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書--述而批評叢書:旋入靈魂的磁場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53066
- 條形碼:9787208153066 ; 978-7-208-15306-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述而批評叢書:旋入靈魂的磁場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本集所收篇什文字精當,哲思豐醇,充分凸現了當下文學熱力書寫所蘊涵的繁富錯雜、斑斕多彩的情志與況味。無論是對詩壇現象,還是對各類創作,作者的批評均目力銳敏,持論公允,詩情蹁躚,展示了文學直擊現實與人性深處的獨特魅力與思想的力量。
新書--述而批評叢書:旋入靈魂的磁場 內容簡介
本書為作者多年評論合集,關注的領域既包括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歌流派,也包括對當代幾位重要作家如阿城、張承志、葉兆言、張煒的作品,同時,作者對當代文化尤其是海派文化的生態有獨到而深刻的思考。
新書--述而批評叢書:旋入靈魂的磁場 目錄
**輯
簡論四十年代九葉詩派創作3
朦朧詩派和九葉詩派20
——對詩藝方式、風格的一些比較
解構:都市文化的黑色精靈34
——評林燿德的詩
尋找新大陸48
——《金牧場》的品格描述
個體超越與人生風貌62
——論《北方的河》和《棋王》
張承志:在失去喧囂以后79
李曉小說片談86
生活的思索:惶惑與超度95
——評張煒《海邊的風》
尋求故事性與探索性的交融103
——葉兆言小說片談
第二輯
精神家園:艱難的守望113
——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學》
盡付芳心與蜜房123
——懷念周介人老師
編輯手記:從“長風萬里送秋雁”到“琵琶起舞換新聲”134
第三輯
思想的恣肆與文學的退守159
——《守護民間》序
專業主義的桎梏164
文學讀者何以流失167
純文學的“權威說法”170
文學雜志的評價怪圈及其他173
人文關懷與生態敘事181
文學原創力何以衰頹185
文學“鄉土”:理解與返回188
鄉土書寫:堅守與背離194
——由顧堅小說想到的幾個話題
第四輯
九十年代詩歌的文化姿態201
構筑新海派詩歌的審美腹地204
上海民間詩歌的觀照視角212
民間詩歌與文學的生長性218
尋找與投射:華亭詩群的意趣和探求222
新詩舊體詩藝術交融的可能性233
永無涯涘的圓圈241
——讀《辛笛集》有感
新書--述而批評叢書:旋入靈魂的磁場 節選
九十年代詩歌的文化姿態 2000年上半年,《上海文學》《作家》等各家重要文學期刊以前所未有的篇幅,聯袂推出了“2000年新詩大聯展”,其中薈萃了新時期以來數十位代表性詩人及新銳作者的*新佳作,陣容齊整,蔚為大觀。這一醒目的詩壇現象引起了各方關注,它似乎既為九十年代的詩歌創作提供了一個壓軸性的亮相空間,又蘊含著某些令人回味的文化信息。這究竟意味著一種良好的端倪與升級,還是體現了一種具有表演色彩的突圍姿態?因為眾所周知,近年來的詩壇探尋艱難,氣象繁復,卻眾聲喧嘩,紛爭不斷。 在《1999中國新詩年鑒》里,有一首題為《時間輕輕拍了我們的肩膀》的詩這樣寫道:“我們同時感受到/時間的力道震顫過心房/我們背靠背而坐/白天和黑夜各自在我們前方消失”。是的,當九十年代的文學時光悄然遠逝的時候,我們除了喟嘆時運無常以外,卻已然感受不到一個激情年代的文化似乎應有的逼人的光芒與昂然的姿態,相看詩壇亦復如此。試圖簡單描述一個年代的詩壇狀況是極其困難的,何況它又是一種如此多元而駁雜的集合。我們愿意承認,九十年代的詩壇有一大批不同詩派不同類型的群體在頑強地努力,涌現出許多堅持獨立寫作立場的優秀詩人,各展其長,各樹一格,共同鋪筑著這個年代的壯闊詩路。但不容置疑的是,如果加以認真的梳理和辨認,我們仍然會發現,由于摻雜了過多的詩與非詩的因素,并受制于詩語言變革的滯緩,九十年代的詩歌進程中另有其相當模糊、蕪雜、低迷的一面。誰也無法否認,詩歌的領地正日益受到商品化浪潮的沖刷,為各種庸俗與媚俗傾向所嚴重污染,甚或刻意模仿,把玩形式,抒寫所謂個人化話語,卻遮蔽不住本就艱澀、干枯的內心世界。當下詩歌的整體影響力已遠遜于以往年代,它只是一團微弱的光與火,難以燭照人們的精神夜空。事實上,這也是九十年代文學的宿命。在這個年代的精神文化經受了一番沉寂與低迷之后,詩歌更刻意選擇了疏離和冥思,而非呈現與敏悟。因此,在“時間的力道震顫過心房”之后,有相當一部分詩歌卻并無切膚之痛,業已變得蒼白、淡漠,這同樣無疑會遭人冷落,使詩進一步遠離了讀者的視界。 也許,有的人會強調沉潛前行的九十年代詩歌,獲得了更為自由的寫作空間,日常性和個人化經驗及其文化立場同樣標示了一個時代的特性。然而,這可能更多的僅是一種理論描述,令人難以忍受的庸常乏味、蒼白無力的顧影自憐同樣是它已然付出的真實代價。人們不再接納狹隘冷漠、黯然神傷的詩歌,不再寬容情感的虛假和精神的偏執,人們期待具有高尚品質與思想活力的真情告白。正是這種種心靈內傷使一部分九十年代的詩歌在喧嘩的時代失卻了宣示的聲音,更失卻了富有時代感的詩性魅力與價值。時代深度和心靈厚度,或許正是一種詩學上的“必要的張力”。 歷史的勝景使我們無法忘卻,更未敢奢求。公允而言,九十年代的詩歌雖有傳統的承繼,卻匱乏創造的風度;既是歷史的延展,又喪失了拓進與超越的機會。這是它自我構建的局限,還是它必然張揚的文化姿態? 九十年代末一場詩壇的紛爭,已被確認為當代詩歌群體一種裂變和分化的兆示。這是詩壇的榮耀及其文化神話的自我消解,亦是九十年代詩歌沉潛拓展的文化姿態的自我傷損。人們有理由感到失望,并且為詩歌本在的智慧生命深懷憂傷。詩壇需要反思的,豈止是簡單的一場紛爭喧鬧中的意氣用事和趨名逐利。當下詩壇似乎并不沉寂,甚至可以說是熱鬧非凡,然而,在如此令人思危的裂隙中前行,卻是很難讓人滿懷信心的。在這種意義上,人們關注和探詢“千年新詩聯展”現象,就無法不在內心交織起復雜的心情,既充滿期待,又平添憂思。 構筑新海派詩歌的審美腹地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當代文學重新揚帆起航,開啟了一段漫長的嶄新旅程。其中,新詩界曾經發生過許多詩藝的論爭、觀念的歧異、美學的裂變與群體的分化重組,誕育了不少早已載入歷史及個體記憶的重要事件和現象。同樣,近年來我一直較為關注的大致從新世紀以后融入上海城市生活的一批新上海詩人的寫作,也無疑是一種值得矚目的新生文化現象。陳忠村、汗漫、聶廣友、徐俊國等一批新上海詩人在詩壇的競相涌現,既為海派詩歌的創作研究拓展疆域,豎立標桿,更給熱力喧嘩、斑斕多彩的上海民間詩壇的風云流轉留存了一份詩意的寫真,甚至會構成我們聚焦當下中國文化語境的某種思想維度。 將這批詩人的創作歸納為新海派詩歌,而非純粹以“新上海人”命名,我既感覺理論層面上確實仍有存疑之處,又期冀以此來為這批富有創造活力與藝術潛質的詩人以及海派文學的未來生長性舉綱張目,搖旗吶喊。如果有可能的話,《新海派詩選》將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再行編選續集,以饗讀者,并求教于學界方家。唯愿新的選本能夠收集更多有代表性的新上海詩人的佳作,更有力地體現出新海派詩歌群的藝術特征,更名副其實。 我一直認為,許多當下性的新型文化熱點現象,雖然值得關切和重視,但也不能過于放大其效應,高估其成長性和持續力。這些年來,海派文化時斷時續會產生各種現象,卻往往成為一過性的文化熱點,其例不勝枚舉。就如同地震的主震與余震的關系,文化的生成發展也應該是一種不斷激蕩變化,激濁揚清,扶正去魅的過程。談及文化的創造性、持久性,關鍵還是要靠作品說話,只有憑借其悠長的藝術生命力才能來印證海派文化的底蘊、包容度和當下的創新能力。 的確,海派文化現象研究需要不斷地吐故納新,尤其要關注文化的當下性及其現實的延展。海派文藝一直以來缺乏具有強烈的沖擊力和恒久魅力的精品力作的緣由,自然是在于一些作者作品的人文境界與生命情懷有待于拓展和提升,與其他地區的文化實力相比較而言,區域性文化格局與氣象亟待進一步張揚,在于創作者面對變動不居的生活世界應有的生氣活力的喪失,敘事創新能力與再生能力的匱乏。 當下社會的現代轉型已經給我們的文化或文學帶來了格局的調整和突變:一面是商業文化的強烈生長,日漸滲透并改變著現實的文化生態,給人們造成了精神擠壓,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仍占有一分天下,竭力維持著自身的主導性和影響力,而獨立高蹈的文化姿態依然是傳統文學借以特立獨行的標志性招牌形象,并對流行文化構成一定的抵抗和遏制。這三種文化勢力互相映照,互相角力,自然也共存共榮。然而,它所構制的范式帶來的影響是深刻長遠的。此外,就業態研究而言,海派文化新生現象需要得到重視與關注,不但是因為其現實的延展在當下的迫切介入,更在于海派文化不可能簡單劃分為傳統與當代,它沒有一個明顯的分野,而應該是一種有彈性空間與再生活力的范疇。只有這樣,它才能夠容納各各不同的文化經驗與創作養分。 歷史常常表現出驚人的相似。事實上,現代文學中的所謂新海派文學,也是因為具有了新型讀者構成的閱讀群體和市場意識的發酵,才在現代商業文化的土壤上逐漸培育生長而成的。海派文學之所以具有現代性,就在于它的商業化。有學者早就指出,海派文學有“更鮮明地呈現出力圖擺脫傳統文化束縛的現代性品格”。而經驗證明,在開放包容的文化場域中,即便是先鋒性也可以獲得商業性,可以轉化為大眾性。這三個層面的轉化當然是一個復雜的學術問題,而我們簡單地將海派的特色歸納為現代、時尚、求新,顯然也不足以求證出它的完整性。從海派文化到海派文學,雖然兩者間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直以來在傳統與現代、鄉土與都市交雜的雙重語境下徘徊游走的海派文學,所秉持的求新圖變的傳統、兼容雜糅的特征使得其孕育的文學質素在不同年代以及不同的創作群體中也漸次發生了多向度的全方位的變化。 在這樣的意義上,對這批近十多年以來融入上海城市生活的新上海詩人的成長路程、寫作特征、文學價值的描述和探察,也許會成為我們關注和討論海派文學當下性、變量性因素的一個個案樣本。而在本文中,因為力所不逮及時間倉促,我只能先作出一些粗淺的評說。 首先,這批詩人由于生活經歷的緣故,具備“外鄉人”“新上海人”兩種身份標識,因而,他們的作品大多呈現一種獨立于城市文明,既漂泊不安,又難以離棄的精神姿態,始終覆蓋著城市與鄉村文明錯動而間離的雙重投影。其次,他們的內心深處緊密依戀著故鄉,卻又無法實現身體的返回,“身”與“心”的背離與游蕩使其成為城市文化與鄉村文明的雙重“他者”。再者,從文學語言研究的角度來講,作為城市與鄉村生活的雙重經歷者,他們的作品中本應具有城市與鄉村語言的呈現與交融,以顯示文學語言變化演繹的可能性,實際上顯然也差強人意。部分詩人的語言技藝缺少強烈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匱乏鮮活的當下生活的質感。而這其實也體現出他們的一種精神生長中的矛盾性,既想在語言世界中妥置自己現實中緊張不安的靈魂,又深感自我話語在現實碰撞中的卑弱無力。 本書(《新海派詩選》,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8月,楊斌華、陳忠村主編。)所收錄的這十位詩人作品盡管風貌各異,詩藝水準也并不齊整,但大都能顯現出上述特點。他們還相當年輕,在詩學探求上有著不可預期的生長空間。 陳忠村是一個質樸執著、情懷坦誠的詩人,也是新上海詩人群體的主要代表者和言說者之一。他的早期創作大多關注鄉村、自然和親情人倫,表現出對家鄉的摯愛和懷念,具有濃郁的鄉土情結。而后,逐漸地轉向城市暫居者的當下生活及其日常景觀,在變動不寧的精神游走中不斷移換自己的心靈坐標,其作品無不揭示了作為一個外來者站在城市文明邊緣的敏感失意的不安心態,清晰而強烈地凸顯出某種企圖融入城市生活世界的內在渴望。 陳倉是一個謙卑低調而感受纖敏的行者。他的作品深深鐫刻著故鄉的印記,包含著濃烈、虔敬而痛苦的精神渴求。他的身體走失在喧囂浮躁的大都市里,不停地尋找著什么,內心卻彌漫著對家園的渴念,對生命的追問。 汗漫是一個鐘情書寫、卑微而幸福的歌者。他以孜孜以求的詩藝探險來實現內心的救贖。他心懷悲憫,漫游世間,遠離自己的故鄉,又未能完全融入異地。他在現實與記憶的交錯碰撞中,在鄉土與城市、家園與異鄉的雙重游歷和精神熬煉中,努力安放自己的身體和魂魄。 胡桑是一個不斷返觀自身、冷靜而懷疑的智者。他徜徉且沉浸在個體想象與集體記憶衍化的自足空間,企圖超拔本在的、固化的自我。他隔絕于喧囂時世,在現實與語言、具象與抽象之間反復思慮,深度研磨,以構設一個自我主體的世界,安置奇詭多姿的靈魂。 林溪是一個身處繁華城市熱愛生活卻寂寞生存的夢游者。他的創作從未離棄與回避關注現實,對難以承載的生命之重和被命運廝打得遍體鱗傷者滿懷悲憫,更時常顯影出思想的迷茫和困惑。他自覺無法抽離與之格格不入的喧囂時世,希冀能夠沖決困境分身而出,以詩的形式空間來寄寓并抒寫自己尋求精神故鄉的渴念。 ……
新書--述而批評叢書:旋入靈魂的磁場 作者簡介
楊斌華,上海市作家協會創研室主任,《上海作家》主編。關注現當代文學創作,尤其是當代詩歌和海派文學現象。著有評論集《文學:理解與還原》等,主編或編選有《上海味道》《思想的盛宴》《守望靈魂》《守護民間》《幾度風雨海上花》《中國當代民間詩歌地理》《新海派詩選》等若干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