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錢德洪序——成書之緣
一、徐愛錄——心即是理
1.徐愛引言
2.親民與新民
3.至善是心之本體
4.求孝道于內
5.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6.知行合一
7.行是知的功夫
8.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9.盡心即是盡性
10.身之主宰便是心
11.去其心之不正
12.知是心之本體
13.“禮”即是“理
14.天理人欲不并立
15.虛文勝而實行衰
16.務本尚實,返樸還淳
17.因時致治
18.事即道,道即事
19.孔子刪《詩經》
20.徐愛跋
二、陸澄錄——格物無動靜之分
1.主一之功
2.念念存天理
3.相下得益,相上遭損
4.人心天理渾然
5.心如明鏡
6.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7.人須在事上磨
8.工學與上達
9.惟精惟一
10.知行不分
11.以循理為生
12.三子是有意必
13.志與功
14.心即性,性即理
15.理不容分析/4l
16.反省慎獨
17.性、理關系
18.省察與克治
19.非鬼迷,心自迷
20.定是心之本體
21.孔子正名
22.毀不滅性
23.有是體即有是用
24.陽明與易經
25.存養夜氣
26.動靜無端
27.“道”無所謂上下
28.仁者惻隱心懷
29.權變之道
30.自愿原則
31.良工心獨苦
32.“治生說”誤
33.陽明與道教
34.克制私欲
35.哭則不歌
36.防微杜漸
37.儒家與科技
38.后天修養之功
39.道無精粗
40.私欲如塵土
41.克己功夫
42.道無方體
43.陽明的自然觀
44.隨才成就
45.做學問要有源泉
46.貫通古今
47.心統五官
48.一念發動
49.靜中體悟
50.持其志
51.圣人如天
52.理在心性中
53.已發與未發
54.顏子沒而圣學亡
55.現成良知
56.本體不動
57.主客消融
58.心外無物
59.時時用力
60.“格”為“正
61.做功夫的目標
62.孝悌為仁之本
63,陽明批評佛教
三、薛侃錄——一以貫之
1.心之神明
2.不假外求
3.不能“只管求
4.王朱異同
5.純乎天理方是圣
6.朱子之悔
7.侃去花間草
8.為學頭腦
9.志向真切
10.主宰常定
11.不務空名
12.以改之為貴
13.道德實踐
14.體用一源
15.不肯移
16.善用俱是
17.主體性覺醒
18.體未立,用安從生
19.在心地上用功
20.立志貴專一
21.無所偏頗
22.居敬窮理
23.知是理之靈處
24.本體無一物
25.戒懼慎獨
26.尊孟貶茍
27.保全真己
28.貴目賤心
29.蕭惠好仙、釋
30.真知即是行
31.死生之道
32.性、道、教
33.解偏救弊
34.功夫是恢復明德
中卷
一、答人論掌帶——知行合一
1.特倡誠意
2.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
3.功夫次第
4.知行合一的理論基礎
5.陽明的進學路線
6.合心與理為一
7.學、問、思、辨、行
8.格物致知說之意旨
9.誠意、致知、格物
10.道之大端易于明白
11.知行合一之功
12.拔本塞源之論
二、答周道通書——在事上磨爍
1.心意之所向
2.何思何慮
3.圣人氣象
4.能實致其良知
5.格物是致知功夫
6.身體實踐
7.性氣一體
三、答陸原靜書——良知學說
1.妄心與照心
2.良知無起處
3.精、一、理、氣
4.元神、元氣、元精
5.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6.理無動者
7.未發與已發
8.良知的情感因素
9.戒慎恐懼為良知
10.照心妄心
11.去欲存理
12.儒佛之辯
13.去此病自無此疑
14.明則誠矣
15.良知即是道
16.樂是心之本體
17.無所住處
18.錢德洪跋
四、答歐陽崇一——萬物皆備于我心
1.良知與見聞
2.在良知上體認
3.素其位而行
4.先知先覺
五、答羅整庵省宰書——正心誠意
1.實有諸己
2.古本之復
3.不可不辨
4.公道、公學
5.不敢縷縷
六、答聶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1.圣人之治天下
2.良知之學不明
3.思以此救之
4.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5.彷徨四顧
6.伏枕草草
7.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8.必有事就是致良知
9.天地間只有此性
10.本體即是良知
11.孝為人的良知本性
12.良知乃無“執”之大知
13.“盡心”三節
14.至當歸一
七、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貴在引導
八、教約——神而明之
下卷
一、陳九川錄——戎慎怒懼在心念
1.破數年之疑
2.格物猶造道
3.無欲故靜
4.雖聞見而不流
5.在事上磨煉做功夫
6.合內外
7.只是粗些
8.理障說
9.人胸中各有個圣人
10.功夫愈久,愈覺不同
11.人人自有
12.委曲謙下
13.只要解心
14.事上為學
15.有詩別先生
16.傷食之病
17.學知與生知
二、黃直錄——陽明四句教
1.學存此天理
2.學思非兩事
3.四句教
4.陽明格竹
5.童子格物
6.強調“合一
7.知覺便是心
8.格物即慎獨戒懼
9.尊德性
10.致廣大
11.見性
12.聲色貨利之交
13.實去用功
14.后天的感應
15.超越見聞
16.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17.一摑一掌血
18.何足為恃
19.立命功夫
20.性相近即性善
21.著不得一念留滯
22.靈明
23.嚴灘之辯
24.不擇衰朽
25.無我自能謙
26.惟變所適
27.故日非助
28.國裳請題字
29.見在良知
30.圣賢非無功業氣節
31.隨人分限所及
32.一念發動就是行
33.圣人本體明白
34.善惡只是一物
35.誠意之極
36.分上事
37.動靜只是一個
38.矜持太過終是弊
39.作文作詩
40.是無輕重也
41.此心廓然
42.佛氏不著相
三、黃修易錄一一生之謂性
1.既去惡念,便是善念
2.良知存久
3.無根之樹
4.調習此心
5.不為心累
6.氣亦性,性亦氣
7.隨人毀謗,隨人欺慢
8.天植靈根
9.與人為善
10.卜筮是理
四、黃省曾錄——良知星造化的精靈
1.義即是良知
2.思無邪
3.道心人心
4.因人施教
5.自家本體
6.看穿生死
7.毀謗自外來的
8.不厭外物
9.因人而異
10.簡化“知識
11.圣人之志
12.與物無對
13.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
14.內外兩忘
15.道即是教
16.人心與天地一體
17.順其良知之發用
18.養心不離事物
19.告子病源
20.同此一氣
21.心與物同體
22.盡性至命之學
23.剜肉做瘡
24.實落用功便是
25.至誠前知
26.能處正是良知
27.天理即是良知
28.重功夫不重效驗
29.巧、力非兩事
30.是非之心
31.日之余光未盡處
32.七情與良知
33.知行即是功夫
34.本體未嘗有動
35.不妨有異處
36.父子訟獄
37.其心只空空而已
38.自家經過
39.元聲只在心上求
40.自家解化
41.在心上用功
42.善與人同
43.良知妙用處
44.無未發已發
45.圓融的人性論
46.不為氣所亂
47.狂者的胸次
48.反其言而進之
49.須做得個愚夫愚婦
50.泰山和平地
51.念謙之之深
52.天泉證道
53.錢德洪附記
五、錢德洪跋——輾轉利行
重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