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宗教與美國社會第十七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0146
- 條形碼:9787519500146 ; 978-7-5195-0014-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宗教與美國社會第十七輯 內容簡介
徐以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哲學博士、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宗教與國際關系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智庫復旦大學宗教與中國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社科基金學科組評審專家、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工作專家庫特聘專家、金陵協和神學院院董等職;上海市政協委員。研究方向包括宗教與國際關系、宗教與中國社會、中國基督教史、美國宗教等。創辦并主編學術叢刊《宗教與美國社會》《基督教學術》(與張慶熊共同主編)、《宗教與當代國際關系論叢》以及《宗教與中國國家安全和對外戰略論叢》。
宗教與美國社會第十七輯 目錄
◆“大國學術”——作為學術研究的基督教中國化徐以驊()
美國宗教
◆摩門教與美國政治初探程洪猛()
◆宗教和公眾民意\[美\]肯尼斯·D沃爾德(Kenneth Wald)阿利森·卡爾洪-布朗(Allison CalhounBrown)著章志萍譯徐以驊校()
◆宗教對美國的社會經濟貢獻——一項實證分析\[美\]葛百彥(Brian JGrim)葛天恩(Melissa EGrim)著蔣海然譯徐以驊校()
◆當代非裔美國人的佛教信仰曲曉梅()
宗教與國際關系
◆伊斯蘭朝覲對沙特總體國家安全的影響鈕松()
◆海灣阿拉伯國家對外援助的宗教動因李意喻光齡()
◆“當代瓦哈比派”的形成及其影響研究田藝瓊()
◆“斷交制裁”背后的卡沙關系新探——地緣宗教的視角邵紅巒()
◆正義與發展黨上臺以來的土耳其伊斯蘭運動王佳尼()
◆性別表達與伊斯蘭極端行為的形成:賽義德·庫特卜《路標》中的男性主義李晶()
◆近代天主教海外傳教的兩條基本路線謝子卿()
宗教與美國社會第十七輯 節選
宗教與美國社會CONTENTS本輯代序
“大國學術”本文有關數據統計工作得到筆者研究生黃康睿的協助,特此感謝。——作為學術研究的基督教中國化
徐以驊[內容提要]“大國學術”是大國綜合學術能力的統稱。“大國學術”的基本條件或標準是所謂理想型和動態性的,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前世界只有少數學術強國才能達到。因此,“大國學術”可以說是“學術強國”的代名詞。如“制造業大國”與“制造業強國”“貿易大國”與“貿易強國”的差別一樣,從“學術大國”到“大國學術”顯然還有很大的跨度。作為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相對較弱的學科,宗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中國能否作為“大國學術”的試金石之一。本文試從“大國學術”的高標準出發,討論當前作為學術研究的基督教中國化的現狀。
[關鍵詞]“大國宗教”“大國學術”基督教中國化
近年來,廣州基督教青年會和天津人民出版社為推進基督教中國化研究,準備出版大型海外收藏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史料匯編,組織人員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美國基督教青年會檔案館(The Kautz Family YMCA Archives,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和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特藏部(Special Collection,Divinity School Library,Yale University)等處大規模復制有關中國基督教青年會的檔案資料。這兩處檔案館也是研究中國基督教史的資料中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歷史資料收藏和整理顯然是關于基督教中國化學術研究的基礎性工作,而上述兩處世界級基督教資料中心的大量館藏資料也引起筆者對基督教中國化學術研究的一些思考。
宗教與美國社會“大國學術”——作為學術研究的基督教中國化2017年我曾提出“大國宗教”的概念。如果“大國外交”“大國經濟”“大國宗教”等概念成立的話,“大國學術”一說當然也能成立。本文在界定“大國學術”的基礎上,以此“大國學術”作為參照系來審視基督教中國化學術研究的現狀并展望其未來的發展。
一、從“大國宗教”到“大國學術”
“大國宗教”概念是筆者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徐以驊:“大國宗教(代序)”,載徐以驊主編:《宗教與美國社會》(第十六輯),時事出版社,2016年12月版,第3—10頁;參見徐以驊:“從‘信仰中國’到‘信仰周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宗教互動”,載徐以驊主編:《宗教與美國社會》(第十五輯),時事出版社,2016年10月版,第10—13頁。“大國宗教論”認為,就一般而言,構成“大國宗教”的主要有以下幾個要素:(1)絕對數值要素。如同經濟和國力評估一樣,一國宗教的強弱不僅要看相對數值,可能更要看絕對數值。除非較極端的個案,如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梵蒂岡教皇國,大國在宗教信徒及宗教場所和機構上的絕對數值,均非小國所能比擬。(2)硬件要素。包括圣地、圣物、宗教人口、宗教場所、傳教和宗教非政府組織、宗教神學院校、宗教傳媒等。(3)軟件要素。包括政教關系、宗教政策和實踐、宗教和神學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力的宗教領袖,以及宗教的受社會尊重度等。(4)國力要素。一國宗教影響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該國國力的強弱,即該國宗教所憑借的物資條件、社會基礎乃至國家地位。在國際舞臺上,尤其在國際慈善、世界和平以及跨國跨文化交流和對話等領域中真正有能力把宗教抱負付諸實施的,還是大國宗教和以大國宗教為依托的國際性宗教團體和宗教非政府組織。
長期以來,“國強教弱”或“強國弱宗教”是關于中國宗教的一般看法。所謂“弱宗教”是指信教人數占總人數中的比率比較低,以及國民的宗教性和虔敬度較弱等。其實鑒于東西方宗教的差異,宗教性和虔敬度是很難準確測量或加以比較的。而所謂“國強教弱”說法的更大不足,則是忽視國家與宗教之間的相互作用。結合上述“大國宗教”的要素、尤其是宗教人口(近2億)和宗教場所的絕對數值以及國家綜合實力而言,“大國宗教”可能是對中國宗教現有格局尤其是潛在力量的更好描述。
當然與其他領域相比,我國宗教的基礎設施、神學思想、體制建設、研究水準和話語權不僅與國際水準有較大差距,也與我國不斷增長的文化事業和總體國力不相匹配。因此,作為大國宗教,我國宗教和宗教團體仍有不少在短時間內難以補齊的短板,其國際影響力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美國宗教和中國宗教可能同屬大國宗教,但兩者之間的差距,要遠遠大于同屬大國經濟的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之間的差距。
與“大國宗教”相比,作為綜合學術能力統稱的“大國學術”的形成需要以下基本條件:
——需要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以及龐大社會和經濟資源的支持……
宗教與美國社會第十七輯 作者簡介
《宗教與美國社會》系列叢書出版的主旨是為促進國內學界對美國宗教以及其他相關議題的研究。鑒于宗教在美國歷史上和現實中的重要性,研究美國宗教對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美國社會,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實踐意義。同樣鑒于宗教在美國對外關系中的作用以及美國在當前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可以說宗教研究不僅是美國研究,而且是國際關系研究的知識性和學術性基礎之一。作為中美關系中的歷史性、經常性和情感性因素,宗教對中美關系研究也是不可忽視的議題。《宗教與美國社會》第17輯分為美國宗教、宗教與國際關系、學術講座三個部分。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