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管理學原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860328
- 條形碼:9787561860328 ; 978-7-5618-603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管理學原理 內容簡介
本書編寫遵循CDIO的指導思想,重視理論知識的運用,以學生實際案例分析為主、理論知識為輔、理論聯系實際;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本書沿用傳統的管理學理論體系,內容涵蓋全面,在內容上選取上立足學以致用,既包括了管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又結合了近期新企業管理相關案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分析能力。全書共分為9章,分別為:管理學導論、管理理論的發展與演變、決策與計劃、戰略管理、組織、領導、激勵與溝通、控制、創新。本書適合應用型本科、成人高校經管類及相關專業教學使用,亦可作為短期培訓教材或相關人員的參考用書。
管理學原理 目錄
**節 管理
第二節 管理學
本章小結
關鍵概念
思考練習
第二章 管理理論的發展與演變
**節 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
第二節 古典管理思想的演進
第三節 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
第四節 當代管理理論的新發展
本章小結
關鍵概念
思考練習
第三章 計劃與決策
**節 計劃與計劃工作
第二節 目標管理
第三節 決策與決策方法
本章小結
關鍵概念
思考練習
第四章 戰略管理
**節 戰略與戰略管理概述
第二節 戰略管理的過程與方法
第三節 組織戰略的類型
本章小結
關鍵概念
思考練習
第五章 組織
**節 組織概述
第二節 組織環境與組織文化
第三節 組織結構與組織結構設計
第四節 人員配備
第五節 組織變革
本章小結
關鍵概念
思考練習
第六章 領導
**節 領導概述
第二節 領導特質理論
第三節 領導行為理論
第四節 領導權變理論
第五節 領導理論的新進展
本章小結
關鍵概念
思考練習
第七章 激勵與溝通
**節 激勵
第二節 溝通
本章小結
關鍵概念
思考練習
第八章 控制
**節 控制及其分類
第二節 控制的要求
第三節 控制過程
第四節 危機與管理控制
第五節 控制方法
本章小結
關鍵概念
思考練習
第九章 創新
**節 創新及其作用
第二節 創新職能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創新的過程和組織
本章小結
關鍵概念
思考練習
參考文獻
管理學原理 節選
《管理學原理》: 一、管理的內涵 國內外學者對于管理的定義有很多,《管理學原理》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定義進行介紹。 1.國外學者 現代管理理論創始人亨利·法約爾(HenriFayol)1916年提出,管理是由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五個職能構成的。這一定義是從管理過程的角度定義的,已經成為管理學界的經典定義。雖然時過境遷,管理的內容和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種定義仍然成為其他管理定義的基礎。 管理理論之母瑪麗·帕克·芙麗特(MaryParkerFollett)1942年將管理定義為:通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的藝術。她將管理視為一門藝術,強調人是管理的主體。 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F.Drucker)1954年在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他在1954年給管理下過一個經典的定義,“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并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與組織人力資源是領導力的范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在這個定義中,德魯克使用了一個關鍵詞:使命。什么是使命呢?使命就是組織存在的原因。關于使命的假設規定了組織把什么結果看作是有意義的,指明了該組織認為它對整個經濟和社會應做出何種貢獻。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一種實踐,并將管理定義為一門學科,強調管理的科學性。 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1978年對管理下的定義是:管理是決策。從實際工作來看,管理就是為了解決組織存在的問題,而決策是解決問題的必經環節。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教授斯蒂芬·羅賓斯(StephenP.Robbins)和瑪麗·庫爾特(MaryCoulter)在2005年提出,“管理是指和別人一起,或通過其他人有效完成目標的過程。”這一定義表明了管理的三層含義。 (1)管理是一個過程。 (2)強調人的重要性,即管理是由人來完成的。 (3)強調管理的雙重目的:講究效率和完成目標。 效率(Efficiency)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釋義為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從管理學角度來說,效率就是投入與有效產出之間的比率關系。用公式表示就是:效率=有效產出/投入。投入是一個組織為了實現目標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比如一個工廠的投入可能包括廠房、設備、資金、原材料、員工和工具等。在通常情況下,管理者所能投入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他們必須有效利用這些資源。因此,管理就是關注有效資源的*佳分配方案,重點在于做事的方法。然而,僅僅關注效率是不夠的,管理還必須講究效果(Effectiveness),即完成目標。效率關注“正確地做事(Do things right)”,而效果是“做正確的事(Do right things)”,二者既對立又統一。“慢工出細活”就將效率和效果之間對立的關系體現得淋漓盡致。要想出細活(效果),就需要做慢工(降低效率)。效果與效率,就像魚與熊掌,很難做到兼得。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更要認清二者的辯證關系,否則有可能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經常聽人說“某人辦事雷厲風行,但鮮有成果”,就是說這個人“辦事效率高”,整天忙忙碌碌,但無所收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效率不一定有效果,只有先有效果,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盡量提高效率才是正確的管理方法。因此,管理者必須把“效果”放在首位,再去談“效率”,否則將會犯“本末倒置”的錯誤。當然,在更多的情況下,高效率還是與高效果相關聯的。低水平的管理絕大多數是由于無效率和無效果,或者是通過以犧牲效率來取得效果。只有正確把握“效率”與“效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將之應用到管理工作中,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