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丹青文心-民國文人繪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651863
- 條形碼:9787532651863 ; 978-7-5326-5186-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丹青文心-民國文人繪畫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 2011年起推出的“民國文人系列”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紙上性情——民國文人書法》、《梅花知己——民國文人印章》多次登上各種排行榜,口碑不錯(《書法》已經第五次印刷)。此類反映民國文人業余生活的系列書,有一定的讀者群,每種估計可銷售四千冊。
丹青文心-民國文人繪畫 內容簡介
民國時期,文人輩出,群星璀璨。不少文人的繪畫水準非同一般,他們通過丹青的鋪張,反映藝術的性情。“民國文人繪畫”,有別于專業畫家的繪畫,彰顯了文人們的文化修養、個性特質、繪畫功力,是文人氣和書卷氣并存的藝術追求。 本書記述了約40位民國文人的繪畫生涯,以繪畫寫故事、以丹青抒性情,側面展現當時文人的業余愛好和真實生活,讓讀者了解他們的文化追求、丹青“文心”。通過抒寫民國文人的藝術人生、審美情趣與文化喜好,反映出民國文人在繪畫創作過程中的人生追求、藝術追求和理想追求。
丹青文心-民國文人繪畫 目錄
馬相伯:自強之道在育才
林 紓:西風歐雨入畫來
李瑞清:墨花著紙磨不滅
陳師曾:中西融匯師造化
經亨頤:藝術通才精繪畫
何香凝:“雙清樓主”女豪杰
于右任:落落乾坤大布衣
李叔同:人生猶似西山月
魯 迅:大眾美術倡導者
葉恭綽:墨才“別才”老不倦
張宗祥:學識淵博寫人生
蘇曼殊:一切有情無掛礙
胡 適:文學大師別樣情
宋慶齡:生活隨處入畫來
容 庚:金石大家書畫緣
張恨水:人生長恨水長東
蘇雪林:繪畫與文學握手
張伯駒:文化高原一峻峰
豐子愷:一鉤新月天如水
瞿秋白:江聲云樹蘊才華
聞一多:詩情伴夢筆生花
夏承燾:一代詞宗揮丹青
凌叔華:文名畫名皆聞名
梁思成:功夫不凡建筑畫
臺靜農:格調新異繪梅花
沈從文:“邊城”山水塑畫魂
陸小曼:一生半累煙云中
梁實秋:是真名士自風流
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
葉靈鳳:“東方的比亞茲萊”
艾 青:詩畫交匯“大堰河”
啟 功:山水竹石蘊意趣
郁 風:行走藝壇的“票友”
張愛玲:悲涼情懷凝筆端
汪曾祺:高僧只說平常話
丹青文心-民國文人繪畫 節選
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 世人對于林徽因的了解,多來自于她傳奇的情感經歷,但是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一代才女”,林徽因不僅在藝術上有著廣泛的涉獵和研究,而且在藝術設計和美術繪畫上更是有著自己的追求。她擅長用畫家的色彩、線條來創造作品的藝術美。那視覺的體驗、光影的層次,使她的作品具有極強的審美感染力。 一九○四年六月,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五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八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一九一六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子中學。一九二○年四月,隨父游歷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筑師的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筑學的志向。其間,她還結識了父親的弟子、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九二一年,她隨父親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學。一九二三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臺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九二四年六月,林徽因和梁啟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國攻讀建筑學;九月,一起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梁思成在美術學院的建筑系求學。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冊在美術系,注冊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選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愿。從美術學院畢業后,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半年。 林徽因掌握了西方舞臺美術設計的創作方法后,骨子里天馬行空的創作思維,在舞臺美術及其他視覺藝術領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據說,她曾為百老匯的演出設計過舞臺效果,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一九二八年三月,她與梁思成的婚禮在加拿大的渥太華舉行,因不甘心受縛于傳統的中式禮服,便以構思舞臺服裝的想象力,為自己設計了一套中西結合的“東方式”結婚禮服,轟動一時,引起加拿大新聞記者的極大興趣。 跨學科的攻研,使得林徽因領悟了各學科的“手繪表現”和“現場感”要領。這為她以后考察古跡現場時勘察、繪畫打下了強有力的基礎。林徽因的繪畫作品大多以建筑水彩手稿為主,不再單一去表現建筑本身,而是加上周圍環境和人物去展現建筑對實際生活的影響。 林徽因憑借對繪畫藝術的體驗,“能夠以其精致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回國后,她盡心輔助梁思成,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中國古建筑的研究和整理上,從此,中國多了一位杰出的建筑大師,但少了一位繪畫和舞美大師。即便這樣,林徽因仍然擠出時間,撰寫關于舞美的評論文章,如《設計和幕后困難問題》(一九三一年八月二日《北平晨報》“劇刊”第二十二期),批評了當下戲劇舞美之不足。她還在一九三五年為天津南開新劇團公演的《財狂》一劇做舞美設計。此劇由張彭春和曹禺改編自莫里哀的《慳吝人》,張彭春導演、曹禺主演,演出之后反響極大,著名作家、當時的觀者蕭乾曾這樣描述說: ……許多觀眾是乘當日火車由各地迢迢趕來的,是這樣踴躍,在開場前一小時便將座位占滿 。…… 演出如此受歡迎,除編導者是極富號召的戲劇家外,林徽因的舞美設計也是其中*大的看點,這實在是因為林徽因太喜愛美術了。她操刀舞美,為演出增色不少。她結合編導對劇本的中式處理,設計了獨特風格的中式走廊和樓閣的組合,“這在當時是別具一格極為新穎的”。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一日,林徽因在《晨報五周年紀念增刊》發表了自己的唯一譯作《夜鶯與玫瑰》,同時還為這本增刊設計了封面。林徽因的“全部圖案可以代表四個要素:一、正義;二、光明;三、和平;四、永久”。設計用黑白圖案,主題是鐘樓,大約是“暮鼓晨鐘”的意思,意味著“光明將驅散黑暗”;鐘樓下面是蕩著漣漪的水面,寧靜而安詳;鐘樓的上方是和平鴿,寓意為“和平與希望”;水岸邊是一層層樹林,樹林后面一輪太陽正在升起。晨報本身取義“一日之計在于晨”,鐘樓是中國元素,和平鴿和太陽是國際通用元素,都是比較討巧的。所以,晨報增刊的編后語《感謝》還特意指出: (林徽因)美術、文學的造詣很深,封面圖案和《夜鶯與玫瑰》一篇譯作,雖不能代表女士的全部學識,也可以看出女士的天才幾分。 一九二九年,張學良倡議設計東北大學校徽,林徽因積極響應,她把具有東北特點的“白山黑水”設計進圖案。首先以東北地域文化的特征入畫,將校徽設計成圓形圖案,在中心圓內的花朵上書有東北大學校訓“知行合一”,圓外上半部為環形半圓體,正面有八卦中艮卦符號,兩側分別書“東北大學”校名,大篆字體,是東三省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前身)委員長金梁的墨跡;圓下方嵌入“白山黑水”圖案,圖案兩側繪有動物,左虎右龍,反映了東北虎的雄姿和黑龍江龍的神態。林徽因的這一美術設計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中標和四百元大洋的獎勵。據說把東北稱為“白山黑水”,就是林徽因在設計里提出后才傳遍全國的。 林徽因多才多藝,還擅長繪畫。從《文學》雜志的封面和《大公報》副刊“小公園”報頭的兩幅設計繪圖來看,她的美術才華與文學才華一樣,中西文化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融合。林徽因的繪畫作品留存下來雖然不多,但是她的美術才能后來在設計和建筑藝術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 一九五一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了搶救景泰藍的工藝美術小組,這個緣分的起源來自于在北京海王村舊古玩攤的一只景泰藍花瓶。他們倆人在路過一個攤鋪時被一個花瓶所吸引,攤主見他們很喜歡,便說:“二位先生還是有眼力的,這是正宗景泰藍,別處你見不到了。北京的景泰藍熱鬧了幾百年,到這會兒算是快絕根了。”攤主的話說得有點過,可引起了他倆對景泰藍的關注,當時的景泰藍作坊,大的不過二三十人,小的只有兩三人,工人多在低矮、昏暗的作坊里從事手工操作。經過多次走訪調研,梁思成和林徽因決定成立清華大學營建系美術小組,搶救景泰藍工藝。 一九五二年十月在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上,各國代表收到了一批特別的禮物——以中國傳統藝術為靈感設計的臺燈。在這些臺燈上,色彩不同的琺瑯釉呈現著光滑的圖案花紋,有的是漢代刻玉紋樣,有的是宋錦草紋,還有的是明清彩瓷。當時主持設計工作的便是林徽因。她說: 我們選定了北京的手工藝品作為禮物,也是有原因的。中國工藝的卓越的“功夫”,在世界上古今著名。 林徽因所說的這“卓越的功夫”之一,就是景泰藍。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老院長常沙娜自十二歲起隨父臨摹敦煌壁畫,展露出過人的藝術才華,后赴美留學,歸國后在林徽因的指點下涉足工藝美學。 一次,在亞太和平會議上,有人提議,盤子裝飾用畢加索的和平鴿。林徽因卻明確反對,要求學生們從敦煌壁畫尋找鴿子的形象,不必照著西方畫家,更不必搬弄畢加索。常沙娜說: 一次,在亞太和平會議上,有人提議,盤子裝飾用畢加索的和平鴿。林徽因卻明確反對,要求學生們從敦煌壁畫尋找鴿子的形象,不必照著西方畫家,更不必搬弄畢加索。常沙娜說: 林徽因先生引導著我,要把敦煌的圖案運用到現代的生活、現代的工藝,對我的設計觀念影響很大。 一九四九年,林徽因參與設計新中國的國徽。清華國徽設計的組織者和主持人主要是林徽因,國徽設計小組成員朱暢中回憶道: 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在清華大學新林院八號家中召集營建系教師莫宗江、李宗津、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張昌齡一同開會,組成國徽設計小組。……林徽因先生首先給我的任務,是讓我去畫天安門,她要我去系里資料室找出以前中國營造學社測繪天安門的實測圖作參考。……林徽因先生提出了“國徽”和“商標”區別問題,進行討論。林先生向我們展示了一些國家的“國徽”和家族“族徽”以及一些商品的“商標”,作了分析比較,提出了精辟的見解,梁先生也闡述了自己對國徽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日下午,政協全國委員會召開國徽審查會議。周恩來總理和到會成員對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兩家提出的方案進行了審議,*后,清華大學營建系設計的第二圖當選。在這莊嚴的時刻,受特邀出席大會的林徽因淚花簌簌、興奮不已。 國徽設計是林徽因的事業頂峰。作為一個美國教育出身的知識分子、一個連清華大學正式編制都沒有的人,林徽因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在設計方面無以倫比的智慧和創造。 一九五二年,梁思成、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委員,她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關肇鄴一起,經過認真推敲、反復研究,終于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為其創意設計了花環浮雕的圖案。林徽因認為盛唐文化是我國歷史上的華彩樂章,具有與歐洲文藝復興同樣的人文主義特征。若能彰顯當代的民族風格,運用橄欖枝為主體的花環,配以牡丹、荷花和菊花為裝飾,可以代表高貴、純潔和堅韌。由這樣創意設計出的浮雕紋飾組成的須彌座,將紀念碑襯托得更為華美和昂揚,表達了人民對英雄的歌頌和懷念。而她當年在對國徽的設計時,則有其獨特的見解:堅持采用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傳統喜愛的金紅兩色作為基本色,不僅象征吉慶,而且醒目大方、莊嚴富麗,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林徽因才華橫溢,在從事建筑科學研究之余,也從事文學創作。在北京的文化圈里,她一直以才貌雙全而聞名。由于徐志摩的文學引領,她寫得一手音韻極美的新詩。以她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當時中國的**流文化學者,而她就是這個高級文化沙龍的女主人。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糅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祖國古建筑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她的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諸如《深笑》一詩中,她就以古塔檐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云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于林徽因兼通文理,在建筑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 林徽因在小說創作中,借鑒了繪畫的技巧,運用對隨意自然的線條輪廓的描畫,在讀者眼前展現出人物形象的美好畫面。*突出的線條美當屬《模影零篇》中的《鐘綠》,它講訴了敘述者所見的一生中真正的美人鐘綠。小說中通過他人之口講述鐘綠形象的畫面: 一間屋子里,高高低低地點了好幾根蠟燭;各處射著影子,當中一張桌子上面,默默地立著那么一個鐘綠,美到令人不敢相信的中世紀的小尼姑,眼微微的垂下,手中高高擎起一枝點亮的長燭…… 人們讀罷這段文字,腦海中馬上呈現了一幅靜穆、柔和又有著憂郁的美人圖,她空靈而又神圣。再如,她筆下的“俄國村姑像”,包著三角頭巾的鐘綠在風雨中聽到同學喊聲后,“她居然在雨中回過頭來一望,仰著臉微微一笑,露出一排貝殼似的牙齒”。簡單幾筆勾勒,又變成了一幅純真質樸而又動態的美女圖畫。 林徽因自然的線條美感不止于描摹人物,在景物的繪畫中也尤為明顯。如在《模影零篇》的《吉公》中: 在這個時候,火似的太陽總顯得十分寂寞,無意義地罩著一個兩個空院;一處兩處洗曬的衣裳;剛開過飯的廚房;或無人用的水缸。在清靜中,喜鵲大膽地飛到地面上,像人似的來回走路,尋覓零食,花貓黃狗全都蜷成一團,在門檻旁把頭睡扁了似的不管事。 沒有太多修飾的詞語,只用纖細的線條,便將午后的閑適、安逸的院落畫景展現了出來。再如《九十九度中》: 喜棚底下圓桌面就有七八張,方凳更是成疊地堆在一邊;幾 個夫役持著雞毛帚,忙了半早上才排好五桌。天熱得厲害,蒼蠅是免不了多,點心干果都不敢先往桌子上擺。冰化得也快,簍子底下冰水化了滿地! 林徽因用簡單卻細致的線條描繪出了一幅忙碌、忙亂的壽宴準備圖。 色彩是繪畫中*能引起人感官震動的傳達方式。色彩明度相差太大,或色相差別太多的兩種顏色放在一起,會給人強烈刺激的視覺效果。在林徽因的小說中,這種“撞色”手法的運用配以明艷的色彩,使畫面的悲劇效果得到強化。如《繡繡》中,“這些年了, 我仍能見到繡繡的兩條發辮系著大紅絨繩,睜著亮亮的眼”與“我看到我的小朋友臉色蒼白地在一張木床上呻吟著”進行對比,扎著大紅絨繩的繡繡清秀動人,處于美好年華的系著“大紅”絨繩的繡繡與日后飽受病痛折磨的“蒼白”的繡繡進行前后對照的描寫,將繡繡的悲劇命運烘托得更加震撼人心。林徽因用畫家的眼睛,用色彩、線條描繪人物,用鮮明的色彩和唯美的圖畫反襯人物的悲劇命運,在畫面和情調上達到了和諧統一,給讀者留下深刻的感知記憶。 林徽因長相清秀、思想深邃,秀外慧中、多才多藝而受人敬慕。她曾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之真諦,英文水平極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閨秀的風度,又具備中國傳統女性所缺乏的獨立精神和現代氣質。在當時,知識分子是社會的精英,像林徽因這樣受過良好教育才貌出眾的女子,更是鳳毛麟角。她承認自己是受跨文化教育長大的,英語對于她是一種內在思維和表達方式、一種靈感。東西方文化的貫通,才是她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 一個中西文化融合造就的“文化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
丹青文心-民國文人繪畫 作者簡介
民國時期,群星璀璨,文人輩出,其中不少文人的繪畫水準非同一般,他們通過丹青的鋪張,反映藝術的性情。民國文人的繪畫有別于專業畫家的繪畫,彰顯了文人們文化修養、個性特質和繪畫功力,是文人氣和書卷氣并存的藝術追求。 此書展現了三十五位民國文人的繪畫生活,約二十九萬字,配有二百五十幅圖片,以繪畫寫故事、以丹青抒性情,意在讓讀者們通過繪畫人生的展現,了解他們的文化追求、丹青“文心”。通過抒寫民國文人的藝術人生、審美情趣與文化喜好,反映出民國文人在繪畫創作過程中的人生追求、藝術追求和理想追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