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1893-1928-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舒新城自述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181846
- 條形碼:9787308181846 ; 978-7-308-1818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893-1928-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舒新城自述 本書特色
重溫歷史回音里的教育夢想,回望現代教育的精神源頭 一位民國教育家35年的教育探索和思想自傳一份新舊鼎革之際教育改革的珍貴檔案
1893-1928-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舒新城自述 內容簡介
《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記錄了著名教育家、出版家、《辭海》首任主編、現代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舒新城先生在1893—1925年間的教育生涯。作者站在傳統與現代之交,以“學生生活”“教師生活”“教育著述生活”為線,給后人了解清末民初新舊鼎革之際的教育改革留下一份珍貴檔案。 從做學生時親歷私塾、書院生活,到當教員時探索新式教育方法,再到教育著述時反思新舊教育利弊,舒先生用歷史的記敘方法,兼帶描寫,用心力書寫了一部深思學術與人生的精神自傳。 作者在本書敘言中說:“我寫此書,于表白自己關于教育的生活外,冀供給讀者以三十五年間的一部分教育真實史料,故一切以率真為主:在自己生活方面,固然以寫作時的‘我’力求客觀地記述被寫作時的‘我’的真實現象;對于父母、親族、師長、朋友亦本此態度,不避冒犯與嫌怨,力求客觀。”
1893-1928-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舒新城自述 目錄
1893-1928-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舒新城自述 節選
**天入學的情形,我現在不很記得清楚。只記得閣子庵和我家平行,同在劉家渡下截的末尾。但因一在東面的溆水之濱,一在西面的金山之麓,所以相去還有一里余路程。而這一里余的道路,又得經過幾道水溝、兩戶人家。讓四歲多的孩子單獨在水旁行走,固然不是家長們所放心,而道旁那兩家的狗又是有名的兇惡,無論什么人走過,它們都狺狺然向之追逐,我更無法獨行。所以自**日上學至中秋節,都是由祖父接送。 我鄉有句俗話叫做“男服學堂女服嫁”,意思是說: 不論怎樣頑皮的男孩或女孩,只要送到學塾或嫁到婆家去,便會服服帖帖的;同時也表示學塾與婆家是兩個很有權威的地方而為男孩子與女孩所畏懼。可是我當幼時,非常愿進學塾,而不愿常在家中。這**由于家庭沒有小朋友做伴,第二母親把我當作“小大人”管教過嚴。所以當祖父送我進學塾去的時候,我絕不感畏懼。我現在還能記得清楚的,是過了上元節(正月十五)之后,母親就替我預備新衣服、新鞋襪、新帽子,說要送我去讀書。我因父親不時于工作之余,翻閱些小說雜志之類,而從旁認得幾個字,遂以為讀書并不是難事,而有新衣服穿倒反視為一種快事。所以母親夜間替我忙針黹時,我總是陪著她,催她從速制好。當上學的那一天,母親清早便把新衣服給我穿,并且預備一些酒菜備祖父送我到學塾去時帶去。早飯后,她一面忙著預備香燭獻祖先,一面忙著請祖父和父親引導我向祖先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禮。禮畢之后,并由父親指導我向祖父、祖母、叔父、叔母、姑母、長工(長工雖系雇工,但在生活上則每視為家庭之一員,此為我鄉通例)、母親一一行叩首禮,母親復囑向父親行叩首禮。然后由祖父領導我出大門。當臨行時,所有的長者,都向我說吉利話,祝我“步步高升”,母親并燃鞭炮相送。那時我并不知他們的用意所在,不過我有一種很強的印象,就是“讀書人到底與人不同”。所以我那天特別歡喜,在路上一面跳躍,一面和祖父說個不停。 0我到閣子庵的時候,那山門外的楊柳、山門里的古柏、佛堂的神像、兩廊的尼姑,都好像和我很有淵源,而覺得親熱。走進左旁的客堂中,見著上面的壁上貼著一張長方紅紙,中間寫著一行黑字,底下擺著一張桌子,設有香案,燃著香燭。我覺得和我方才在家中所經過的情形相仿佛。不過旁邊還有一張桌子,擺著些書籍和筆墨,桌旁又坐著不認識的穿長衣的大人,此外并有幾張放著食盒的方桌,和家中的情形有些不同而已。祖父跨進門內,就向那“大人”招呼,把所帶的食盒放在桌上而引著我首向那紅紙行三跪九叩首禮,次向“大人”行叩首禮而命我稱他作先生,次命我向坐在先生旁邊的大人和孩子作揖,我都一一遵命。而禮畢之后,先生便稱贊我很好,并命我坐在他很近的一條凳上,而詢我的年齡和在家里做什么事等等。坐了很久,別的家長陸續帶來的孩子們有了十幾個,然后由先生戴著沒有頂子的紅帽子(頂子要考試入泮的人才能戴,我那先生不會進學)穿著馬褂,換過香燭,在前面引導我們一班孩子們再向那紅紙寫黑字的長條(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禮。禮畢之后,命我們向家長行叩首禮,家長們又命我們向先生行一跪三叩首禮,再由先生命我們就座,他也就座,并在桌上取一本書向我們宣讀(《論語》**章),我們大家都屏息靜聽。沒有多久的時間,他先把書放下,起立向送我們的家長作揖,他們還他一揖之外,同時命我們向他作揖。然后由先生命我們出外游戲,他們則把各人所帶的酒菜拿出來圈坐在一起陪著先生飲酒吃菜。
1893-1928-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舒新城自述 作者簡介
舒新城(1893—1960),原名玉山,學名維周,字心怡,號暢吾廬,曾用名舒建勛,湖南溆浦人。出版家、教育家。15歲入學溆浦縣立高等小學,1917年畢業于湖南高等師范學校。后在長沙兌澤中學、省立一中及福湘女學等校任教務主任。曾辦《湖南教育月刊》。1920年應張東蓀之邀任吳淞中國公學中學部主任。1923年任南京東南大學附中研究股主任,推行道爾頓制,并赴上海、武昌、長沙等地講演,編寫《道爾頓制研究集》和《近代中國教育史料》,成為教育界名人。1923年11月由惲代英介紹加入少年中國學會。1924年10月,應吳玉章之邀,赴成都任高等師范學校教授。1925年返南京專門從事著述。1928年,應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逵之聘,任《辭海》主編。1930年起,任中華書局編輯所所長兼圖書館館長,全力主編《辭海》。1949年后,曾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政協上海市委員會副主席、《辭海》編委會主任委員。1960年11月28日,舒新城在上海病逝,享年67歲。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