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在首任考試院長崗位上:我的教育人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3194213
- 條形碼:9787313194213 ; 978-7-313-1942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首任考試院長崗位上:我的教育人生 本書特色
《在首任考試院長崗位上:我的教育人生》由“我述教育人生”“我思高考改革”“我憶考院創建”和“我議教育改革”四個篇章以及附文組成。其中“我思高考改革”主要記述自1985年至21世紀前10年間,上海市曾進行過的高考改革,特別是胡啟迪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親歷的高考改革。依據自己的思考,他對“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實踐中的高考改革問題提供自己的感知。在“我憶考院創建”篇章中,記述了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從決策、籌建、掛牌到初創階段的整個歷史過程,為上海招考機構的發展存史。“我憶教育改革”搜集了他在高教局和教育考試院期間,發表的部分文章和講話。
在首任考試院長崗位上:我的教育人生 內容簡介
全書共有三個篇章:“我述教育人生”;“我思高考改革”;“我憶教育考試院創建”及相關附文。本書也記述了作者作為一個“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由黨和祖國一手培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一生跟黨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創造性地發揮螺絲釘精神,“身隨潮滾,初心依舊”的成長成才心路歷程,帶有自傳體的教育人生回顧。
在首任考試院長崗位上:我的教育人生 目錄
沐浴教育
乏趣的童年(1939年12月至1945年12月)
萌動的少兒(1946年1月至1951年8月)
茁壯成長在繼光中學(1951年9月至1957年8月)
走進華東師范大學(1957年9月至1961年8月)
教師生涯
我的黃金三年(1961年9月至1964年9月)
皖北“四清”經磨煉(1964年10月至1966年7月)
“文革”十年遭折騰(1966年7月至1976年10月)
創建控制理論教研室的實踐(1971年7月至1984年5月)
不惑之年任數學系主任(1984年6月至1992年9月)
傾心管理
走上上海市高教管理之路(1992年6月至1995年2月)
在首任考試院長崗位上(1995年2月至2006年5月)
情系教育
退休后的余熱(2006年5月至今)
頌師恩
念桃李
我思高考改革
曾經的高考改革
學業水平評價制度的創建
高考單獨命題權的獲取
高考科目設置改革的探索軌跡
高校招生計劃和收費體制的改革
不懈探索高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招生的高考改革新模式
由問題導向所呼應的改革探索
用現代科技手段改革考試與招生的管理方式
高考制度為什么要改革?
高考制度須在適應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過程中不斷變革
社會對高考改革的訴求
高考改革“改什么”和“怎么改”問題
感言高考改革
我憶考院創建
為什么要組建上海市教育考試院
教育考試院的籌建和掛牌
并軌建制是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初創時期的首要工程
關于“強考益招”與“爭創一流”的目標口號
考院創建促進了考試招生事業的發展
重整隊伍,繼續前行
“三講”中的自我剖析材料
即知即改,自我凈化,重整隊伍,在創院路上繼續前行
考試院民主管理跨新步
招考工作中的花絮
我議教育改革
把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創一流,上水平,促進上海高校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自學考試——上海開放教育中的一朵奇葩
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在新世紀把我院建設成一流教育考試機構而努力奮斗
關于建立上海市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的若干意見
把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目標愿景鎖定好
給多元化評價的實施留出改革的空間——兼議平行志愿推行的得失
上海“春季高考”是如何推出的
附錄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院長胡啟迪答記者問
胡啟迪就今秋高校招考改革有關政策答記者問
上海各類教育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改革部分
后記
在首任考試院長崗位上:我的教育人生 節選
《在首任考試院長崗位上:我的教育人生》: 回望人生,我感到畢業后剛踏上工作崗位的三年是我人生*愜意的三年,無憂無慮,生活自立,一心工作,如饑似渴地充實業務知識,滿懷實現理想的信念。盡管畢業時面臨祖國的困難時期,但那時我工作的華東師范大學及數學系,精神面貌極好,當時正值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落實“高教60條”提高教學質量,每個教師制訂“紅專規劃”作為執行路線圖。我從那時開始,下定了一生要走“又紅又專”道路的決心,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終身為人民服務,立足本崗位,成為本領域的專家。具體來說,我作為一名大學數學教師,就是要在教學科研上勇攀高峰,并按此制訂自己的規劃。 首先要過好教學關。一畢業我就在周彭年先生對58級學生主講的《數理方程》課中擔任助教,蒙徐元鐘學長幫助,我邁開了大學教學的**步;接著又在陳昌平先生對59級學生主講的一年學時的《數理方程》課中擔任助教,周、陳兩位先生是數學系知名的優秀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教學風格各異。周先生教學細膩,論證嚴密,滴水不漏,全身心投入,調動起全體學生的注意力。陳先生教風嚴謹,板書優美,言辭精練、幽默,引人入勝,發人深思,聽一堂課是一種享受。在我日后的教學中,從兩位先生身上,汲取了豐富的教學營養。之后,我又連續在60級和61級學生中重復做《數理方程》習題課輔導教學。1963年9月,物理系五年級(59級)理論物理專門化班要求開設《積分方程》課程,系和教研室鼓勵我去主講,我**次獨立踏上了大學主講講臺。我以俄國數學家彼得洛夫斯基的原版俄文著作《積分方程》為教材,通過翻譯、消化進行教學,教書的過程也是學書的過程,受益匪淺。三年的教學磨煉,我闖過了“教學關”,至今還珍藏著當年的備課筆記作為我人生成長的見證。 20世紀60年代初,在我們這一代青年教師的成長道路上,黨和學校明確對青年教師提出“管教管導”的要求,即當今提出的“教書育人”要求。不僅要備課筆記經得起檢查,批改作業認真負責,講課效果要好,輔導答疑也要到位。學生有問題找得到老師,教師要了解學生思想狀況,特別是學生在學習中的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做思想工作,還要及時與年級輔導員溝通,交流信息,研究針對性措施。當時我系青年教師積極性很高,想出很多辦法。我也結合《數理方程》教學,把一些學習困難、家庭貧困的同學組織起來,戲稱“窮棒子小組”,加以特別輔導,趕上教學進度,不積累問題,并從精神上鼓勵他們,增強他們的信心,學習當時優秀民辦教師吳佩芳的“雞毛飛上天”精神,使小組學生學習有了進步,也增進了師生情誼,建立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其次是“科研關”。科研的基本能力,在那三年得到了培養。當時我所在的微分方程教研室分為幾個科研組。除“拋物型方程組”“常微分方程組”“力學組”外,我被分在由教研室主任陳昌平先生領銜的“一般偏微分算子”科研組內,共有4人,其他2人為師兄徐元鐘和楊慶中。我們的選題既與系里選擇的廣義函數基礎理論研究相一致,又瞄準了當時世界數學研究的前沿問題,世界費爾茨獎獲得者、瑞典數學家霍曼德是此領域的奠基者。我們在陳先生的帶領下,從零開始打基礎,經過搜集論文資料,影印講義,組織Seminar(研討班),每周定時輪流報告系列論文,閱讀蘇聯數學家蓋爾馮德的《廣義函數》專著,逐步打基礎,進行基本的科研訓練。我們還邀請蘭州大學教授陳慶益先生前來專題講學,拓寬科研思路。不久,陳昌平先生在國內**刊物《數學學報》上發表論文,率先實現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零的突破,對大家是極大鼓舞。我們也開始考慮尋找題目,小試牛刀。我與楊慶中當時同住一寢室,年輕氣盛,常常切磋討論,直到深夜,真是人生難得一景。那時,我們心里裝的全是事業,除了教學科研工作,風花雪月、兒女情長均拋之腦后。記得1964年春節的某天下午,陳昌平先生臨時召集我們3人在他家里開科研組會,討論科研規劃,外面冬雪紛飛,屋內討論熱烈,十分投入,一直到晚上七點才結束。此時我才想起,那天正是我與馮準確定戀愛關系后的**次約會。她當時在廣州華南工學院(現為華南理工大學)執教,我們約定利用寒假回家探親之機見面。那次約會地點在大光明電影院門口。會后,我趕緊乘公交從師大二村(長風公園附近)奔往大光明電影院,已遲到一個多小時,當然不見人影。當時沒有手機,沒有微信,通知聯絡還需公用電話。我急中生計,冒著雪,撐著油布傘,披著老棉襖,穿著球鞋,摸索著,直奔七浦路馮準家,去致歉說明。對我這個不速之客突然造訪,馮準全家毫無準備,約會在這樣意外的場景中進行,成為日后家里經常調侃的經典笑料。福德殷厚的老岳父,看中了我的誠懇、落拓,反而給予贊賞。回憶當年的戀情,如此簡約、純真,富有色彩,頗耐回昧。三年的“科研關”訓練,雖然短暫,但受益匪淺,然而時光荏苒,這樣的機會不再重現,不時感嘆那黃金三年能多延長幾年該多好啊!1964年后,“狠抓階級斗爭”的政治風暴,一陣猛過一陣,1964年9月,我與陳先生去安徽參加“四清”運動,接著徐元鐘支援新建的上海半工半讀師院,我在安徽一待就是兩年,回校已是“文化大革命”開始,這樣“一般偏微分算子”科研組從1964年秋天后就此擱淺,成為歷史。 ……
在首任考試院長崗位上:我的教育人生 作者簡介
胡啟迪,1939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安徽黟縣人。數學教授。196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留校任教后,長期從事數學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控制理論及其應用、系統工程、人口控制等。科研項目曾獲1990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82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1977年上海市先進科技工作者。20世紀70年代起任控制理論教研室主任;1984年任數學系主任。1988年1月至1989年8月赴美訪問。1992年6月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長;1995年3月轉任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首任院長兼黨委書記。后期致力于上海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與實施工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九屆委員,及上海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2016年11月獲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華強教育專項基金“華強獎”的“特殊貢獻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