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東萊博議 本書特色
老北大教授、文化隨筆名家,金克木先生撰文推薦過《東萊博議》:“作為文章范本,呂氏的《博議》越來越流行,直到民國初期還有人傳習。史記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太高了,學不上手,只能暗中學《博議》,這書文章不長,能啟發思路,便于模仿。學得好的能作出一大篇精彩的文章,處處是驚人之筆,處處又合乎題意,更重要的是能說的頭頭是道。要說黑,那就是烏云一片,要說白,那就是白雪無垠。怎么說怎么有理,還有氣勢。” 老先生直言,讀書寫文時,從《東萊博議》中獲益匪淺。 《中文經典100句:東萊博議》為《博議》的名句解讀。 速讀經典:快速概覽經典核心,高效滿足讀者快節奏的學習工作習慣。 速記名句:精挑細選經典名句,輕松理解,快速記憶,精準掌握,通透運用。 速通人文:透徹解析經典大義,不費吹灰之力通曉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東萊博議 內容簡介
《中文經典100句:東萊博議》為《博議》的名句解讀,運用符合現代人閱讀需求和習慣的編寫方法,文字活潑,揉合現代風格,趣味性高。每一篇結構統一,包括單元有:“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于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并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東萊博議》收錄的文章是東萊先生教授學生時撰寫的科舉范文,為議論文典范,依于《左傳》文本展開論辯與評論,是當時學子上課、科舉考試的**用書。宋、元、明、清歷代以來流傳不息,迄今在臺灣地區仍為大學授課、各級考試及公務員考試的重要教材。《博議》之文旁征博引,往往能啟發思路,甚至在民國時期諸多報社的時評社論都取道于《東萊博議》;論理分明,充分發揮了漢語微言大義與雄辯磅礴之特點,處處是驚人之筆,說理頭頭是道,筆鋒犀利,辯駁有力。東萊先生文章氣盛辭嚴,理富思精,既便于模仿又啟發文思,原北大著名教授金克木先生早年作文即學《東萊博議》,專門推薦過此書。
東萊博議 目錄
一念之是,咫尺禹湯;一念之非,咫尺桀紂
003 釣者負魚,魚何負于釣?獵者負獸,獸何負于獵?
006 君子之情未嘗不與人同也,而愛惡與人異
009 未見之情,人所未知;未動之情,己所不知
012 戒之以禍者,所以使人君之畏也;諭之以理者,所以使人君之信也;悟之以心者,所以使人君之樂也。
015 儒家之小人,兵家之君子也;兵家之君子,儒家之小人也
018 得不償失,利不償害
021 盛怒不發于微罪,峻責不加于小疵
024 天下之事,成于懼而敗于忽
027 君子之立論,信己而不信人,信心而不信目,故能用事而不用于事
030 敘事者,載其實;論事者,推其理
033 觀人之術,在隱不在顯,在晦不在明
036 凡人之情,為惡于人之所不見,為善于人之所見
039 致強之道始于弱,致弱之道始于強
042 共患易,共利難
045 勞者賤之常,困者貧之常,辱者難之常
048 大恩與大怨為鄰,大名與大辱為朋
051 君子言分必及理,言理必及分。分不獨立,理不虛行
054 蓋先遇其易,則以易為常,是禍之原也;先遇其難,則以難為常,是福之基也
057 和氣致祥,乖氣致異
060 天下同知畏有形之寇,而不知畏無形之寇
063 氣聽命于心者,圣賢也;心聽命于氣者,眾人也
066 君子作事謀始
069 怪生于罕,而止于習
073 咎既往者易為說,扶將傾者難為功
076 銜轡敗,然后見馬之真性;法制弛,然后見民之真情
079 一念之是,咫尺禹湯;一念之非,咫尺桀紂
082 國不亡于外寇,而亡于內寇;惡不成于有助,而成于無助
086 以古為今,以今為古,特在吾心之通與蔽耳
089 君有君之憂,臣有臣之憂,未聞舍己之憂,而憂人之憂者也
092 爵愈高而心愈躁,祿愈豐而心愈貪
生天下之善者,出于敬;生天下之惡者,出于慢
097 蓍龜者,心之影也,小大修短,咸其自取
100 百人醉而一人醒,猶可以止眾狂;百禮廢而一禮存,猶可以推舊典
103 驕者亂之母也,疑者奸之媒也,懦者事之賊也,弱者盜之招也
106 觀政在朝,觀俗在野
109 物之相資者,不可相無;物之相害者,不可相有
112 王者之所憂,伯者之所喜也
115 諫之用,在于君未喻之前,而不在君已喻之后
118 王道之外無坦途,舉皆荊棘;仁義之外無功利,舉皆禍殃
121 影者形之報也,響者聲之報也,刑者罰之報也,高下輕重,咸其自取
124 怠善而長奸者,莫如徇時之說
127 知而遠之,善之善也;知而近之,不善之不善也
130 心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
133 無故而為駭世之行,求名之尤者也
136 所期既滿,其心亦滿,滿則驕,驕則怠,怠則衰
139 失其始而求其終,理之所必無也
142 辭受既不可中悔,予奪其可中悔乎
145 觀治不若觀亂,觀美不若觀惡
148 無間則仁,有間則暴
151 蓋其所知者在理不在事,在實不在名也
154 天下之情,不見其速,未有見其遲也
157 君子憂我之弱,而不憂敵之強;憂我之愚,而不憂敵之智
160 善觀天者,觀其精;不善觀天者,觀其形
163 謀于涂者,不若謀于鄰;謀于鄰者,不若謀于家
166 生天下之善者,出于敬;生天下之惡者,出于慢
169 多而不可滿者,欲也;銳而不可極者,忿也
172 人皆知以己觀己之難,而不知以人觀己之易
175 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發之,則天下見其邪而不見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發之,則天下見其正而不見其邪
178 理本無窮,而人自窮之;心本無外,而人自外之
181 身者寄也;軒冕者,身之寄也
184 居其位而無其德,為身之羞;居其位而黜其禮,為位之羞
187 人之于利,憂其銳而不憂其怠,憂其急而不憂其緩,憂其溺而不憂其忘
190 為善未盡,猶愈不為;改過未盡,猶愈不改
193 至難發者,悔心也;至難持者,亦悔心也
196 國毀當辨,身毀當容;國辱當爭,身辱當受
199 吾獨以為利害之未驗,察言者若難而實易;利害之既驗,察言者若易而實難
內暗則外求,外求則內虛
東萊博議 節選
釣者負魚, 魚何負于釣? 獵者負獸, 獸何負于獵? 名句的誕生 釣者負1魚,魚何負于釣?獵者負獸,獸何負于獵?莊公2負叔段,叔段3何負于莊公?且為釣餌以誘魚者,釣也;為陷阱以誘獸者,獵也。不責釣者而責魚之吞餌,不責獵者而責獸之入阱,天下寧4有是耶? ——卷一·《鄭莊公共叔段》 完全讀懂名句 1. 負:對不起。 2. 莊公:即鄭莊公,姓姬,名寤生,是鄭武公的兒子。 3. 叔段:鄭莊公的同母弟弟,名段。曾受封于京,所以稱為京城太叔。后來逃亡到共地,所以也稱共叔段。 4. 寧:哪里,難道。 語譯:釣魚的人對不起魚兒,魚兒哪里對不起漁夫?打獵的人對不起野獸,野獸哪里對不起獵人?鄭莊公對不起共叔段,共叔段哪里對不起鄭莊公?更何況安上釣餌以吸引魚兒上鉤,責任在于釣魚的人;設下陷阱來誘捕野獸,責任在于打獵的人。不責備漁夫而責備魚兒吞下釣餌,不批評獵人而批評野獸進入陷阱,天底下哪有這樣的事? 名句的故事 春秋時鄭武公妻子武姜先后為他生了寤生和段兩個兒子。因為武姜生寤生時難產,害她差點喪命,所以武姜喜歡段而討厭寤生,好幾次勸鄭武公改立姬段為繼承人,但是沒有成功。后來,姬寤生即位為鄭莊公。 武姜有心培植次子姬段的勢力,于是請鄭莊公把京這個地方封給姬段。由于京地是個大城,所以大臣勸鄭莊公收回成命,免生后患。鄭莊公雖然推說那是母親武姜的意思,卻也在無意中說出自己心里的真正想法:“多行不義,必自斃。”意思是說,姬段遲早會因為做太多壞事而沒有好下場。 盡管大臣一而再,再而三地勸鄭莊公要管一管姬段,鄭莊公卻仍是裝糊涂,放任姬段一步步擴張自己的領地。過了一陣子,姬段以為時機已經成熟了,準備起兵叛亂,而武姜也準備在國都當姬段的內應。沒想到鄭莊公早就在兩人身旁安排了臥底,得知消息之后,他立即派兵攻打姬段所在的京地。姬段戰敗后逃到鄢地。鄭莊公進一步攻打鄢地,逼得姬段逃往共地。 對于這件事,孔子對鄭莊公和姬段的行為都極度不滿,于是在《春秋》一書記下“鄭伯克段于鄢”這句話,暗指兩人根本不配當兄弟。呂祖謙認為,為了殺害弟弟姬段而故意縱容他叛亂的鄭莊公才應該為這件事負全責,如果鄭莊公在弟弟一開始有野心時就予以制止,弟弟怎么會犯下滔天大禍呢?所以呂祖謙才會說:“釣者負魚,魚何負于釣?獵者負獸,獸何負于獵?” 歷久彌新說名句 在法國大革命前,法王路易十四為了對付革命黨,于是派人偽裝為革命的支持者,以誘捉真正的革命分子。這種做法被稱為“誘捕偵查”,俗稱“釣魚”,在今日仍廣泛應用在打擊犯罪上。 舉例來說,警方會故意偽裝成購買毒品的人,在交易時逮捕提供毒品的罪犯。此外,警方也會用這種做法破獲色情集團或查獲援助交際等賣淫行為。毋庸諱言,這種做法確實有助于打擊犯罪,然而,這種近于引誘犯罪的做法,也引起了法界的廣泛討論。 如果辦案人員為了增加績效,故意用高額的報酬,誘使原本無意犯罪的人從事犯罪行為,再予以逮捕,這樣的做法便與教唆犯罪無異。英國的知名法官丹寧勛爵曾經說過:“社會必須有逮捕、搜查、囚禁犯罪分子的權力與手段,以維護社會的安全。然而,如果濫用這種權力與手段,那么,它的危害將更甚于暴政。”法律上不容許“入人于罪”等陷害他人的做法,這就是呂祖謙認為鄭莊公對不起弟弟的原因。 但是,因被陷害而犯罪的人卻也應該接受道德上的批評。試問,如果是用心端正的君子,又豈能為利益所引誘而犯罪?況且姬段本來就有不臣之心了,并不是被陷害犯罪的。而且,縱使是被人唆使,但是犯罪就是犯罪,豈能說毫無責任?由此看來,呂祖謙認為共叔段沒有對不起鄭莊公,卻忽略了他也有應負的責任,也不算是公允之論。 君子之情未嘗不與人同也, 而愛惡與人異 名句的誕生 人皆愛奇,而君子不愛奇;人皆愛高1,而君子不愛高。君子之情未嘗不與人同也,而愛惡與人異者,何也?蓋物反常為怪,地過中為偏。 ——卷一·《宋穆公立殤公》 完全讀懂名句 1. 高:不切實際的事物。 語譯:一般人都喜歡奇怪的事物,然而有德的君子不喜歡奇怪的事物;一般人喜歡唱高 調,可是有德的君子不喜歡唱高調。君子的心理狀況和一般人沒有什么不同,可是他所喜歡 或討厭的事物和一般人不同,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事物逾越了常理就成了怪異,就像是土地 不在中心地帶就是偏遠地區一樣。 名句的故事 在歷史長河中,“推位讓賢”“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等,都是王位的繼位方式。古代*主要的王位繼承模式,還是以“父死子繼”為主。父親去世,就由嫡長子繼位,雖然不盡公平,但是這種制度減少了爭奪王位的可能性,為維持和平發揮了功用。宋宣公臨終前,卻并未依照一般的繼位模式,把國家傳給兒子,反而傳給了弟弟穆公。后來,穆公臨死前再把國家還給宣公的兒子殤公,而不傳給自己的兒子莊公,甚至把莊公趕到國外。后來,宋國大夫華督殺了殤公,改立莊公。對此,呂祖謙頗不以為然,他認為宋宣公故意做一些特別的行為,讓自己顯得很與眾不同。呂祖謙說:“君子之情未嘗不與人同也,而愛惡與人異。”指出君子的特質在于不會故意特立獨行,宋宣公并不符合君子這項特質。 宋宣公傳位給弟弟,宋太祖也如此。歷史上,宋太祖傳位給弟弟趙光義一事則是一宗懸案。據說某一晚,宋太祖邀弟弟趙光義喝酒。到了深夜,房里燭光搖曳,似乎發生爭執,甚至傳出投擲斧頭的聲音。翌日,趙光義對外宣稱兄長因病駕崩,臨終前將皇位傳給了他。 趙光義到底是不是弒兄篡位,當朝的呂祖謙決計不敢評論。不過,他既然批評了宋宣公“兄終弟及”的做法,自然也批評到宋太祖。自宋朝開始,因為文字而招禍之例很多,呂祖謙借古批今,委實需要過人的勇氣,而這正是史學家必須擁有的品質。 歷久彌新說名句 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不敢毀傷”。不過,卻有人故意學習蠻夷之邦的風俗,在身上文了各種圖案。在古人的眼中,那就是怪異的行為。唐朝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中記載了一些文身的故事:有一個名叫趙高的人,背上文滿了佛像。有一回因為犯罪要接受鞭刑,官吏看到他背上文了佛像,害怕褻瀆佛陀,于是不敢行刑。趙高見到官吏不敢行刑,十分得意,于是更加囂張。后來,有一位名叫李夷簡的官吏上任,負責審理他的案件。李夷簡下令責打趙高,說要把趙高背上的佛像打到看不見為止。由此可見,真正的君子是不會受那些怪異行為迷惑的。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經說過:“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反對故意做一些違背常情的事來求取名聲。 明代有位名叫黃綰的官吏,在人前炫耀自己的背上也像岳飛一樣刺了“盡忠報國”四個字。皇帝知道了,不希望其他人有樣學樣,用刺青這種表面功夫來代替實際的表現,就下令把他剝光了衣服來檢查,重重地羞辱他一頓。怪異的行為只能欺瞞一時,不能永久奏效,而且,對于有智慧的人而言,這些怪異行為完全不足為道。在現代,有些人為了表示深愛著對方,就往身上刺青,把對方的名字文上身。不知道這些人算不算是黃綰這一類的人呢?
東萊博議 作者簡介
曾家麒(編著者) 臺灣師范大學國文教學碩士,中壢高商國文教師。喜歡文學創作,尤其是古典詩詞、文言及白話散文、駢文、童話等。屢獲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文藝創作獎、國文老師文藝創作散文獎、蘭陽、玉山、南瀛、吳濁流、優秀青年詩人、桃園兒童文學等文學獎項。曾參與《基測作文不能犯的五十個錯誤》《網雅吟懷》《情境式創意作文》《圍攻錯別字》“中文經典100句”系列叢書等著作。 季旭昇(總策劃) 1953年生,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畢業、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退休教授,現任玄奘大學中語系教授,著有:《詩經吉禮研究》《甲骨文字根研究》《詩經古義新證》《金文單字引得》(合編)《說文新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等。 1994年,中華電視臺雞蛋碰石頭“說文解字”撰稿;1996年,中華電視臺“每日一字”撰稿(六十篇);2001至2006年,《國語日報》“字圓其說”專欄撰稿。商周出版書系“中文可以更好”“中文經典100句”總策劃,《漢字說清楚》(2007年出版)。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