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康熙家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095448
- 條形碼:9787508095448 ; 978-7-5080-9544-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康熙家訓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普通讀者、中國文化愛好者 ★ 一代帝王的教子秘方,歷久彌新! ★ 在培養下一代這件事上,你與康熙的差距在哪里? ★ 繁體豎排,大字疏朗,宜讀宜藏。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劉鳳云教授長序推薦。 生命因傳承而生生不息,家族因傳承而延綿不絕。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誰能避開”傳承”二字?這是生而為人所必須面對的。而傳承的實質,則必然落實于教育。當前,接班人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富二代教育,似乎已然是中國社會所面臨地大問題。 當成人面對孩子的怠惰、疲沓、慵懶、狂傲等現象,時常簡單的冠之以“叛逆‘二字。其實,這是以成人世界固有的思維方式來評判的結果,而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就已經存在很大的偏差,失于中道。 那么,家族的傳承、接班人的培養,又該如何做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生俱來的那股韌勁、銳氣、勇氣,又該如何找回?《康熙家訓》一書,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康熙家訓》是雍正帝記錄其父(康熙帝)生前之教誨,共計兩百四十六則。 訓曰:朕八歲登極,即知黽勉學問。彼時教我句讀者,有張、林二內侍,俱系明時多讀書人。其教書惟以經書為要,至于詩文,則在所后。及至十七八,更篤于學,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誦讀;日暮理事稍暇,復講論琢磨,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朕少年好學如此,更耽好筆墨,有翰林沈荃,素學明時董其昌字體,曾教我書法。張、林二內侍俱及見明時善于書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書法,有異于尋常人者,以此。 訓曰:《易》云:“日新之謂盛德。”學者一日必進一步,方不虛度時日。大凡世間一技一藝,其始學也不勝其難,似萬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學,則終無成矣。所以初學貴有決定不移之志,又貴有勇猛精進之心,尤貴有貞常永固不退轉之念。人茍能有決定不移之志,勇猛精進而又貞常永固毫不退轉,則凡技藝焉有不成者哉! 訓曰: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恒勞而知逸。若安于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是觀之,圣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矣。 康熙少時八歲登基,克自勤勉,自言“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試問,這般精氣神,現在還有幾人?康熙素有“千古一帝‘之稱,當然,對此評價,褒貶不一,但是康熙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無疑是成功的典范。我們也不難看出,在康熙對子女的訓言中,無不閃耀著儒家智慧,也就是孔子所指引的方向——勤勉自強。 我們抱著向古人請教的態度,不拘泥,不復古,立足歷史,解決當下,指向未來,向儒家借智慧,向康熙借經驗,以此解決今天的切實問題。感謝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劉鳳云先生爲本書所撰極具指導意義的“序言”。本書的出版,寄望讀者能從康熙對其子女的訓導中,各自生發出適宜于自身的教育智慧。
康熙家訓 內容簡介
康熙平時在宮中經常給皇子皇孫以教誨,雍正即位后對康熙的家訓加以追述,并整理匯編。本書涉及為政、修身、養生、讀書、尊賢敬老、生活常識等諸多方面,語言質樸,內容豐富。這些訓誡帶有濃厚的儒家思想,是一部傳統的皇家教子秘本,在當今仍然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
康熙家訓 目錄
目錄
序言
原序
訓言
編后記
康熙家訓 節選
訓曰:天下事物之來不同,而人之識見亦異。有事理當前,是非如睹,出平日學力之所至,不待擬議而后得之,此素定之識也;有事變倏來,一時未能驟斷,必待深思而后得之,此徐出之識也;有雖深思而不能得,合眾人之心思,其間必有一當者,擇其是而用之,此取資之識也。此三者,雖圣人亦然。故周公有繼日之思,而堯舜亦曰疇咨稽眾。惟能竭其心思,能取于眾,所以為圣人耳。 訓曰:孟子言良知良能,蓋舉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謂自孩提以至終身,從吾心,縱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學﹄﹃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之后。故古人童蒙而教,八歲即入小學,十五而入大學,所以正其稟習之偏,防其物欲之誘,開擴其聰明,保全其忠信者,無所不至。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將至。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學者,其擇善固執,克己復禮,循循勉勉,無有一毫忽易于其間,始能日進也。 訓曰:朕自幼留心典籍,比年以來,所編定書約有數十種,皆已次第告成。至于字學,所關尤切。︽字匯︾失之簡略,︽正字通︾涉于泛濫。兼之各方風土不同,語音各異,司馬光之︽類編︾,分部或未明;沈約之︽聲韻︾,圣祖仁皇帝庭訓格言九八后人不無訾議;︽洪武正韻︾多所駁辯,迄不能行,仍依沈韻。朕參閲諸家,究心考證,如我朝清文以及蒙古、西域、洋外諸國,多從字母而來,音雖由地而殊,而字莫不寄于點畫,兩字合作一字,二韻切為一音,因知天地之元音發于人聲,人聲之形象寄于字體。故朕酌訂一書,命曰︽康熙字典︾,增︽字匯︾之闕遺,刪︽正字通︾之繁冗,務使詳略得中,歸于至當,庶可垂示永久云。 訓曰:朕自幼所見醫書頗多,洞徹其原故,后世托古人之名而作者,必能辨也。今之醫生所學既淺而專圖利,立心不善,何以醫人?如諸藥之性,人何由知之?皆古圣人之所指示者也。是故朕凡所試之藥與治人病愈之方,必曉諭廣眾;或各處所得之方,必告爾等共記者,惟冀有益于多人也。 訓曰:藥品不同,古人有用新苗者,有用曝乾者,或以手折口咬撮合一處。如今皆用曝乾者,以分量稱合,此豈古制耶?如蒙古有損傷骨節者,則以青色草名綽爾海之根,不令人見,采取食之,甚有益。朕令人試之,誠然;驗之,即內地之續斷。由此觀之,蒙古猶有古制,藥惟與病相投,則有毒之藥亦能救人;若不當,即人參人亦受害,是故用藥貴與病相宜也。 訓曰:養生之道飲食為重,設如身體微有不豫,即當節減飲食,然亦惟比尋常稍減而已。今之醫生一見人病即令勿食,但以藥物調治。若或內傷,飲食者禁之猶可,至于他癥,自當視其病由,從容調理,量進飲食,使氣血增長。茍于飲食禁之太過,惟任諸凡補藥鮮能資補氣血而令之充足也。養身者宜知之。 訓曰:朕從前曾往王大臣等花園游幸,觀其蓋造房屋,率皆效法漢人,各樣曲折槅斷,謂之套房。彼時亦以為巧,曾于一兩處效法為之,久居即不如意,厥后不為矣。爾等俱各自有花園,斷不可作套房,但以寬廣宏敞居之,適意為宜。 訓曰:朕雖于談笑小節,亦必循理。先者大阿哥管養心殿營造事務時,一日同西洋人徐日升進內,與朕閑談。中間大阿哥與徐日升戲曰:剃汝之須,可乎?徐日升佯佯不采,云:欲剃則剃之。彼時朕即留意大阿哥原是悖亂之人。設曰我奏過皇父,剃徐日升之須,欲剃則竟剃矣。外國之人謂朕因戲而剃其須,可乎?其時朕亦笑曰:阿哥若欲剃亦必啟奏,然后可剃。徐日升一聞朕言,凄然變色,雙目含淚,一言不出。既逾數日,后徐日升獨來見朕,涕泣而向朕曰:皇上何如斯之神也!為皇子者,即剃我外國人之須,有何關系?皇上尚慮及未然,降此諭旨,實令臣難禁受也。厥后四十七年,朕不豫時,徐日升聽信外邊亂語,以為朕疾難愈,到養心殿大哭,自怨其無造化,隨回至家身故。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亦可以失人心也。 ……
康熙家訓 作者簡介
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zui長的皇帝。他推崇儒家,把修身、齊家、平天下的親身體證耳提面命地教誨皇子,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雍干盛世的大局面。 雍正,愛新覺羅·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他與康熙帝一樣勤于政事,后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朱批過的折子就有360卷,可謂清朝zui勤奮的帝王。在位期間,兢兢業業地踐行著儒家“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的為政之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