還能極大地喚起同業者的共鳴,在飽滿的共情狀態中獲得一種關于自己人生和職業生涯的全新認知。
老師,你為什么不再進步了 目錄
總序 辦偉大的學校,做偉大的校長和教師 翟 博 1
序 教師應當是自覺的學習者 / 吳 非 1
**輯
慢慢來,先努力做個好教師吧
慢慢來,先努力做個好教師吧 / 成尚榮3
新教師成長攻略 / 趙群筠8
好老師的成長基因 / 孫孔懿14
專注的力量 / 尤 煒18
教育家的成長及其影響因素 / 周 川 26
當代教師:如何走向教育家境界 / 潘 涌30
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挑戰、新特征、新角色 / 鄭金洲34
大數據時代,教師勝任力將重新定義 / 喬錦忠 41
教師應具備的七大素養 / 鄭金洲 呂洪波47
高效教師的七個習慣 /(英)斯科特·巴克勒 保羅·卡斯爾 54
第二輯
像孔子那樣做教師
像孔子那樣做教師——《論語》新解 / 李 亮 周 彥 61
“好老師”孔子的學習哲學 / 何偉俊70
教師為什么要有專業生活——民國白馬湖教師群啟示錄 / 周 勇76
我的小學老師 / 于永正82
培養一代雄健的國民,要有三五代教師持續站立的姿態 / 吳 非89
第三輯
老師,你為什么不再進步了
“發現教師”就是占領學校發展的制高點 / 成尚榮99
發現教師:揭開學校發展的密碼 / 孫雙金104
老師,你為什么不再進步了——教師發展“高原期”突破的關鍵 / 宋立華...111
解決教師職業倦怠:來自企業的啟示 / 朱 哲115
尋找教師職業幸福的魔方 / 曹新美123
教師倦怠,校長何為 / 陳錢林130
尋求教育共識:學校應走向“集體行走時代” / 周 彬134
為名師成長加足“燃料” / 龔春燕140
第四輯
有光、有花、有童話的日子
學生家庭背景變得復雜,教師如何裝下所有學生 / 吳 非147
此生迷上語文課 / 黃厚江152
我的專業生活札記 / 張克中 157
有光、有花、有童話的日子 / 張學青161
教育人生的美感和質感 / 任小文165
教育風景:流連與創造 / 蔣 維170
行知路上,做一輩子的好老師 / 楊瑞清 174
成為一名好老師,是我終生追求的大事 / 劉曉莉180
讀懂,但不遷就 / 黃行福183
只要能快快樂樂做實驗 / 王愛生188
初心不改的教育路 / 丁光成193
做一個心中有風景的人 / 張靜慧198
博物明理,格物啟智 / 王 高203
老師,你為什么不再進步了 節選
老師,你為什么不再進步了 ——教師發展“高原期”突破的關鍵 宋立華 成為骨干教師之后,有的人開始止步不前了,原因在于,一些人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傾聽意識逐漸減弱,傾聽行為變少:對待那些新手教師或者比自己資歷低的教師,他們會因為自詡“走過的橋比別人走過的路多,吃過的鹽比別人吃過的飯多”而封閉心靈的耳朵,不讓那些可能有新的創意和想法的聲音進入;對待那些與自己差不多的教師,他們不再是認真傾聽、欣賞學習的態度,而是“雞蛋里面挑骨頭”,或者認為“不過如此”,以彰顯自己的教育教學主張和做法的先進;對待學生,他們會以“過來人”自居,以保證優質教學效果為圭臬,采取“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做法,并自豪于“以前的學生就是這么教都成功了”,進而不再傾聽學生的想法,導致課堂充滿了教師自己響亮的“獨奏”聲音;對待自我,隨著成績和榮譽的獲得而逐漸自戀、自賞、自滿、自傲,不能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因為傾聽的缺失,骨干教師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陷入了成長的泥沼中,專業發展變緩或停滯,從而步入“高原期”。 傾聽的態度:無意、尊重與耐心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中說:“聽是容易的,任何人都能做到。但傾聽正確的人,帶著合適的關注,在恰當的時間,有好的結局,以正確的方式,不再是容易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了。”可見,傾聽并非易事。骨干教師一旦缺乏傾聽意識,傾聽行為不恰當,就等于堵上了耳朵,封閉了心靈。因此,教師需要具有良好的傾聽態度。 骨干教師需要具備許多良好的傾聽態度,首當其沖的是無意、尊重與耐心。“無意”是一種“虛心清靜,損氣無盛,無思無慮”的態度,是一種拋棄偏見或者至少將偏見暫時拋到一邊的態度。它意味著骨干教師傾聽時不再持有任何固有的觀念,也不為自己的任何前見所限制。因為事先沒有向他人的言說投入一種先入為主的態度和行為,也就不會因個人觀點的介入而變得視野狹窄。這樣,同事、學生以及其他人的創造性潛能和可能性就能夠逐漸彰顯出來,骨干教師也因為偏見、前見的退場得以走進學生和同事的心靈,真正聽懂他們的言說。 尊重和耐心則是指骨干教師要在內心深處將所有同事、所有學生當作與自己一樣的平等主體,尊重他們獨特的想法,耐心等待他人的言說,這樣可以創造一種友好的氛圍,將“暢談”和“傾聽”的外在途徑打開,進而產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效果。沒有尊重和耐心的傾聽,常常以高傲的態度、藐視的話語、不屑一顧的眼神、不置可否的回應、迫不及待的打斷等方式表現出來,容易造成對方心理上的不快,堵塞對方表達的渠道,自然也很難得到有價值的收獲。 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徹子在《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描述了自己幼年與巴學園校長小林宗作對話的過程,其中,小林宗作用4個小時專注地傾聽一個兒童滔滔不絕地講自己感興趣而成人認為無關緊要的事情。面對一個“知之甚少”的兒童,小林宗作沒有用自己成人的豐富經驗進行判斷,也沒有露出不耐煩的樣子。他和藹的神情,向前探出的身體,不時的追問,滿臉的關切,恰當的引導,就是無意、尊重與耐心的真實寫照,也是骨干教師在傾聽同事、專家、學生時應具備的態度。 傾聽的行為:勇氣、移情與反省 有人說:“站起來說話需要勇氣,坐下來傾聽同樣需要勇氣。”此言不假。骨干教師要想做到真正的傾聽,必須有勇氣相伴。沒有勇氣,就會產生懼怕心理,害怕聽到那些“異于自己所想”“顛覆自己觀點”“反對自己主張”的話語,因為它們可能會“破壞教育教學預設”“挑戰自己的話語權威”,將教學帶入一個難以掌控的方向,將自己推向一個尷尬的境地。而這種缺乏勇氣的傾聽,自然置骨干教師于原地踏步的狀態。可見,勇氣之于傾聽的重要性。傾聽的勇氣如同美國學者帕爾默所說的教學勇氣,它的秘訣是“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而這背后,是對教育、對教學、對學生深切的愛。 移情是一種換位思考,是“站在他人的位置”體驗他人的內心和精神世界。骨干教師傾聽時有了移情,就會變換位置、角色,以接納的態度理解對方。比如,在傾聽學生言說時,不再理所當然地認為“怎么那么笨,都講過這么多遍了還不會”,也不再懷疑“學生頭腦中為何會冒出那么多奇怪的想法”,而是從學生的閱歷、心理出發去理解、體驗學生的言語以及言語背后的內容。傾聽時的移情,意味著骨干教師能夠主動體察他人的各種需求和情感變化,用他人的眼光看待、分析、審視教育教學中的所作所為,這樣的“想他人所想,思他人所思”的傾聽才能夠走進他人的心靈世界。同時,這種移情還表明了對他人言說的回應、關切、理解和珍惜。這樣,傾聽者和言說者之間就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和諧關系,取得良好的傾聽效果。 反省是指骨干教師在傾聽學生、同事以及其他人的整個過程中,對傾聽的意識、方式、態度、行為等進行有意識的審視、監控與評價。比如,反省自己是否具有傾聽意識,能否主動傾聽他人;自己傾聽過程中是否保持了尊重、勇氣、關懷的態度;是否做到了無意、寬容和移情;自己的非言語表達是否真正符合傾聽的情境,以及以上種種做得如何。傾聽時的反省類似于“照鏡子”,能讓骨干教師時時、處處對自己傾聽的方方面面有清醒的意識,如若沒有做到或者做得不好,能夠及時進行調整、完善。其目的是使骨干教師保持真正的“開放”和真實的“接納”,讓他人的聲音能夠順利、準確地“入耳”“入心”。 傾聽的原則:兼聽則明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骨干教師要想盡快走出“高原期”就需要聽取各種聲音,包括那些與自己觀點和看法不一樣的見解、與自己思路相左的“異向交往話語”、與權威相反的結論甚至是當面的批評指正話語等。因為只有這樣的傾聽,才能避免犯片面的錯誤,才能走出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視為“真理”的誤區,才能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的不足與優點。 當然,骨干教師的“兼聽”也并非一味地接受、不加辨別地吸收。“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在傾聽過程中,骨干教師要對他人的意見和觀點分別裁定并加以取舍,才能取長補短,不斷前進。 對于骨干教師而言,凝練、表達并推廣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很重要,傾聽教育場域中的各種聲音,并從各種聲音中汲取有益成分更為重要,尤其是對于那些久久處于“高原期”的骨干教師更是如此。孔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說,“仁”離我們并不遙遠,如果我們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打算或想要(欲)“仁”的話,就會做到。 只要骨干教師具有一定的傾聽意識,想要改變自己傾聽的現狀,掌握一些傾聽方法,必定會有效緩解、縮短其“高原期”,助力其專業發展從“高原”走向“高遠”。在傾聽專家理念中汲取教育的智慧和思想;在傾聽學生所思所想所惑中走進他們的世界,完成教育任務并實現教學相長;在傾聽同行經驗傳授中不斷借鑒學習、吸取教育教學真經;在傾聽家長的聲音中吸取多元建議和意見以改進工作;在傾聽自我的過程中不斷反思體悟,認識自我,看清前行的方向……可以說,成功的教育離不開善于傾聽的教師,成功的教師就是善于傾聽的教師。 (作者單位系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本文原載于《人民教育》2017年第2期)
老師,你為什么不再進步了 作者簡介
《人民教育》雜志1950年創刊,毛澤東主席為創刊題詞。成仿吾、葉圣陶、徐特立、林礪儒等著名教育家為首屆編委會成員。1951年被定為中央教育部機關刊。20世紀80年代以后定位于基礎教育。曾對“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等重大問題開展深入討論和思想引領,對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近年來,專注于政策和理念解讀、重要教育思想討論、實際教育問題解決、國外改革經驗等,為中小學提供智庫服務。2015年創辦“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用戶達40萬+。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