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老西寧伍-望族名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5055961
- 條形碼:9787225055961 ; 978-7-225-05596-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西寧伍-望族名人 本書特色
導語: 靳育德著的《老西寧(5望族名人)》里所選的名門望族和歷史名人,上起春秋戰國之際,下迄1949年前,前后歷經2400年左右。他們中,無論是西寧籍的,還是外地籍的;無論是在西寧地區建功立業的,還是生前主要活動在外地的;無論他們身上還存在著怎樣的瑕疵,但在西寧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跋涉的足跡,留下了讓人追念的業績。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不能以今天的標準去苛求古人,功過是非,自有千秋評說。
老西寧伍-望族名人 內容簡介
靳育德先生立足于考證學, 通過縝密考證, 還原歷史真相。并非簡單地復制歷史資料和口碑傳說, 而是反復思考, 經過考證, 提出自己的見解, 表現出一個真正學者治學的嚴謹。這本《老西寧伍 —— 望族名人》以基本史料和親自調查為依據, 但并非是純學理性的著述, 而是將史事敘述和場景描繪相結合, 時而運用散文筆調, 文筆優美, 生動自然, 有很強的可讀性。
老西寧伍-望族名人 目錄
無弋爰劍家族
麴氏家族
郭氏家族
南涼禿發氏家族
喃廝噦家族
祁土司家族
西祁土司
東祁土司
李土司家族
東李土司
西李土司
張氏家族
名人
其他
老西寧伍-望族名人 節選
《老西寧(5 望族名人)》: 趙充國 趙充國(前137一前52),字翁孫,祖籍隴西上邦(今甘肅天水西南),隨父徙居令居(今甘肅永登西北)。趙充國善騎射,通兵法,歷仕武帝、昭帝、宣帝三朝,通曉羌匈事務,沉勇有大略,是西漢著名軍事家。他在漢初征戰匈奴的戰役中累建功勛,先后任中郎將、車騎將軍長史、后將軍。后與霍光謀立宣帝,因提出過“烏恒不可不備”的戰略設想,以“全師保勝安邊策”,迅速平羌而封營平侯。宣帝元康三年(前63),駐牧于河湟流域的先零、罕開等諸羌聯盟,欲與匈奴聯合進攻河隴,他自薦率兵出征河湟,使邊陲重獲安寧。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趙充國受命率吏卒萬人“來墾羌人故田”,今西寧到平安是當時屯田的中心,所以他是青海地區實行屯田的**人。他抱病三上“屯田奏”,計劃從臨羌(今湟中通海)到浩門(今門源)墾田2000頃,為此,他留步兵10281人分在各地屯墾,除開溝渠,引水灌溉外,還伐木6萬余株,興建驛舍、橋梁,治理湟峽以西道路70處;置郡縣及金城屬國,發展地方經濟,改善社會環境,措施得當,后因功畫像于長安未央宮麒麟閣,以示表彰。 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趙充國病逝,終年86歲,謚壯侯。墓在甘肅清水縣集翅山下,距縣城8里,碑文為漢馮奉世撰,清乾隆時已毀。漢成帝時,為追念趙充國平羌的功勞,帝令文學家揚雄在他的圖像旁題頌“營平守節,屢奏封章,料敵制勝,威謀靡亢”,對其一生的功績做了總結。“緬想漢營平,千載稱其賢”,他不但鞏固了漢王朝在湟水流域的統治,而且也極大地促進了河湟谷地農業的發展。據楊應琚所著《據鞍錄》載,他奉詔赴京時路過甘肅清水,本欲拜謁壯侯墓,因日落不能去,只得借宿兩銘書院,“空庭老樹,坐月甚涼”,訴說了自己惆悵的心情。 馬援 馬援(前14—49),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市東)人,少有大志,其兄馬況曾說馬援“汝大才,當晚成”。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時任新城大尹(漢中太守),天水成紀(今甘肅秦安)人隗囂為當地豪強擁立割據,但他很敬重馬援,曾聘馬援為綏德將軍,后馬援卻投奔光武帝劉秀。 當時因西羌逐漸入居內地,金城郡屬縣多被西羌占領,中郎將來歙上奏:“隴西侵殘,非馬援莫能定”,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夏,光武帝任命馬援為隴西太守。馬援受命后即率領步、騎兵3000人在臨洮擊潰先零羌,防守關塞的8000多羌人到馬援軍前投降。這時,還有數萬羌人據守浩門隘,馬援和揚武將軍馬成率軍出擊,乘其不備,攻進營寨,羌人受驚潰散。事后,朝廷中許多人認為金城破羌(今樂都老鴉城)以西地區“途遠多寇”,主張放棄這一地區。馬援上奏朝廷說:“破羌以西地區城多堅牢,便于固守;土地肥沃,灌溉渠道暢通,如果放棄,讓羌人割據,就會給國家帶來更大隱患。因此,決不能放棄湟中地區。”光武帝劉秀采納了馬援的建議,下詔書要武威太守送回客居武威的3000余口金城人回到原地居住,從而鞏固了中央王朝對金城郡的管轄。此后,馬援又奏請在河湟地區設置地方行政長官,使河湟地區直接隸屬于王朝統治。馬援在隴右前后共六年,期間他修繕城郭,建筑關隘,以加強邊防;另一方面積極疏浚渠道,灌溉農田,勸耕放牧,使居住在河湟地區的羌漢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他又征服武都、參狼羌,使各部落萬余人歸附,隴右地區得以安寧。 ……
老西寧伍-望族名人 作者簡介
靳育德,青海湟中人,曾在省教育廳任職。從事教育雜志編輯工作二十余年,先后撰寫人物通訊數十篇,分別被收入《中國教育群英譜》《師魂》《中國改革者風采》《春蠶的風格》《昆侖》等書中。參與了《青海百科大辭典》《青海教育史》《青海教育大事記》《青海花兒詞典》《放飛心靈的地方》《河湟通覽》《河湟記憶》《音海美文選》《印象大通》《彩虹印象》《魅力剛察》《靈秀湟源》《貴南印象》《古今西寧話城中》等書的文字撰寫工作,主編了青海教育優秀論文集《萃英集》多篇文章獲全國教育記者協會、青海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全省征文_等獎和省****等部門的獎勵。著有河湟三部曲——《河湟隨筆》《河湟雜記》《河湟拾遺》和《老西寧》《老西寧貳》等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