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行為設計學-零成本改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90254
- 條形碼:9787508690254 ; 978-7-5086-9025-4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為設計學-零成本改變 本書特色
為什么大家不愿意改變?改變明明會帶來很多好處,但是大家不去改變,而《行為設計學:零成本改變》這本書告訴你有一種方法,能夠讓改變在瞬間發生。 ——樊登,樊登讀書會創始人 這不是一本關于組織變革的普通讀物。它從人類心理的角度,探索我們在大部分時間里為什么會拒絕改變。如果能對思維運作的本質有所了解,我們就能克服對改變的抵觸情緒。 ——《福布斯》雜志 人類行為科學為我們提供了改變的工具—這些工具比“意志力”和“領導力”,以及那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解決方案更有效。通過講述個人、公司和組織如何進行重大調整,以及在面臨困境時的改變,希思兄弟傳達了其關于改變的理念。 ——《華爾街日報》
行為設計學-零成本改變 內容簡介
什么是行為設計? 斯坦福大學教授B. J. 福格提出的前沿心理學理論,創業圈、投資圈人士紛紛推崇,福格的多位學生更是用這套理念自主創業,成為了百萬富翁。 行為設計基于對人類思維習慣的研究,間接地設計干擾,影響行為和決策。習慣改變、用戶體驗、廣告創意、產品設計、員工管理……都離不開設計。 如何設計輕松而高效的改變? 《零成本改變》基于各種改變難題,為改變者提供了一系列思考邏輯和設計思路。在所有成功的改變中,有3個要素必不可少:理智、情感和情境。 理智。給予明確的指示,人們才知道怎么行動。如果想讓員工改變,不要說“所有人都打起精神”,而應該說“每月至少與客戶對話125次”。 情感。找到感覺,縮小改變幅度,設計激勵,人們就會改變。 情境。人的問題,常常是情境問題。改變環境,設立行動觸發機制,培養習慣,召集同伴,改變就容易些。 這是一本突破認知,集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行為設計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的經典著作。作為國際知名的行為心理學家,希思兄弟非常善于洞悉人類心理的底層規律。改變未必容易,但這套邏輯起碼能讓人看清問題、找到對策。 行為設計時代已經到來,要想達成心愿、改變行為、影響他人,每個人都該學點兒行為設計。
行為設計學-零成本改變 目錄
前言 關于改變,你所不知道的三個事實 V
容器越大= 食量越大 V
人人都有精神分裂癥 VIII
自我控制力終會耗盡 XIII
說服老板:瘋狂的手套展 XVII
怎么讓美國人改喝低脂牛奶? XX
改變三部曲:沒錢沒勢也可以改變 XXIII
拯救10 萬條生命 XXV
小結 XXIX
**部分 指揮騎象人
**章 找到亮點 003
蝦蟹和甘薯葉:改善營養不良的秘方 005
找出特例,復制經驗 012
規模不對等:小辦法,大改變 021
錯誤的情緒偏好:壞比好強大 024
小結 027
第二章 制定關鍵舉措 029
選項越多越疲憊 031
4 個關鍵舉措,將拉美運輸扭虧為盈 035
反面教材:令人費解的“食物金字塔” 043
虐童家長改過自新 047
一小群人如何挽救整個城市? 051
小結 056
第三章 指明目標 059
抓住一年級學生的心 061
“不出屋就能看完病”的愿景 065
人類惰性:將失敗自我合理化 075
非黑即白目標:英國石油轉型成功 077
安排好開始,設定好結尾 084
小結 089
第二部分 激勵大象
第四章 找到感覺 093
塔吉特傳奇:用視覺展示改變一切 095
先看見,再感覺,然后改變 099
“再生任務”游戲:重建癌癥患者的認知 102
積極錯覺:我們并不擅長自我評估 108
喚醒麻煩人物“阿提拉” 110
“火臺”:用危機感引發改變 114
小結 118
第五章 縮小改變幅度 121
搶先起跑:讓對方感覺目標很近 123
“5 分鐘房間拯救行動” 128
債務雪球:快速還清債務的技巧 130
設定里程碑:將官僚惰性轉變為前進的動力 136
從0 到10 量化奇跡 141
小目標,小勝利,觸發積極行為 144
小結 148
第六章 影響他人 151
說服圣盧西亞人拯救鸚鵡 153
認同感:影響決策的關鍵要素 157
“探腳入門”:以張貼小標志為入口征詢同意 163
成長心態能改變人生 166
把受挫碰壁當成學習 173
小結 180
第三部分 營造路徑
第七章 調整環境 185
基本歸因錯誤:我們往往忽略了情境的力量 187
“自私學生”也會樂善好施 190
一鍵式簡單調整 191
給藥背心:降低護士的差錯率 197
“靜默駕駛艙”:讓程序員清靜地編寫代碼 200
如何戰勝自我? 202
哈頓矩陣:預防傷害的思考系統 206
棄用自動轉接系統,真正為客戶服務 209
小結 212
第八章 培養習慣 213
毒品成癮者自救成功 215
環境可以強化或淡化習慣 217
預設決定,觸發下一步行動 221
如何培養有助于完成任務的習慣? 228
重建校園:加入秩序和連續性 231
小結 234
第九章 召集同伴 239
從眾效應:行為會傳染 241
進度跟蹤表:給評審人壓力 244
改變“酒駕”的聰明做法 249
激發民眾,共同譴責惡劣行徑 252
醫院交接班制度的改革 260
給改革者一點兒自由空間 265
小結 268
結語 堅持改變 269
學會表揚“漸近”行為 269
滾雪球效應:小改變引發大改變 273
改變確有模式可循 275
附 錄 279
行動框架 279
跨越障礙指南 280
推薦書目 285
行為設計學-零成本改變 節選
這本書的目的是幫助你完成改變,無論是針對個人、組織,還是社會層面的改變方法,書中一應俱全。或許你想幫助自家兄弟戒除賭癮,或許你希望帶領工作團隊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更加精打細算,又或許你 希望更多的街坊鄰居騎自行車上班。 這三個層面的改變通常被當作不同的議題區別對待。對于公司主管來說,他們應該學習“管理變革”;對于個人來說,應該考慮“勵志自助”;對于社會活動人士來說,則應該研究“改變世界”。這種涇渭分明的界定實在多此一舉,因為所有為了改變而付出的努力都有共同之處: 改變,意味著行為模式的轉變。你的兄弟必須遠離賭場,你的員工也只能改訂經濟艙機票。總而言之,所有的努力都將殊途同歸:你能否改變他人的行為? 你心里一定在想,對于改變這件事,人們多半都會抗拒。不過事情不能一概而論。每天都有許多新生兒呱呱墜地,而父母總是莫名其妙地就歡迎這種改變—試想一下,這是多么顛倒乾坤的巨變啊。假如老板三更半夜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吵醒你兩次,還大喊大叫(或者你只要換了套新衣服,老板就擺出一副作嘔的表情),那還有誰愿意替他們干活呢?這樣的改變并不算小,可人們不但不抗拒,反倒甘愿接受。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擁抱各種重大的改變。除了家中添了孩子,我們還迎接婚姻,迎接新房,迎接新科技,迎接新的工作職責。與此同時,有些行為卻稟性難移,令人惱火:煙鬼停不了手,孩子越吃越胖,丈夫的臟襯衫永遠四處亂丟。 由此可見,改變有難有易,而難易究竟有什么分別呢?本書的觀點是:成功的改變遵循同一套模式,改變的引導者必須一次完成三件事情。 **件事我們已經提到過:要想改變他人的行為,必須改變其所處的情境。當然,改變情境并不能一勞永逸。把酒鬼送去戒酒中心,周邊的新環境可以幫他戒酒;可是他一旦離開戒酒中心,沒了環境的影響,又會怎么樣呢?銷售經理每日緊盯業務員,業績一度突飛猛進;可是一旦恢復常態,又會怎么樣呢?要想真正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不僅要改變其周圍的環境,還要影響這個人的內心和頭腦。 問題就在于:內心和頭腦常常各自為政,根本無法達成一致。你聽說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女學生高里·南達發明的“逃跑鬧鐘”嗎?這可不是普通的鬧鐘,它還長著輪子。你在晚上入睡前調好時間,第二天早上,逃跑鬧鐘不但鈴聲大作,還會從床頭柜上滾下來,在房間里竄來竄去,逼得你不得不爬起來追著它跑。想象一下這樣一幕:你穿著內衣,趴在地板上,一邊追,一邊罵一只滿地亂跑的鬧鐘。 普通鬧鐘響了以后,你可以摁一下停止按鈕再接著睡,然后就會大事不妙了——逃跑鬧鐘保證不會這樣。顯然,睡過頭是很多人心中共同的擔憂。要知道,這種售價50 美元的逃跑鬧鐘一上市,頭兩年就賣出了 3.5 萬只(連廣告也沒怎么做)。[2] 這項發明大獲成功,揭示了有關人類心理學的諸多問題,其中*根本的一條就是:人人都有精神分裂癥。部分自我被稱為理智面,想在早上5: 45 就起床,上班前還能擠出足夠的時間去慢跑一下;另一部分自我被稱為情感面,天還沒亮就活躍起來了,它讓我們躲在溫暖的被窩里,覺得世界上*幸福的事就是再多睡幾分鐘。假如你跟其他人一樣,這種天人交戰的獲勝方往往是情感面,那么或許你也該買個逃跑鬧鐘了。這件小東西*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協助理智面,戰勝情感面。想想看,一只“抽風”的鬧鐘在房間里橫行無忌,任誰也不可能還縮在床上接著睡。 說得直白一些,逃跑鬧鐘不是為理智的人群設計的。如果《星際迷航》里極端理智的斯波克打算早上5: 45 起床,他一定會準時起來,不必大費周折。 我們內在的這種精神分裂現象怪誕不經,卻極少引發人們的思考,這是因為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了。當我們開始新一輪節食計劃時,會先把食品柜里的奇多膨化薯條和奧利奧餅干都清理掉。因為我們在理智面心知肚明,一旦情感面有了渴求,想要自我控制就沒什么指望了,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去除一切誘惑。(在此鄭重聲明,如果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能為節食者發明出“逃跑奇多”,一定會賺得盆滿缽滿。) 結論不可避免:一個腦,兩條心。 事實上,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人類大腦內部始終有兩個相互獨立的運作系統。**個就是前面所說的情感面,這部分自我屬于天性本能,能夠感知痛苦,獲得快樂;另一個是理智面,也稱為反思系統或者自覺 系統,這部分自我能夠深思熟慮,能夠條分縷析,能夠思索未來。在過去幾十年里,心理學家針對兩個系統的研究成果頗豐。當然,人類早就注意到自身內在有兩股力量在相互拉鋸,這種認識由來已久。柏拉圖說過,人類頭腦中有一位理性的御車人,必須駕馭一匹桀驁不馴的馬,“只有用馬鞭抽它,用馬刺刺它,才能讓它就范”。弗洛伊德曾經提出,人格可以分成自私的本我和正直的超我(以及介乎兩者之間的自 我)。現代行為經濟學家則把兩個系統稱為計劃者和實干者。 不過我們認為,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其杰作《象與騎象人》中使用的類比,為這兩方的對峙做出了完美的詮釋。在海特眼中,我們的情感面像一頭大象,理智面就是騎象人。[3] 騎象人騎在大象背上,手握韁繩,儼然一副領導者模樣。但事實上,騎象人對大象的控制水平忽高忽低,并不穩定,畢竟跟6 噸重的大象比起來,騎象人顯得很渺小。如果大象和騎象人對于前進方向的意見相左,那么騎象人注 定會落敗,毫無還手之力。 大象打敗騎象人,大多數人對這種事情再熟悉不過了:睡過頭,吃太多,半夜給前任男(女)朋友打電話,做事拖拖拉拉,嘗試戒煙終告失敗,偷懶不去健身房鍛煉,生氣時脫口而出不該說的話,西班牙語班或者鋼琴課只學了一半,因為害怕而拒絕在會議上發言,等等。人們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類似的經歷,幸好沒有人替你統計次數。 說起來,我們的情感和本能面——這頭大象的弱點一清二楚:好逸惡勞,反復不定,總是為了眼前的利益(冰激凌甜筒)而放棄長遠的好處(苗條的身材)。努力追求改變,*終宣告失敗,這些通常都是大象的責任,因為我們想要的改變大多要犧牲短期利益來換得長期回報。比如:為了來年資產負債表收支平衡,今天就要削減開支;為了來年體態輕盈,窈窕多姿,今天就不能再吃冰激凌。改變經常失敗,因為騎象人并沒有辦法讓大象俯首帖耳,一路乖乖地朝目的地走去。大象渴望及時行樂,騎象人則正好相反。騎象人擅長超越當下,深謀遠慮,未雨綢繆(這都是你的寵物辦不到的事情)。不過,有個事實或許會讓你大吃一驚:大象也有許多長處,騎象人也有致命的弱點。大象并不是永遠扮演壞家伙的角色,它還掌管著愛、憐憫、同情和忠誠等諸多情感。為了保護孩子而奮不顧身的強烈本能,這是大象的力量;為了堅持自己而挺直胸膛的勇氣,這也是大象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當你在考慮改變時,大象才是改變得以實現的因素。無論是崇高目標,還是些微小事,我們都需要大象提供能量和動力,朝著目標不斷前進。從這里就可以對照出騎象人的缺陷所在:原地踏步,停滯不前。騎象人往往會過度分析,過度思考。有些人身上免不了出現騎象人的毛病,十有八九你也認識這樣的人:有的朋友為了盤算晚飯吃什么,內心足足掙扎20 分鐘;有的同事花幾個小時進行頭腦風暴,想出一大堆主意,卻遲遲做不了決定。 想要追求改變,必須雙管齊下。騎象人制訂計劃,指明方向,大象則使人前行。所以,只有騎象人而沒有大象的團隊,能夠達成理解卻毫無動力;只有大象而沒有騎象人的團隊,大家空有熱忱卻沒有方向。不論哪種情形,都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大象抗拒不從,騎象人原地空想,兩者都會讓改變遙不可及;如果兩者同心協力,并駕齊驅,改變就會輕而易舉地實現。
行為設計學-零成本改變 作者簡介
希思兄弟簡介 奇普?希思(Chip Heath):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 丹?希思(Dan Heath):杜克大學社會企業發展中心高級研究員,前哈佛商學院研究員,Thinkwell(思睿)新媒體教育公司創辦人之一。 希思兄弟在中信已出版作品 《瞬變》《讓創意更有粘性》《決斷力》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