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匈奴史稿:增補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18238
- 條形碼:9787559618238 ; 978-7-5596-182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匈奴史稿:增補版 本書特色
結(jié)合手稿全新增補,再現(xiàn)著名學者陳序經(jīng)教授經(jīng)典力作。 查閱作者手稿,全面修訂增補,增加精美插圖著名學者陳序經(jīng)教授經(jīng)典力作,綜述相關中外史料與研究成果,縱論匈奴興衰變遷的歷史過程。 榮獲1992年國家古籍研究與出版獎。 以宏大視野全景展現(xiàn)匈奴興衰變遷全過程;縱論匈奴上千年歷史與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匈奴史稿:增補版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全面介紹了與匈奴歷史相關的中外史料和研究成果,在世界歷史與西歐歷史的背景下,以宏觀視野對匈奴興起、強盛、遷徙與衰亡的全過程進行了論述。作者廣泛征引各類文獻典籍和中外學者的研究論著,對古匈奴人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生活、軍政制度、宗教意識、語言風俗、文化觀念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目前為止匈奴史研究成果中,本書在篇幅、資料、涉及面、學術水平等方面均表現(xiàn)突出,可謂是關于匈奴歷史的集大成之著作。
匈奴史稿:增補版 目錄
匈奴史稿:增補版 節(jié)選
**章 有關匈奴歷史的中國史料 關于匈奴歷史的文字記載,*古的是中國的史書。近代的一些考古學者,曾在我國北部的蒙古高原與西域,也就是古代匈奴人居住過的地方,發(fā)掘出一些古跡與古物。但正如《史記》與《漢書》所說,匈奴“毋文字”。所以,如果沒有中國的記載,即使人們找到這些古跡與古物,可能也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古代匈奴人所遺留的。 在歐洲的歷史上,也有關于“匈人”(Huns)的記載。匈人之在歐洲者,在其強盛時代, 兵威震動了整個歐洲,唯時間只有百年左右。史書記載匈人在歐洲的活動既少,且零碎片斷。即如參加過東羅馬帝國使團出使匈人王庭的普利斯庫斯(Priscus)的很寶貴的出使記錄,也只是敘述這個使團的所見所聞,對于匈人在歐洲的歷史,也只是相當于一章一節(jié)而已。 不僅這樣,歐洲的匈奴本來是來自中國北部的高原或北亞,中國史書既沒有記載匈奴人到過歐洲,歐洲的史書也沒有說過歐洲的匈人是來自中國的北部?墒墙(jīng)過兩個世紀以來的歷史學者的研究,尤其是從中國古書所載的匈奴西徙過程來看, 現(xiàn)已證明, 歐洲的“匈人”就是中國史書所載的“匈奴”。這樣,要想研究匈人的歷史,從中國史書著手之必要便更為明顯了。 《史記·匈奴列傳》可以說是世界上關于匈奴歷史的較有系統(tǒng)、較為全面的*古的記載。在這以前,雖然也有關于匈奴的記載,如《戰(zhàn)國策》《淮南子》及賈誼的《新書》等,可是這些記載多是片斷的,是針對有關匈奴的某個問題來發(fā)議論的。 《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說:“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欲知強弱之時,設備征討,作《匈奴列傳》第五十!薄妒酚·匈奴列傳》開頭就從其祖先來源說起, 說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苗裔,經(jīng)過的時間為商、周與秦,約兩千年。似乎以為匈奴在唐虞以上叫作“山戎”。它又對匈奴人的生活習慣加以敘述,然后從公元前 3 世紀的匈奴單于頭曼說起, 經(jīng)過冒頓、稽粥、老上單于以至且鞮侯單于時代(公元前101—前96 年)與狐鹿姑單于時代(公元前96—前85 年),至李廣利降匈奴時止(公元前90 年)。 司馬遷在《匈奴列傳》中,直到敘至戰(zhàn)國時代或是趙國李牧時代時,才用“匈奴”這個詞。他指出:“冠帶戰(zhàn)國七,而三國(按, 指燕、趙、秦)邊于匈奴, 其后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 在戰(zhàn)國或李牧時代之前,司馬遷對于中國北部,包括東北與西北的外族,用了很多不同的名詞去稱呼。這些名詞的差別,似乎因時代不同而各異,或因地域不同而異。他說夏后氏的苗裔叫“淳維”, 但又說“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于西戎”。其后三百年,又有戎狄,攻大王亶父。周西伯時代有畎夷氏,“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齊桓公時代有山戎,晉文公伐的則是戎翟。翟有赤翟、白翟。戎有西戎、緄戎、義渠、大荔、烏氏、朐衍等多種戎。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巴壅甙儆杏嗳, 然莫能相一!焙髞怼把嘤匈t將秦開,為質(zhì)于胡”!昂笔禽^后采用的名詞,但除“胡”作為一個專門名詞之外,還有林胡、東胡。 “胡”常用以指匈奴!笆蓟实凼姑商駥⑹f之眾北擊胡”,這個“胡”就是指匈奴。但東胡則是后來的鮮卑與烏桓,在民族上是有別于匈奴的。林胡是否為匈奴或東胡或其他種胡, 則不得而知。 在戰(zhàn)國或戰(zhàn)國末年以前,匈奴的歷史是很不清楚的。司馬遷寫《匈奴列傳》時可能也還沒有弄清楚,而把我國北邊,包括東北、西北的不同民族都列舉出來作為緒言,不一定是說這么多的不同民族都是匈奴人或其祖先。 只有秦以后,即匈奴單于頭曼以后的匈奴的歷史,司馬遷才搞清楚,每個單于不單名號記下來,而且記了在位年數(shù)和在位期間的大事。我們今天能夠知道自公元前3世紀至漢武帝時二百多年間的匈奴的歷史,不能不歸功于司馬遷。而且《史記》以后的史書,如《漢書》《后漢書》等,也是跟著司馬遷的作法去記載匈奴的歷史。從這方面來看,司馬遷可以稱得上匈奴史之父,其實他也可以說是中國史之父。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和后來的史書的《匈奴傳》所記載偏重于漢族與匈奴的關系, 至于匈奴內(nèi)部的情況和匈奴與其他民族的關系則記載不多。漢族是匈奴的勁敵,漢族與匈奴的關系,在匈奴的歷史上占*重要的地位。漢族因為要抵抗、攻擊匈奴,便與匈奴競相爭取東胡,尤其是爭取西域。所以在軍事上、外交上、商業(yè)上,不止與匈奴有直接關系,而且與東胡尤其是與西域(西至新疆蔥嶺以西的中亞細亞,以至黑海、印度、波斯)也有直接關系。所以,一部匈奴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漢族與其北邊、東北、西北民族的關系史。司馬遷《史記》中的《大宛列傳》,就是后來史書中之“西域傳”。研究《史記·匈奴列傳》的人,不能不讀《大宛列傳》。所謂“斷匈奴右臂”,“右臂”即西域。西域被漢王朝控制之后,匈奴在人力、物力、財力上, 都受到很大打擊,這與匈奴的衰弱有密切的關系。 《漢書·匈奴傳》分上、下兩傳。傳上從*古至公元前58年(宣帝神爵四年),傳下從這時到更始時代(公元23—24年)。 班固在《漢書· 敘傳》中說,他的先世曾居樓煩,前漢元帝時(公元前48—前33年)其先世有班伯者,曾以為“家本北邊,志節(jié)慷慨,數(shù)求使匈奴”,“河平中(公元前28—前25 年)單于來朝(按,指復株累若鞮單于于公元前25年來朝),上使伯持節(jié)迎于塞下”。班固的父親班彪對于當時朝廷對匈奴的政策曾有所論列,班固自己還陪竇憲、耿秉帶領軍隊去打過匈奴。竇憲擊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記功,碑文就是班固所撰。他的弟弟班超,曾在西域三十余年,建立功業(yè),“斷匈奴右臂”。所以班固對于匈奴不僅有書本與公文的智識,而且有實踐的體會,雖則他只記了前漢匈奴的情況!稘h書· 匈奴傳上》除李廣利投降匈奴以后的歷史外,其上半部分主要是抄錄《史記·匈奴列傳》。司馬遷所敘述的匈奴史,只到漢武帝在位的一部分時間。雖然漢王朝與匈奴戰(zhàn)爭的高潮在《史記·匈奴列傳》中已有記載,但是與這個高潮不可分割的后來的歷史,有了《漢書》《后漢書》和后來的史書的記載,我們才能看到匈奴歷史的全貌。從這一點看,《漢書》的記載,所占的時間較長,所敘述的也較為詳細,對于后來研究匈奴史的人有很大的幫助。 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列傳》中有一篇論贊,對當時漢武帝大事征伐匈奴有所譴責,但文字極簡單。班固的《匈奴傳贊》則把前漢的所謂“忠言嘉謀之臣”對匈奴的意見加以綜合敘述,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這也是研究前漢時期匈奴史的人應該注意的。 范曄的《后漢書》中有《南匈奴列傳》,對于北匈奴的歷史只是在《南匈奴列傳》中附帶地加以敘述。他的《南匈奴列傳》始于后漢初年的南匈奴醢落尸逐鞮單于比,終于后漢末年的呼廚泉單于。呼廚泉單于于獻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 216 年)來朝,曹操留他在鄴,另使其右賢王去卑回到平陽, 監(jiān)管匈奴的五部國。 范曄《后漢書》之所以只為南匈奴立傳而不為北匈奴立傳,大概是因為南匈奴接近我國的邊塞,關系較多,故史料亦多。而北匈奴則遠在塞外,且往來無常,情況既不清楚,史料自不易得。可是盡管如此,在《南匈奴列傳》中,也有許多處是敘述北匈奴的。而且,南匈奴自呼韓邪降漢以后,成為漢朝屬國,雖然有時反抗?jié)h朝,但也往往幫助漢朝征伐北匈奴。因而從《南匈奴列傳》中,也可以得到不少北匈奴的史料。 東漢時,很少征伐南匈奴。無論在軍事上或外交上,主要對象是北匈奴。如竇憲深入漠北,“大破匈奴”,這個“匈奴”便是指北匈奴。班超在西域經(jīng)營三十余年,其對手主要也是北匈奴?上М敃r對于北匈奴的情況,只是當北匈奴擾亂邊境時,漢廷才特別注意,而當其敗走后,人們就不去追究了。如公元91年,北單于為右校尉耿夔所破,《南匈奴列傳》就說:“逃亡不知所在!逼鋵嵵皇菨h人不知其“所在”,他們可能更往西北走,可能后來殺死粟特王而占有其國的一部分,也可能就是侵入歐洲的匈奴人的先人。 ……
匈奴史稿:增補版 作者簡介
陳序經(jīng)(1903—1967),海南文昌人,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先后任教于嶺南大學、中山大學, 1948年出任嶺南大學校長,1956年任中山大學副校長,1962年任暨南大學校長,1964 年調(diào)任南開大學副校長。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化的出路》《南洋與中國》《東南亞古史初論》《扶南史初探》《林邑史初編》等。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jīng)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