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管理學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897078
- 條形碼:9787503897078 ; 978-7-5038-970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管理學概論 內容簡介
本書共8章, 第1章為導論, 介紹了管理的定義和職能, 管理學含義、特點與學習方法, 以及學習管理學的價值所在 ; 第2章為管理思想與理論, 全面介紹了我國各個時期的管理思想主張, 系統分析了西方管理思想的演進歷程、管理理論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觀點 ; 第3章為管理主體與客體, 分析了管理活動的主體與客體, 管理活動面臨的環境以及管理系統的結構與運行機理 ; 第4章至第7章采用PDCA循環的邏輯, 分別闡述了管理過程的決策與計劃、執行與控制、評估與檢驗、調整與激勵等主要管理活動 ; 第8章探討了全球化背景、市場化條件以及信息化驅動下的管理創新與發展。
管理學概論 目錄
第1章 導論
第1章 導論
1.1 管理的含義與性質
1.1.1 管理的含義
1.1.2 管理的性質
1.2 管理的職能
1.3 管理學的含義、特點與研究方法
1.3.1 管理學的含義
1.3.2 管理學的特點
1.3.3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1.4 管理學的學習價值
第2章 管理思想與理論
2.1 我國管理思想概述
2.1.1 我國傳統管理思想
2.1.2 我國現代管理思想
2.2 國外管理思想概述
2.2.1 國外早期管理思想
2.2.2 國外古典管理思想
2.2.3 國外現代管理思想
2.3 當代管理相關理論
2.3.1 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學說
2.3.2 彼得·圣吉的學習型組織理論
2.3.3 戴明和朱蘭的質量管理理論
2.3.4 企業流程再造理論
第3章 管理主體與客體
3.1 管理主體
3.1.1 管理者的基本概念
3.1.2 管理者的類型劃分
3.1.3 管理者的基本素質
3.1.4 管理者的主要技能
3.2 管理客體
3.2.1 組織層面的管理對象
3.2.2 要素層面的管理對象
3.2.3 活動層面的管理對象
3.3 管理環境
3.3.1 管理環境概述
3.3.2 管理環境對管理主體的影響
3.3.3 管理主體對管理環境的反作用
3.4 管理機制
3.4.1 管理機制的含義
3.4.2 管理機制的特征
3.4.3 管理機制的類型
3.4.4 管理運行機制:PDCA循環
第4章 決策與計劃
4.1 決策涵義與類型
4.1.1 決策涵義
4.1.2 決策類型
4.2 決策目標與程序
4.2.1 決策目標
4.2.2 決策程序
4.3 決策的原則與方法
4.3.1 決策的原則
4.3.2 決策的方法
4.4 計劃的概念與編制
4.4.1 計劃的概念及其性質
4.4.2 計劃編制過程
第5章 執行與控制
5.1 執行的內涵和保障
5.1.1 執行和執行力的涵義
5.1.2 執行與管理
5.1.3 執行的保障
5.2 執行的組織
5.2.1 組織的概念
5.2.2 組織設計
5.2.3 組織結構
5.2.4 組織文化
5.3 執行的方法
5.3.1 明確目標
5.3.2 核心流程
5.3.3 溝通機制
5.4 控制的策略
5.4.1 控制概述
5.4.2 控制類型
5.4.3 控制過程
5.4.4 控制方法
第6章 評估與檢驗
6.1 評估概述
6.1.1 評估的含義
6.1.2 評估的內容
6.1.3 評估的主要特征
6.1.4 評估的目的及作用
6.2 評估的依據和原則
6.2.1 評估的依據
6.2.2 評估的原則
6.3 評估的程序和方法
6.3.1 評估的具體步驟
6.3.2 評估的具體方法
6.4 檢驗的類型與過程
6.4.1 檢驗的類型
6.4.2 檢驗模型
第7章 調整與激勵
7.1 調整概述
7.1.1 調整的含義
7.1.2 調整的目的
7.1.3 調整的內容
7.1.4 調整的模式
7.2 調整的步驟和策略
7.2.1 調整的步驟
7.2.2 調整的策略
7.3 激勵的理論和機制
7.3.1 激勵理論
7.3.2 激勵機制
第8章 創新與發展
8.1 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創新與發展
8.1.1 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8.1.2 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理念創新
8.1.3 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方法創新
8.2 市場化條件下的管理創新與發展
8.2.1 市場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8.2.2 市場化背景下的管理理念創新
8.2.3 市場化背景下的管理方法創新
8.3 信息化驅動下的管理創新與發展
8.3.1 信息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8.3.2 信息化背景下的管理理念創新
8.3.3 信息化背景下的管理方法創新
管理學概論 節選
《管理學概論》: 一、控制標準 控制標準是計量實際或預期工作成效的尺度,是作為一種模式或規范而建立起來的某種范圍界限,是用來評價管理績效、獲得偏差信息的依據。制定標準是進行有效控制的前提,沒有適當的標準,衡量績效和糾正偏差就失去了客觀依據,控制也就無從談起。控制標準可以是價值標準,如收入標準、成本標準、利潤標準等,也可以是實物標準,如以噸、件、平方米等計量的產量標準,還可以是時間標準,如工時、工日等用時標準等。 合理有效的控制標準應滿足以下幾個特征。一是適用性,即標準明確、不含糊,對標準的量值、單位及允許的偏差范圍有精確說明,對標準的表述應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接受;二是協調性,管理控制涵蓋了組織中的各項活動,制定出來的各項標準應當協調一致,不可相互矛盾沖突;三是可行性,制定標準要量力而行,具體而言,就是要符合組織成員的實際素質,過高或過低的標準都不能發揮應有作用:四是穩定性,標準不宜頻繁變化,否則會缺乏權威,也會影響控制的效率:五是前瞻性,標準既要符合當下要求,也應適度考慮未來的發展空間。 1.確定控制對象 所有的標準都是針對相應的對象而言的。因此,在制定控制標準時,首先要確定控制的對象。組織活動的成果是需要控制的重點對象。要取得預期的成果,就必須在成果形成以前進行控制,糾正與預期成果存在偏差的活動。具體而言,就是要分析影響活動成果的各種關鍵因素,把這些關鍵因素列為控制對象。 一般而言,影響組織工作成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環境因素。管理者在特定時期進行的組織管理活動是建立在決策者對環境的認識和預測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那么原來的計劃可能就無法進行。因此,制定管理計劃所依據的環境應作為控制對象,列出“正常環境”的具體狀態。 (2)資源投入。組織活動成果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資源投入的基礎之上的。投入的資源會影響組織活動進行的速度和質量,從而影響組織活動的成果。因此,要控制資源投入,使其在數量、質量及成本方面符合預期成果的要求。 (3)組織活動。投入到生產經營中的資源不可能自動轉化為產品。組織的經營成果是各項組織活動有序進行的結果,是員工利用各種技術對資源進行加工得到的。員工的工作是決定組織經營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對員工的工作嚴格管理,務必使他們的活動能夠到達預期的結果。在實踐中,就是要建立好明確的工作規范,對各部門和員工的工作給出明確的定性和定量標準,以便對他們進行管理和控制。 2.選擇控制重點 組織沒有條件,也無需對所有員工的所有活動進行控制,而應選擇對計劃目標實現具有重大影響的關鍵點作為控制的重點。一般包含以下3點,一是能夠影響整個工作運行過程的重要操作與事項,二是能在重大損失出現之前顯示出跡象的事項,三是若干能夠反映組織主要績效水平的時間與空間分布均衡的控制點。具體而言,選擇過程中,管理人員應當明確這些問題,能夠*好地反映本部門目標的是什么?當目標未能實現時,什么能*好地展示出來?什么能*好地衡量那些關鍵環節的偏差?怎么樣才能*經濟地獲得信息?以通用電器為例,在對影響和反映企業績效的諸多因素進行分析之后,他們*終選擇了決定企業成敗的八個重要方面,以此建立相應控制標準。它們是:盈利能力,市場地位,生產效率,產品地位,人員發展,員工態度,公共責任,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平衡。 3.制定控制標準 控制的對象不同,為他們建立標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常用的確定控制標準的方法有統計標準、經驗標準和工程標準3個。 (1)統計標準。也稱歷史標準,是通過分析歷史數據建立的標準。這里的歷史數據可能是源自組織自身的歷史,也可能源自其他組織。由此得到的統計標準可能是建立在歷史數據之上的平均數,也可能是采用別的算法得到的其他數。采用組織自身的歷史數據確定工作標準,簡便易行。但是,這種只考慮自身縱向數據而忽略橫向比較確定工作標準的做法,可能造成勞動生產率的相對低下,從而導致組織在行業競爭中處于弱勢。為了克服這種局限性,在用歷史數據制定未來工作標準時,應同時把行業整體數據納入考量。 (2)經驗標準。實際工作中,不是所有的組織活動都能夠用明確的量化數據來衡量,也不是所有工作的歷史數據都會保留下來的。對于那些無法量化或者沒有保留數據的組織活動,或是沒有那些歷史數據的新型活動,就可以考慮根據管理人員的經驗判斷來建立活動標準。相對于歷史統計標準而言,這種經驗標準更為主觀,因此在制定時應盡量參考多方意見,比如多請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老員工和技術人員提供意見,在此基礎上制定出一個相對合理的標準。 (3)工程標準。也是采用統計方法計算出的標準,但它不是對組織的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的,而是對實際工作進行統計分析得到的。例如,某種技術工人完成某道工序的時間標準,是根據一個工人按照標準操作方法完成該工序所需的平均時間制定出來的。 ……
管理學概論 作者簡介
宋建曉,現任莆田學院校長,黨委副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5年7月畢業于廈門大學哲學專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管理學博士。先后擔任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政文二處副處長,福建省國家保密局科技處處長(期間掛職任福建省福鼎市委常委),2012年9月起任莆田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2017年10月起任莆田學院校長、黨委副書記。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一帶一路與媽祖文化傳承發展研究”和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基于鄉村治理的閩臺媽祖信俗與鄉土文化互動發展研究”、福建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福建省臺灣農民創業園政策支撐體系研究”和莆田市政府重大項目“莆田市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專項規劃”等課題。在核心期刊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福建日報》等報紙刊物上發表40多篇論文,并出版《閩臺農業產業鏈整合研究》《莆田市重點產業發展研究》等著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