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履拾典藏-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藝術設計采風實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53025
- 條形碼:9787518053025 ; 978-7-5180-5302-5
- 裝幀:10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履拾典藏-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藝術設計采風實錄 本書特色
郭友南編著的《履拾典藏(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藝術設計采風實錄)》是一次完全自發地收集、整理、思考、撰寫的記錄經歷。參與的同學,從2009級服裝藝術設計專業到2015級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共計15位同學、18篇采風記錄以及不可詳記的攝影圖片與關聯作業和教師作品。
履拾典藏-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藝術設計采風實錄 內容簡介
2018年,作為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藝術采風10周年的時間節點,也源自在服裝與服飾設計系工作多年的自覺使然,成為編撰本部特色教材的初衷。《履拾典藏 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藝術設計采風實錄》共收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2007級至2015級同學文章18篇,攝影圖片386張,以及相關作業和教師作品。以本人和經歷過的學生為撰寫主體,以采集祖國文化經典的視角,用照片與隨筆的方式,回顧黔東南、北京、西安、洛陽、皖南等地的履拾文化典藏的經過和體驗。鑒此,通過對多年藝術采風的梳理與省思,為以后本專業藝術采風教學工作與設置,提供依托與支撐。 《履拾典藏 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藝術設計采風實錄》適合藝術設計愛好者、服裝設計師學習,也可作為藝術設計專業藝術采風參考教材、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藝術采風參考教材使用。
履拾典藏-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藝術設計采風實錄 目錄
1.1 設計師之需
1.2 人才培養之需
1.3 文化傳統之需
1.4 使命感之需
1.5 民族精神之需
1.6 中國信仰之需
2 黔東南履拾
2.1 追溯
2.2 華夏*早原居民
2.3 世界性民族
2.4 苗人特性
2.5 巫文化
2.6 “牛”文化
2.7 夢開始的地方
【山路十八彎】
【上山】
【侗族大歌】
【刺繡】
【姊妹節】
2.8 感受苗寨服飾
2.9 有效的實踐
2.10 頻回首,難忘懷
3 北京履拾
3.1 從妙應寺到雄安新區
3.2 我將在更大的沉默中歸來
3.3 四月走過一個北方城市
【胡同】
【圓明園】
【故宮】
3.4 在北京的那些天
3.5 愛上這座城
3.6 收獲之行
3.7 北京紀事
躬行
4 皖南履拾
4.1 國人的文化情結
【墻】
【門】
【巷】
【雕】
4.2 安徽寫生
4.3 憶皖南設計采風——走出去,發現美
5 西安履拾
5.1 *古老的中國
【漢字與河南】
【原生文明】
【偉大使者】
【偉大學者】
5.2 那年正青春
5.3 收獲
5.4 北憶采風,南望空城
龍門石窟
西安博物館
洛陽老街
6 結語
履拾典藏-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藝術設計采風實錄 節選
《履拾典藏 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藝術設計采風實錄》: 1關于藝術設計采風實踐 1.1設計師之需 從藝術設計的大背景來看,設計的靈感很多時候來自日常生活和親身經歷,但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經常被我們忽視,親身實踐經歷反而會讓我們牢記。從現代藝術設計經典案例中,我們可以嗅到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設計的影響,可以體驗到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術的完美融合,中國著名服裝設計馬可到貴州不下幾十次,其中多為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她感悟:“傳承不是原封不動的復制以前的服飾和手工技術,對于一個設計師而言,去創新是不可推卸的責任,通過眼界、創新、審美,把傳統手工藝加以活化,賦予新的生命力,讓其真正走向大眾的日常生活。”2006年馬可成立了“無用”工作室,在那里,幾十個工人(包括來自貴州偏遠地區的手工藝人),每天從事紡紗、織布、蠟染、刺繡等工作,一個月只能生產工00多件衣服。同時,馬可還外出記錄了全國近100種民間傳統手工技藝。這些看似式微的傳統手T藝卻被馬可視為寶貝,我相信馬可在編制著將傳統、現代、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劇本。如圖1-1所示,為擺貝苗寨服飾中局部。 日本時裝大師三宅一生利用日本5世紀時期對布料處理的傳統工藝,使服裝的外觀有非常特別的效果,且具有神秘的東方性格。他還創造性地運用了油布、聚酯纖維的針織面料,結合獨特的裁剪方式,形成了被他稱為“第二層皮膚”的著裝特征和風格。三宅將傳統與現代、藝術與技術、東方與西方進行了恰到料理。 1.2人才培養之需 當下中國社會呼吁匠人精神,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物質文明下,人們往往以結果來衡量其是否成功,而衡量的標準往往是金錢、地位、權利。往往忽略了經歷這個過程,忽略了認認真真做事、極度投入、認死理兒、死心眼兒、有韌性,這些現在吃不開或行不通的行為模式,或許就是中國人目前的通病。巧取和敷衍倒是當下的慣性技法。民族服飾采風其本身行程辛苦受累,很多同學表示不解,發出很多不同的聲音。 藝術設計采風是設計人才培養的必修課,是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一次具體社會實踐活動,只有當你履拾典藏后才會意識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會有弘揚文化的時代使命感;也只有你品讀華夏文化精神,才會有效塑造起強大的意志力;只有你完全被祖國文化所征服,才會有真正的中國信仰。 人才培養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然而,在大學階段的培育與導向是至關重要的,其影響是深遠和長久的。 1.2.1祖國文化情結 在采風的過程中,筆者經常給同學們提到作為一個中國人很是慶幸和自豪。中華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古中國)之一,有世界上*早的農業、釀酒、造船、哲學論著、軍事論著等記錄。正是由于文化的傳承與積累才使得中華民族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長時間處于主導和領先地位。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樣離不開文化的傳承。南此,文化的傳承是一個民族得以維系和發展的關鍵。假設,如果一個民族文化上出現了斷裂或者被外來文化所替代,對一個民族來說是件不幸的事情。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應該感到驕傲和慶幸。很難想象如果出生在瑙魯(一個太平洋上的島國),一個曾經的繁榮要歸功于鳥糞的國家,雖然一度成為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人均*富有的國家,但是這個國家卻沒有自己的文化,雖然一時暴富,卻無法掩蓋精神上的蒼白,如果給你一個選擇呢 1.2.2采集文化典藏 大學期間的采風經歷往往讓人難以釋懷。因為藝術設計采風的經歷對大家來說幾乎都是**次,艱辛、快樂與收獲并存,這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回憶。筆者與同學們一起完成采風工作已經持續八個年頭了,真心羨慕他們的年齡、精力、體力,不管在什么時候、地點和環境下總是那么透明與燦爛,他們有能力和經歷來對祖國文化進行采摘。 1.3文化傳統之需 隨著國家城鎮化策略的實施,今天的黔東南地區已經縣縣通高速。城鎮化的腳步漸漸開始打破這一地區原有的封閉生態環境,一些偏遠山寨中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這一封閉生態的社會環境終將會發生變化。這些華麗的民族服飾里有的精美刺繡、獨特蠟染工藝和華美的配飾藝術,將會以什么形式進行傳承,以什么樣的形式進行現代性表述,卻是我們這代人所面對的時代課題。若干年后,這些民族服飾開始式微,人們真的會懷念她往日的盛況。然而今天,她就在那里。如圖1—2所示為服飾2014級周曉敏同學拍攝的苗寨的水上糧倉。 1.4使命感之需 黔東南苗族文化傳統是來自中國社會內部,是完全不同與西方社會的東方文明,是那些具有強大生命力且極具智慧的文化積淀,是華夏民族不能丟棄的。這就意味著文化傳統仍賦予我們特定的生活內涵與人生價值,為人類發展和追求現代化提供意義基礎,也為現代人提供開掘生活意義和價值的尋寶圖。如精神空虛、道德淪喪、缺乏信仰、價值單一、環境惡化、生態危機等,可以在苗族文化傳統體系中尋求天然的批評空間。保護較為完好的少數文化傳統中的天人合一、師法自然、家族倫理、隱逸思維等所對應現代人舒緩精神緊張、追求清新自然、強化倫理道德約束,均可獲得積極的支撐。當務之急的就是如何將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產品和形態進行現代化表述。 1.5民族精神之需 華夏各民族文化傳統中的精神品質,是幾千年來各民族文化中流傳和積淀下來的,不是已經逝去的文化。這種文化傳統既然能夠流傳下來,是不可拋棄的文化。在這里我們強調的其自身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進一步認證該文化傳統的價值所在。現代化潮流無法阻擋的今天,華夏文化傳統將為創造更加具有精神品質的現代生活做出自己的貢獻。 1.6中國信仰之需 藝術設計采風,以調研文化傳統、文化典藏為主線,是一次對中國文化以及各個民族文化傳統的巡禮,從而感受其傳承千百年來自身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思考精神品質作為脈絡的延展,以及文化傳統現代性表述迫切使命感。耳讀目染的親身經歷會帶來與學校課堂截然不同的體驗,這些體驗會給同學帶來某些文化傳統上的思考,對當下社會的思考以及與自身專業相關聯的思考。建立在文化上的自豪感,逐步塑造中國信仰。或許,這場親身經歷才是藝術采風真正意義與價值。 ……
履拾典藏-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藝術設計采風實錄 作者簡介
郭友南,1974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開封市 1995年畢業于開封大學社科系 2006年畢業于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006年至今任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教師 主要講授:美學、設計原理、服裝設計、材料造型設計等課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史學評論
¥14.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